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80)
2023(12985)
2022(11529)
2021(10861)
2020(9201)
2019(21180)
2018(21112)
2017(40749)
2016(22306)
2015(25255)
2014(25409)
2013(25077)
2012(22800)
2011(20623)
2010(20596)
2009(19402)
2008(19006)
2007(16764)
2006(14942)
2005(13521)
作者
(64174)
(53187)
(52792)
(50370)
(33861)
(25509)
(24049)
(20700)
(20285)
(19188)
(18329)
(17801)
(16932)
(16879)
(16476)
(16299)
(15876)
(15750)
(15265)
(15252)
(13285)
(13123)
(12754)
(12200)
(11907)
(11891)
(11870)
(11759)
(10756)
(10391)
学科
(83974)
经济(83840)
管理(72036)
(66949)
(57646)
企业(57646)
方法(37944)
数学(32358)
数学方法(31926)
(25418)
(23697)
(22872)
中国(22120)
业经(20063)
(18749)
地方(16590)
(15999)
(15813)
财务(15735)
财务管理(15699)
(15477)
贸易(15468)
农业(15058)
(15034)
理论(14969)
企业财务(14856)
(14550)
银行(14513)
(14215)
(13788)
机构
大学(317291)
学院(314820)
管理(127232)
(122553)
经济(119702)
理学(109684)
理学院(108485)
管理学(106651)
管理学院(106059)
研究(102760)
中国(78639)
(67904)
科学(63129)
(60577)
(51197)
(49918)
(47611)
财经(47445)
中心(47347)
业大(46570)
研究所(46166)
北京(43049)
(42925)
(41256)
师范(40891)
农业(38902)
(38419)
(37387)
经济学(35723)
财经大学(35152)
基金
项目(211811)
科学(166475)
研究(156670)
基金(153661)
(133064)
国家(131936)
科学基金(113705)
社会(97748)
社会科(92525)
社会科学(92504)
(82138)
基金项目(81771)
自然(74223)
自然科(72423)
自然科学(72410)
教育(71871)
自然科学基金(71112)
(69168)
编号(64792)
资助(63302)
成果(53402)
(46855)
重点(46855)
课题(44191)
(43901)
(43764)
(41556)
创新(40924)
教育部(40402)
科研(40282)
期刊
(139142)
经济(139142)
研究(95766)
中国(62362)
学报(48671)
管理(48490)
(47406)
(45748)
科学(44754)
大学(37339)
教育(36853)
学学(34720)
农业(31291)
(28810)
金融(28810)
技术(26998)
业经(23152)
财经(23047)
经济研究(20688)
(19504)
图书(18473)
问题(18077)
理论(16693)
(15943)
实践(15425)
(15425)
科技(14848)
技术经济(14796)
(14709)
现代(14409)
共检索到470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德余  
无论从粮食总产量的绝对规模来看,还是从粮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来看,1966—1976年间的粮食产量增长绩效仍然十分突出。不过,在1966—1976年间,粮食生产与流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了1958年"大跃进"之后的错误,而也有一些错误则是新出现的问题。其中,粮食政策领域犯的"旧错误"主要表现在打击责任田、关闭粮食交易市场、高征购的冒进主义抬头等。粮食政策出现的新问题则是以粮为纲带来的多种经营萎缩的后果、粮食储备制度引起的未曾预料的后果以及粮食亏损补贴压力的迅速增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陆云航  
对于我国集体化农业经济绩效的解释,主流文献的结论是“工分制”导致对劳动投入缺乏有效的激励。通过对一份浙东沿海某生产队社员分配分户方案的研究,作者发现,政府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将集体化农业内部的剩余粮食都收购了之后,已很难在集体化农业内部对劳动投入形成有效的激励。作者以粮食生产为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国家粮食征购的比率对集体农业的粮食产量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又利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统购统销制度对集体化农业经济绩效的负面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期间,农民家庭棉纺织是弥补棉布计划供应不足的一条途径。由于国家计划供应量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存在着一个广大的非法土布市场,手工纺织业收益丰厚,这种利益决定着农民的选择取向。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而实行的垄断购销办法和定价机制,反而造成了一个悖论性结果,逼迫着农村手工棉纺织业从近代以来的市场化趋势向家庭自给化回归,对国家的战略意图造成干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晓玲  
1953—1956年中农的日常生活表明:给国家工业化强有力支撑的统购统销,引起了不少农民尤其是广大中农的不满。统购统销给他们带来的是饥肠辘辘的深刻记忆。在此基础上,虽然广大中农向国家权力机构表达了其意愿,并以多种方式抗争,但最终大都无奈地选择了俯首帖耳。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在建国前期市场史的研究中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在卓有成效地利用市场的同时 ,为什么又很快取消了主要商品的市场 ?无法从以往的解释中看出这一变化机制的清晰轮廓。本文以粮食类和花纱布两类商品为典型 ,从市场运行及其成本的层面上 ,探讨了这一时期国内商品市场的变迁。本文认为 ,建国前期国内市场上存在着的两种性质的价格 ,即市价与牌价 ,其相互关系与变动是这一时期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特殊形式。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了这一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关闭的 ,除了其他种种因素之外 ,也还有市场本身的因素。市价与牌价并行这种价格运行机制本身是一种高成本的机制。而这个时期各个利益群体的存在及其市...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我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在历史上的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54年开始的棉花统购与棉布统购统销,中断了手工棉纺织业、特别是农村手工纺织业的正常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手工棉纺织业从地下转入地上,得到合法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上重又蓬勃兴旺,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我国手工棉纺织业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新的活力。本文从历史连续性的角度,考察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1954至1965年间——在国家统购统销制度严格管控下的手工棉纺织业的生存状况,并通过这一个侧面,来观察改革前在实施工业化战略下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愿  李娜  刘志铭  
统购统销政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我国的城乡差距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借鉴Knight(1995)的两部门价格剪刀差模型,分析了统购统销政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1953-198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以粮食收购率和粮食的跨省调拨还是以粮食超购率来度量,统购统销政策都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中,计划经济时期的效应最大,而改革开放后的效应整体上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且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统购统销政策通过提高城市居民消费,降低农村人口消费,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统购统销政策的本质是政府汲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城市和工业部门发展,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愿  李娜  刘志铭  
统购统销政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我国的城乡差距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借鉴Knight(1995)的两部门价格剪刀差模型,分析了统购统销政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1953-198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以粮食收购率和粮食的跨省调拨还是以粮食超购率来度量,统购统销政策都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中,计划经济时期的效应最大,而改革开放后的效应整体上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且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统购统销政策通过提高城市居民消费,降低农村人口消费,从而扩大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陶幼华  
解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工作,坚持贯彻执行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稳定市场,稳定物价”的基本方针,在保持市场粮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历史上所形成的不合理的粮食价格,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了多次的调整。许多措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然而,这当中也有过疏漏和失误。1950年3月,党中央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的局面,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等一系列措施,稳住了猛烈的涨价浪潮,特别是实行调度粮食,集中抛售,有效地稳定了市场上涨的粮食价格,安定了人心。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国家粮食商业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贾怀勤  
围绕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服务贸易定义所引发的统计口径问题的解读和贯彻《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对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方法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回顾,归纳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主要观点,概括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活动。最后,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如何搞好我国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方法建设提出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永真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思考李永真粮食问题是治国安邦的重大问题,中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且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但是在粮食产、购、销、存各环节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一个“怪圈”保两头亏中间———怪圈的起点。1.确定保护收购价:为了保护...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叶兴庆  
试论我国现行粮食定购定销制度的改革叶兴庆一、现行粮食定购定销制度的形成与含义现行粮食定购定销制度是1994年以后重新确立起来的政府在粮食购销两个环节的管理体制。此前,粮食购销体制经历过从统到放的演变过程。从收购体制看,经历过从统购统销到合同定购与市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叶贞琴  
“七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几年的徘徊,后两年有明显增长。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350亿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这几年中,随着粮食生产和供求的变化,粮食政策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对粮食生产和供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和供求的平衡,有必要通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广西玉林市农村改革试验区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课题组  
四十年来我国粮食供需的基本态势是短缺与低价并存。当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拂着中国农村大地时,束缚在农民身上的桎梏解开了,生产者的热情高度地迸发出来。1978年至1984年,农业生产进入了“超常增长”阶段,而粮食生产也在1984年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当“卖粮难”“过剩”的呼声还在困扰着人们之时,粮食供给短缺和需求膨胀问题已经悄然来临。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农户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地位,从而,对粮食非商品看待作出了反应:减少种植面积,降低投入比例。随之而来的是1985年至1988年的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年度总产一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