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13)
- 2023(11699)
- 2022(9341)
- 2021(8841)
- 2020(7288)
- 2019(16460)
- 2018(16889)
- 2017(32291)
- 2016(18143)
- 2015(20652)
- 2014(20800)
- 2013(19922)
- 2012(18215)
- 2011(16586)
- 2010(17151)
- 2009(15783)
- 2008(15784)
- 2007(14408)
- 2006(13118)
- 2005(11824)
- 学科
- 济(75334)
- 经济(75239)
- 业(54812)
- 农(47974)
- 管理(46430)
- 企(34627)
- 企业(34627)
- 农业(31430)
- 方法(29186)
- 数学(25184)
- 数学方法(24617)
- 业经(22356)
- 中国(20896)
- 制(17477)
- 学(16636)
- 财(14807)
- 地方(14476)
- 体(14263)
- 理论(13207)
- 发(12910)
- 策(12577)
- 银(12337)
- 银行(12298)
- 贸(11843)
- 行(11835)
- 贸易(11833)
- 易(11457)
- 融(11140)
- 金融(11132)
- 农业经济(10724)
- 机构
- 学院(261420)
- 大学(256119)
- 济(102887)
- 经济(100653)
- 管理(98285)
- 研究(91447)
- 理学(84747)
- 理学院(83864)
- 管理学(81924)
- 管理学院(81502)
- 中国(70695)
- 农(67860)
- 科学(58179)
- 京(55130)
- 农业(52342)
- 所(47730)
- 业大(47566)
- 财(44847)
- 研究所(43559)
- 中心(42183)
- 江(41993)
- 财经(35100)
- 范(35025)
- 师范(34601)
- 北京(33850)
- 州(32531)
- 农业大学(32356)
- 院(32168)
- 经(31844)
- 省(30180)
- 基金
- 项目(173956)
- 科学(136485)
- 研究(127653)
- 基金(124460)
- 家(110090)
- 国家(109104)
- 科学基金(92202)
- 社会(79337)
- 社会科(74619)
- 社会科学(74595)
- 省(70658)
- 基金项目(65204)
- 自然(59667)
- 教育(58962)
- 划(58393)
- 自然科(58284)
- 自然科学(58267)
- 自然科学基金(57202)
- 编号(54045)
- 资助(50692)
- 成果(44155)
- 重点(39666)
- 部(38136)
- 发(38023)
- 课题(37629)
- 农(36582)
- 创(35666)
- 创新(33385)
- 科研(32962)
- 国家社会(32452)
- 期刊
- 济(123514)
- 经济(123514)
- 研究(72373)
- 农(70877)
- 中国(58605)
- 农业(47883)
- 学报(45613)
- 科学(42062)
- 大学(35076)
- 管理(34486)
- 学学(33339)
- 财(32906)
- 教育(31832)
- 业经(26745)
- 融(26271)
- 金融(26271)
- 技术(24261)
- 业(23323)
- 问题(17429)
- 财经(16734)
- 经济研究(16690)
- 版(16186)
- 农村(15379)
- 村(15379)
- 农业经济(14917)
- 经(14356)
- 世界(14304)
- 业大(14014)
- 统计(12888)
- 技术经济(12861)
共检索到3968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洁 刘艳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搭建“组织建构-契约治理”分析框架,考察集体合作农场能否成为保障粮食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并以太仓市永村为典型案例~((1)),阐释集体合作农场对粮食规模化经营的作用效应及其限度。结果表明,集体合作农场通过发挥产权激励、降低交易费用、农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分工的效应,缓解了粮食生产的交易费用约束和协调激励不足的问题,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但集体合作农场在内生发展可持续性、缔约主体权利地位保障、市场资源要素流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对集体合作农场经验的推介还需全面考虑区域适用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学艳
文章基于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构建以家庭农场主、土地流出户、村集体、地方政府为行动者的家庭农场结构,探讨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下,村集体与家庭农场主、土地流出户利益博弈的过程。分析村集体为了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家庭农场结构产生互动。村集体的行为既受到外部政策制度方面的约束,又受到内部管理自主性的约束;村集体通过自己的能动性反作用于家庭农场结构,最大限度地弥补外部政策制度的缺失,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突破家庭农场结构的内部制约。促使家庭农场结构不断改变,产生新的规则与资源,再形成新的结构,并在实践中接受新的调整与改变,经历新结构化过程,保持着动态的变迁。在与家庭农场结构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文广 孔祥斌
粮食安全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要装中国粮。尽管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但中国粮食安全仍面临农户耕地利用意愿两极分化、耕地生态环境风险加剧、粮食生产户均规模小自主性强组织化程度低、耕地资源安全监测预警能力不强、种业“卡脖子”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粮食主权安全。在美国扩张性、控制性和剥削性粮食霸权主义意识形态下,在东北三省人口外迁、耕地规模快速增加的有利时机,中国必须发挥制度优势,推动规模化、科技化、现代化、智能化、工程化的国有农场来应对美国粮食霸权,保障中国粮食主权安全。
关键词:
国有农场 粮食霸权 粮食主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朝华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界关于家庭农场的理论讨论,澄清几个基本的认识问题。第一,农业生产的高自然生物特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第二,农业中的家庭经营不等于小规模经营,现代家庭农场在耕种面积和产出量上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传统小农。第三,推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长期保护和巩固传统小规模农业将阻碍农民脱贫和整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
家庭农场 规模化经营 农业现代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朝华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学界关于家庭农场的理论讨论,澄清几个基本的认识问题。第一,农业生产的高自然生物特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第二,农业中的家庭经营不等于小规模经营,现代家庭农场在耕种面积和产出量上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传统小农。第三,推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长期保护和巩固传统小规模农业将阻碍农民脱贫和整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
家庭农场 规模化经营 农业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蔡瑞林 陈万明
依据地区种粮收益、外出务工机会收益、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等指标,构建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三个临界点,提出低适度规模、中等适度规模、高适度规模、超适度规模四种适度经营类型。在此基础上,测算江苏省13市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界定标准。发展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应秉承"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农地流转指导思想,科学引导家庭农场经营项目的社会化分工,警惕部分地区农地过度流转的超适度规模经营,遏制中等适度规模、高适度规模、超适度规模的"农地非粮化"现象。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家庭农场 “三农”问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郭红东 王长川
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关键是要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本文认为在统分结合的新型粮食经营体系中,在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层面,需要积极发展家庭经营型大户(家庭农场)、控制超大户和有序淘汰小散户,慎重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社与公司农场;在培育服务主体层面,要重点培育和支持集育秧、机插、机耕、植保、机收和烘干为一体的综合性粮食服务合作社。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陈纪平
从农场规模的决定、农场规模的效率涵义、农场组织性质和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四个方面看,现有的研究文献关于中国农业经营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的规模报酬原理难以对农场规模效率涵义做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农业组织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农场规模 农业效率 规模经济 农业组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记顺 李慧芸
运用全国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农地规模经营对耕地粮食产出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粮食生产分区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农地经营规模均与耕地粮食产出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的农地经营规模水平均未达到最优,即当前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2)总体和分区域来看,地均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对耕地粮食产出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和成灾率则对其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3)农地规模经营需要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注重规模经营的实现形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翠萍 高云飞
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有其适用的条件,即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农业政策。因此,家庭农场模式应当是有步骤、有阶段的在中国农村逐步推广,对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亦需要保持一定的历史耐心。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家庭农场模式,应当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和优势,推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政策红利、加强村级组织对生产经营必要的行政监督、发挥村级经济合作社和专业服务机构的组织优势投入技术力量以及优化农场主自我提升的发展渠道并向职业化方向转化。
关键词:
家庭农场 条件 实施路径 农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关付新
本文从家庭农场特征的视角,构建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分析框架,并利用河南省种粮成本和收益数据以及414个种粮农户、50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测算和验证了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研究表明: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的下限和上限分别由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自有劳动力占比所决定。土地租金上升降低了农业收入,从而驱动家庭农场提高土地经营规模下限;粮食生产劳动的季节性导致家庭农场难有土地经营规模上限约束,人多地少的华北平原不利于种粮家庭农场的发展。种粮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主要受种粮收益影响,种粮收益低驱动家庭农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导致出现生产非粮化和经营公司化趋向。提高粮食生产单位面积收益水平,实现家庭劳动力充分就业,是种粮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粮食种植 经营规模 华北平原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冲 廖海亚
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否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该研究基于2006年—2018年中国内地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的特征;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单产具有显著影响,呈"U"型曲线关系,即伴随户均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单产先减少,后增加.长远来看,规模化经营有利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因此要真正实现粮食单产的提高,需要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碎片化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加强集约化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建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靖 冯小
农户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导形式,通过农业服务的规模化来创造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规模经营程度的可行路径。国有农场在20世纪80年代也进行了"统分结合"的改革,但保留了较强的农场统筹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农场的统筹经营功能为农业服务的规模化提供了落实机制,农场组织在职工家庭分散经营条件下"办不好和不好办"的公共生产环节发挥作用,通过对职工家庭生产服务需求的统筹,促进了职工家庭经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对接,分散的职工家庭经营也因此满足了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强化统筹经营能力,实现"统"与"分"的有机结合,为当前农业服务规模化在农村的推行提供了借鉴意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灵辉
家庭农场既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又克服小农户经营的弊端,是未来中国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家庭农场获得集中成片且期限稳定的土地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农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土地集中的重要途径。由于农地流转存在着时空分散性、期限议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价格过高过低的不可控性以及农民中途违约的可能性等问题,农地自由流转与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相衔接存在着诸多障碍。通过构建农民土地权利处置体系,在遵循农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划分为土地保留分户经营区、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区和土地退出集中经营区三大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珍 王睿 史运
[目的]松江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被认为是可以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推广和复制的“松江模式”。通过对该地区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发达地区家庭农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方法]基于上海市松江区943个家庭农场2017年的问卷调查数据,文章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结果]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达到0.9226,且适度中规模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最高,家庭农场主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和经营家庭农场的年限、以及家庭农场主的父辈是否经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种植制度的选择等对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言,必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因地制宜推进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家庭农场主对稻田进行三年一次轮茬,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二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