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52)
2023(5889)
2022(4898)
2021(4736)
2020(3979)
2019(8611)
2018(9003)
2017(16355)
2016(9569)
2015(10726)
2014(10972)
2013(10558)
2012(10143)
2011(9331)
2010(9449)
2009(8806)
2008(8586)
2007(8137)
2006(7342)
2005(6654)
作者
(29321)
(25411)
(24862)
(23652)
(15756)
(12358)
(11147)
(10005)
(9774)
(9065)
(8781)
(8400)
(8134)
(8124)
(8087)
(7731)
(7472)
(7343)
(7219)
(7187)
(6518)
(6463)
(6381)
(6011)
(5956)
(5756)
(5604)
(5509)
(5444)
(5424)
学科
(44511)
(34871)
经济(34827)
(30461)
农业(29433)
管理(16909)
业经(12959)
(10772)
中国(10633)
(9910)
企业(9910)
农业经济(9875)
(9290)
(9011)
农村(9004)
地方(8721)
(8565)
方法(8356)
(8303)
土地(7297)
数学(7225)
数学方法(7148)
及其(7059)
发展(7014)
(7001)
(6866)
(6844)
劳动(6843)
(6760)
收入(6507)
机构
学院(134872)
大学(127801)
(55664)
研究(52361)
(51339)
经济(50054)
管理(46089)
农业(43204)
中国(40169)
理学(39127)
理学院(38694)
管理学(37852)
管理学院(37643)
科学(34850)
业大(32950)
(29550)
(28182)
研究所(26908)
农业大学(26255)
中心(24728)
(23552)
(22155)
(21882)
(21193)
(18140)
科学院(18104)
师范(17879)
(17876)
(17352)
技术(17176)
基金
项目(89561)
科学(67342)
研究(66296)
基金(60350)
(54898)
国家(54265)
科学基金(43426)
(39045)
社会(38780)
社会科(35995)
社会科学(35987)
基金项目(32103)
(31235)
(30977)
编号(30092)
教育(29126)
自然(27480)
自然科(26778)
自然科学(26770)
自然科学基金(26286)
成果(24556)
资助(23953)
(21421)
课题(20927)
重点(20398)
(19534)
(19245)
(18249)
计划(17852)
(17563)
期刊
(68461)
经济(68461)
(62157)
农业(42611)
研究(36083)
中国(36072)
学报(30284)
科学(24447)
大学(22487)
学学(21638)
(20037)
业经(18654)
教育(17138)
(15574)
金融(15574)
(14669)
农业经济(13553)
农村(13409)
(13409)
管理(12373)
技术(11578)
业大(11255)
(11117)
农业大学(10266)
问题(10145)
世界(9298)
农村经济(8906)
经济问题(8112)
社会(7613)
经济研究(7480)
共检索到216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福荣  余腾琼  汤翠凤  阿新祥  樊传章  胡意良  张敦宇  董超  戴陆园  
【目的】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是发掘或定位水稻孕穗开花期耐冷性QTL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通过培育"十和田/昆明小白谷"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在云南自然低温条件下,分析RIL的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低温反应,为耐冷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s定位等提供研究材料和参考。【方法】以由230个家系组成的"十和田/昆明小白谷"RILs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2001年在昆明和呈贡,2002年在昆明和剑川,2003年在昆明进行了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自然低温鉴定,并对株高、穗长、穗伸出度、单株结实率、特定结实率和穗粒数等性状进行方差和相关分析。【结果】株高、穗伸出度和穗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勇武  杨树明  曾亚文  杨涛  普晓英  杜娟  
利用粳稻02428突变体的RIL群体336个F9家系,对糙米中总黄酮和生物碱等2种功能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种功能活性成分在F9家系间均有较大的变异,其中生物碱含量变异最大,总黄酮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55.87%和22.67%。②剑叶宽与总黄酮含量(0.135**)、结实率与生物碱含量(0.130**)呈极显著相关;穗下节长与总黄酮含量(0.127*)、秕粒数与生物碱含量(-0.125*)呈显著相关。③剑叶宽、穗下节长与总黄酮含量、秕粒数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主要是直接效应,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29,0.250和-0.298;结实率与生物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世荣  刘吉新  陈于敏  李荣波  郑晔  张其钢  吴志刚  刘慰华  赵国珍  
【目的】分析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状况,寻找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在2种海拔条件下调查81份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并利用48个SSR标记对供试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MLM(MixedLinear Model)方法进行SSR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37个SSR标记在供试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出139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10个,平均3.76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2个亚群,关联分析表明,在P<0.05水平,2种环境下均检测出RM1195和RM209分别与株高和千粒重相关联,RM267、RM332、RM490、RM583和RM590与结实率相关联,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74~0.352。而在P<0.001水平,只有RM332与结实率相关联,该分子标记位于11号染色体上。【结论】检测出的7个标记可以为高原粳稻杂交配组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刁立平  王建飞  李余生  张洪南  张红生  翟虎渠  杨图南  
调查了太湖稻区 163 份粳稻地方品种和 16 份 60~90 年代的高产粳稻品种的13 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 对其中有显著差异的 10 个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由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5 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 将 179 份材料划分为5 组 13类;依据各类的平均值计算理论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单穗重、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总粒数, 说明超高产品种必须有较高的穗重和适宜的穗数基础。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新华  王伯伦  贾宝艳  
采用G riffing方法Ⅱ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利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简称ADAA模型)对辽宁省粳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茎角、穗长、二次枝梗成粒数、二次枝梗数和成粒数以显性效应为主,着粒密度性状的表达受多种遗传体系的控制,千粒重的加性和显性效应都不显著,株高、穗茎角、穗长和一次枝梗数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达极显著水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薄凯亮  沈佳  钱春桃  宋慧  陈劲枫  
利用‘北京截头’黄瓜×西双版纳黄瓜产生的永久性重组自交系(RIL)群体124个株系,对其苗期株高、第一雌花节位、第一分枝节位、初级分枝数、瓜长、瓜把长、瓜横径、瓜肉厚、瓜腔直径和单瓜重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10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瓜长和瓜横径均与单瓜重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并解释了单瓜重89.0%的表型变异。瓜横径和瓜肉厚对单瓜重的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明通径分析更有利于解释性状之间的内在关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振  冯晓敏  严金波  韩超逸  宋辉  岳兵  
以141份玉米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及受体亲本黄早四于2011年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2011和2012年在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对穗长、穗粗、株高、穗位高、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枝数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共检测到18个主效QTL,单个QTL的贡献为9.79%~37.35%,其中4个QTL在多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5个QTL与前人的报道结果一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菊卉  石桃雄  黄凯丰  陈庆富  
为给荞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将普通荞麦重组自交系栽培于植物生长室内设计随机试验,研究其总分枝数、株高、单株产量、种子结实率、种子千粒重、花直径、种子长度和种子宽度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将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8个农艺性状中,单株产量具有最大的变异度,达到了87.1%;株高与分枝数和单株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株产量与结实率、千粒重和种子长度、种子长度与种子宽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结实率、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千粒重和总分枝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且结实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效应最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建红  洪德林  
利用 6个新选粳稻BT型不育系和 5个粳稻恢复系通过NCⅡ设计 (北卡罗林那设计Ⅱ )共配制 30个组合 ,对亲本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 10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农艺性状上 ,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30 0 4A、泗稻 10号A和 4 10 8A ,恢复系是 9311和C4 18;品质性状上 ,一般配合力好的不育系是 4 0 0 2A、泗稻 10号A、4 0 16A和武育粳 3号A ,恢复系是湘晴、C4 18和HP12 2 ;综合农艺和品质性状 ,30 0 4A、泗稻 10号A和 4 0 0 2A是较优的不育系亲本 ,湘晴、C4 18、HP12 2是较优的恢复系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海岗  温琪汾  穆志新  乔治军  
【目的】分析山西谷子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筛选与谷子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谷子杂交组合亲本选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96对SSR标记对595份山西谷子核心资源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采用PowerMarker 3.25软件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利用STRUCTURE 2.3.4软件分析群体遗传结构,使用TASSEL 2.1软件中GLM(general linear model,Q)和MLM(mixed linear model,Q+K)2种方法,进行表型和标记关联分析。【结果】9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82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到8.6个,变化范围为2—26;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05—0.941,平均为0.610;多态信息量变化范围为0.005—0.938,平均为0.577;各位点杂合度变化范围为0—0.050,平均位点杂合度仅为0.016。群体结构分析将595份核心资源分为3个亚群。4 560个SSR位点成对组合中,共线性组合和非共线性组合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D′统计概率(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亮  李艳  刘志刚  王建江  
为了探讨加工番茄自交系产量与主要性状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加工番茄杂交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近20年间选育或引进改良的170个加工番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自交系产量与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主茎花序数、主茎花朵数、果形指数和果肉厚等20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产量与株高、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主茎花朵数、亩株数、前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分枝数、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厚、心室数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对自交系产量贡献较大的因子依次是前期产量>单株产量>亩株数>株高,得出产量回归方程为Y=-8.07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卫国  王广元  于晓慧  梅青  
通过不同年份生育期有效积温和日照对杂交粳稻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得知,有效积温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空秕率(-0.6984)>产量(0.6132)>千粒重(-0.3065)>有效穗数(0.1981)>株高(0.1872)>穗粒数(-0.1192);日照对各性状相关性为千粒重(-0.5149)>穗粒数(0.5107)>株高(-0.3111)>有效穗数(0.2747)>空秕率(-0.0651)>产量(0.0056);温光对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1129.50+0.4498X1+0.0121X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琴  周荣华  潘昱名  傅体华  贾继增  
【目的】构建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其遗传连锁图谱,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分析,为发现小麦新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配制普通小麦品种(系)早穗30和偃展1号的杂交组合,通过一粒传的方法培育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DarT(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标记、ISBP(insertion site-basedpolymorphism)标记以及抽穗期和株高的功能标记绘制其遗传连锁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华林  张晨昕  曾波  孙文强  余四斌  
本研究用来源于马来西亚的普通野生稻(IRGC-105491)与珍汕97B杂交并回交构建148个株系的高代回交群体(BC2F4),用152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其图谱长为1 342.1 cM,相邻标记间距为8.8 cM。利用该群体检测定位到影响株高、生育期、穗数、穗长及千粒重、粒长、粒宽等农艺性状的27个QTL;在这些QTL中约有59%有利基因来源于野生稻。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将为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虹  徐铨  王嘉宇  钟鸣  徐正进  隋国民  
为探索"理想株型"和"籼粳杂交"优势利用理论对现代粳稻育成品种的基因组构成和产量结构、生理形态特征及中国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实践的影响,以中国北方3个不同育种时期及来源粳稻样本(现代粳稻育成品种、早期粳稻和外来粳稻)为试材,基于189个SNPs位点的变异,对中国北方粳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北方育种家通过将籼稻血缘和国外资源引入原有粳稻,在通过回交、复交等育种方法并加之人工和自然选择过程中,大量与不利性状相关的等位基因被淘汰,致使中国北方现代粳稻品种功能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外来品种、早期品种、现代品种;通过育种家人为选择与生态环境压力下,现代粳稻从传统粳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遗传结构;中国北方现代粳稻育成品种比早期耕种农家品种和外来粳稻分别增产38.13%,11.12%,产量极显著高于早期粳稻。这主要得益于形态方面的株型改良,叶片变短、变宽、穗变短、变直立以及高光能利用率及产量结构的调整:穗粒数显著增加(增幅20%),结实率提高6%~10%。分析育种行为对中国北方粳稻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的影响,为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