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13)
- 2023(4826)
- 2022(4396)
- 2021(3945)
- 2020(3658)
- 2019(8666)
- 2018(8681)
- 2017(16877)
- 2016(9755)
- 2015(11282)
- 2014(11730)
- 2013(11854)
- 2012(11515)
- 2011(10525)
- 2010(10670)
- 2009(9807)
- 2008(9928)
- 2007(9230)
- 2006(7714)
- 2005(6866)
- 学科
- 济(41802)
- 经济(41765)
- 管理(25711)
- 业(24790)
- 方法(22415)
- 数学(20245)
- 数学方法(20087)
- 企(18947)
- 企业(18947)
- 农(12142)
- 财(10476)
- 学(10277)
- 中国(9611)
- 地方(8274)
- 贸(8246)
- 贸易(8245)
- 易(7994)
- 农业(7927)
- 和(7407)
- 业经(7367)
- 环境(7231)
- 制(6988)
- 务(6477)
- 财务(6463)
- 财务管理(6442)
- 企业财务(6031)
- 银(5815)
- 银行(5783)
- 融(5537)
- 金融(5534)
- 机构
- 大学(149381)
- 学院(148367)
- 济(58878)
- 经济(57566)
- 管理(53427)
- 研究(52587)
- 理学(46070)
- 理学院(45512)
- 管理学(44620)
- 管理学院(44355)
- 中国(37767)
- 农(36240)
- 科学(36103)
- 京(31800)
- 农业(29663)
- 所(29485)
- 业大(28284)
- 研究所(27175)
- 财(25993)
- 中心(24370)
- 江(23324)
- 财经(20967)
- 北京(19533)
- 农业大学(19307)
- 经(18885)
- 范(18787)
- 师范(18499)
- 经济学(18352)
- 州(18049)
- 院(17670)
- 基金
- 项目(99049)
- 科学(75411)
- 基金(70360)
- 研究(67247)
- 家(63353)
- 国家(62867)
- 科学基金(51390)
- 省(40508)
- 社会(40260)
- 社会科(38055)
- 社会科学(38039)
- 基金项目(37661)
- 自然(35090)
- 划(34254)
- 自然科(34227)
- 自然科学(34211)
- 自然科学基金(33599)
- 教育(31140)
- 资助(29355)
- 编号(27417)
- 重点(22887)
- 成果(22373)
- 部(21876)
- 发(21864)
- 计划(20969)
- 创(20154)
- 科研(19875)
- 课题(18978)
- 创新(18964)
- 科技(18910)
共检索到211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国珍 刘吉新
为了弄清控制粳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的dul基因的遗传机制,利于选育粳稻优质米新品种,我们利用含低直链淀粉的材料与直链淀粉含量中或高的品种杂交,调查F2种子世代的dul粒和非dul粒以及F3种子世代的dul株和非dul株,经χ2检验,符合3∶1的分离比;用F1与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亲本回交,调查B1和B2的dul粒(株)和非dul粒(株)的分离比,经χ2检验,符合1:1。这一结果表明,控制低直链淀粉含量的dul基因是单隐性基因。到目前为止,已育成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粳稻软米新品系。
关键词:
粳稻,低直链淀粉,dull基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涛 纪庆绵 陈志强 王慧 刘永柱 张建国
通过对籼稻美香占经空间诱变筛选出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MLA-1进行遗传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MLA-1与高直链淀粉含量材料杂交的F2籽粒群体直链淀粉含量呈现一对等位基因3:1分离模式,且低直链淀粉籽粒均表现为半透明胚乳性状,F2代植株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植株及高直链淀粉含量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2:1;而MLA-1与糯稻"荆香糯"杂交的F2代单株自交穗出现糯粒穗、杂合(糯粒和半透明粒)穗及半透明籽粒穗三种类型,比例为1:2:1.选用180对微卫星引物对MLA-1和对照美香占进行SSR分析,有22.8%的扩增产物在两个材料间表现出了多态性,第6染色体短臂上与Wx基因紧密连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勇 夏九成 黄世君 王玉平 郑英 李仕贵
利用引物484/485和CAPs标记PCR-AccⅠ对软米直链淀粉含量进行DNA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软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受一个与Wx基因非等位的基因控制。遗传分析表明,软米低直链淀粉含量对高直链淀粉含量为隐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为软米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定位以及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软米 直链淀粉含量 分子标记 遗传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咏梅 陈建华 贺长树 赵春华 陈远伟 李树春 卢义宣
应用胚乳性状遗传模型,采用单粒法对云南软米品种毫屁和非软米品种桂朝2号直链淀粉含量(AC)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毫屁和桂朝2号杂交,F2代表现出高直链淀粉含量对低直链淀粉含量呈3∶1分离,与软米特性有关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除主效基因控制外,还有部份修饰基因作用。
关键词:
水稻 软米资源 直链淀粉含量 遗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予卿 吕志仁
采用5×5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利用Du-7型分光光度计多组份分析程序,单粒分析了5个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水稻品种(含1个糯稻)的F_1直链淀粉含量及其基因剂量效应,以及7个正反交F_2,B_1F_1,B_2F_1分离世代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正反交F_1直链淀粉含量基本处于双亲之间,直链淀粉含量随基因剂量效应增加而增加。F_1主要表现为第一,第三剂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剂量效应还明显存在于F_2,B_1F_1,B_2F_1各分离世代,且直链淀粉高含量对低含量或对糯性均表现为单一不完全显性基因遗传,还可能受一些微效基因或修饰因子影响。直链淀粉极低含量对低含量可能受单一不完全显性...
关键词:
直链淀粉含量 剂量效应 胚乳 水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跃进
为选育高产、优质、直链淀粉含量中等的杂交稻组合 ,用 2 3个非糯水稻纯系品种 (系 )及其所配 2 2个组合的F1代 ,研究了微卫星标记 484/ 485的PCR扩增产物 (CT) n 多态性 ,484/W 2R的PCR扩增产物被AccⅠ酶切多态性 ,二者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 ,亲本与F1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供试纯系材料有 3种多态片段 ,即 (CT) 11,(CT) 18和 (CT) 2 0 ,其中 (CT) 11或 (CT) 18的品种数多 ;484/W2R扩增产物能或不能被AccⅠ酶切的品种数比较接近 ;484/ 485扩增产物 (CT) n 多态性和 484/W2R...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庆全 穆俊祥 周红菊 余四斌
【目的】为了有效地评价粳稻等位基因在籼稻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效应,为籼粳亚种间优良基因的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粳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为供体亲本、籼稻品种珍汕97B(Zhenshan97B)为受体亲本,经过杂交、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88个基础导入系,每个导入系具有相同的籼稻遗传背景,且只含有一个或少数粳稻的导入片段,每个导入系的导入片段叠加起来能覆盖整个粳稻的染色体。利用基础导入系群体进行单株产量、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数量性状基因(QTLs)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9个具有显著遗传效应的位点(QTLs)。其中6个QTL具有正向的加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昌兰 沈文飚 翟虎渠 万建民
胚乳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含量在5%~15%之间的低直链淀粉水稻,具有米饭柔软、外观油润光泽、冷不回生、膨化性好等特点,不仅成为人们直接煮食的特优稻米,也是加工方便调理米饭、膨化食品和米类点心的上等原料。在概述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及其基因的主要类型、遗传规律、分子机理和育种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功能糖组学时代的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低直链淀粉含量资源的筛选、鉴定和创新,探明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的分子机理,并加快Wx非等位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育种利用,选育复合型优质专用水稻品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兆惠 李坤 程海涛 陈云 陈恒雪 吕文彦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和蛋白质含量(PC)是影响水稻食味品质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二者越低则食味越佳,因此表观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双低的粳稻资源中可能蕴含食味优良材料,而我国现用品种几乎没有这种类型。为找寻可供利用的资源,根据资源性状记录,从国家品种资源库选取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粳稻资源,连同本课题组保留材料,共收集347份粳稻资源,经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测定,确定其中表观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双低型品种65份,包括日本软、稻花香、盐粳48等。利用米饭食味计和快速粘度分析(RVA)仪测定了全部材料的食味品质性状及淀粉理化性状,分析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品种间差异,以期明确双低型粳稻资源的食味特性及其与表观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性状的关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AAC多为12%~16%,总体上表观直链淀粉含量低;稻米PC多为8.8%~9.2%,含量较高和较低的品种相对较少;食味值为35.80~82.40,均值为66.59,食味值为60.0~70.0的品种最多;RVA特征值变异较大,最高粘度、冷胶粘度和消减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5%、17.8%和20.9%;而热浆粘度和崩解值的变异系数高达52.7%和40.3%。AAC、PC与RVA值显著相关;双低品种的食味值最高。食味值得分高于70的10份优良资源,均表现为AAC低于15%,PC低于9.2%。可见,优良食味稻米中,AAC和PC均是影响食味的重要因子,在选择低AAC的稻米的同时,降低PC才能提高稻米的食味,双低型粳稻资源中广泛存在食味优良的材料。
关键词:
粳稻 低AAC 低PC 食味品质 RVA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芳艳 李春光 刘永巍 孙翊轩 王继亮 孟昭河 徐正进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于不同选育单位的粳稻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推断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未来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个连锁群的48对引物,对来自不同选育单位的36份水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48对引物中27对具有多态,占引物总数的56%。共检测出65个等位变异,有多态性的单个引物检测等位位点数为2~5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2.4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307,变幅为0.050~0.662。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63,变幅为0.053~0.588,平均Shannon-weiner指数为0...
关键词:
粳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倪大虎 杨亚春 宋丰顺 倪金龙 李莉 杨剑波
【目的】鉴定、遗传分析和定位水稻闭花授粉突变体新基因,了解水稻开花机理,利用闭花授粉基因防止转基因作物花粉漂移。【方法】通过EMS对优良粳稻品种H02进行诱变,发现了一个新的闭花授粉突变体8m30。利用突变体8m30与正常开花授粉材料广恢102配制的杂交种和相应的自交分离群体,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和遗传分析、基于图位克隆的基因定位等技术方法,对突变体8m30的表型、遗传和基因定位进行研究。【结果】突变体8m30与野生型H02相比,株高变矮,株型变紧,穗着粒密,在整个抽穗授粉过程中,颖花不张开。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位于第7染色体长臂的RM21964和R...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洪文 代晓华 王昕 王坚 强爱玲 刘炜 史延丽
以489A等6个不育系和94FR 30等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对粳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谷粒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等性状主要受基因的显性效应控制;显性方差比率(VD/Vp)约为加性方差比率(VA/Vp)的2倍,宽厚比和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在谷粒性状F1代的超亲优势(Hpb)预测中,各性状都有正向超亲优势的群体出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秀芳 郝宪彬 沈枫 华泽田
【目的】研究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为提高株型杂交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SAS、QGA等软件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由10个不育系及10个恢复系为亲本配组形成100个杂交粳稻组合的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和母本相比,北方杂交粳稻多数株型性状在遗传上与父本关系更为密切;各株型性状遗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表现为极显著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株型高大或株叶型高大益于提高穗数及增加穗重,利于发挥杂种优势;影响北方杂交粳稻株型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株高、剑叶角、剑叶长、茎叶重。【结论】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体系复杂;在株型配组中与不育系相比,要更注意对恢复系的选择;...
关键词:
杂交粳稻 株型 遗传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洪文 殷延勃 王昕 王坚 强爱玲 刘炜 史延丽
为了给杂交粳稻稻米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489A、216A、552A、中作59A、16A、秋光A 6个不育系和94FR30、2002FR11、2002FR24、1229、FR7969、8FR2 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长宽比、精米长厚比主要受种子直接显性效应的控制,整精米率、透明度和垩白率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控制,垩白面积的遗传主要受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糙米率、垩白率的细胞质效应也达极显著水平,环境因素、抽样误差等剩余效应对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的影响达显著...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善磊 岳红亮 赵春芳 陈涛 张亚东 周丽慧 赵凌 梁文化 王才林
为了明确粳稻栽培品种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异及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状况,以国内外181份粳稻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34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185个SSR/Indel标记分析其群体结构及亲缘关系。34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共检测到74个等位基因,变幅为2~4个,平均每个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 176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 011~0. 494,平均0. 148;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 011~0. 399,平均0. 128,中度多态位点(0. 25 0. 50),表明粳稻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群体结构分析及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分为3个亚群(POP1~POP3)和1个混合群(Mixed),地理位置相近的品种大都聚于同一亚群中。可为水稻食味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为后续淀粉合成相关基因与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