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09)
- 2023(7550)
- 2022(6169)
- 2021(5783)
- 2020(4650)
- 2019(10303)
- 2018(10063)
- 2017(19536)
- 2016(10667)
- 2015(11462)
- 2014(10967)
- 2013(10866)
- 2012(9897)
- 2011(8967)
- 2010(8829)
- 2009(8214)
- 2008(7992)
- 2007(7138)
- 2006(6401)
- 2005(5366)
- 学科
- 农(45348)
- 济(43940)
- 经济(43890)
- 业(38082)
- 农业(29748)
- 管理(25081)
- 企(16904)
- 企业(16904)
- 方法(15830)
- 业经(15052)
- 数学(14674)
- 数学方法(14578)
- 中国(10558)
- 农业经济(9962)
- 贸(9684)
- 贸易(9682)
- 制(9585)
- 易(9513)
- 财(9125)
- 村(9054)
- 农村(9048)
- 发(8640)
- 地方(8448)
- 学(8036)
- 策(7494)
- 收入(7328)
- 发展(7269)
- 展(7268)
- 土地(7267)
- 及其(7250)
- 机构
- 学院(152430)
- 大学(146456)
- 济(65972)
- 经济(64995)
- 管理(59676)
- 农(58543)
- 理学(53181)
- 理学院(52679)
- 研究(52420)
- 管理学(51851)
- 管理学院(51616)
- 农业(45488)
- 中国(41255)
- 业大(36738)
- 科学(35029)
- 京(29219)
- 农业大学(28340)
- 所(27829)
- 研究所(25722)
- 中心(25474)
- 财(24776)
- 业(22699)
- 江(22191)
- 经济管理(20581)
- 财经(20178)
- 省(19864)
- 科学院(18830)
- 经济学(18741)
- 经(18685)
- 范(17322)
- 基金
- 项目(110724)
- 科学(86562)
- 基金(81554)
- 研究(76362)
- 家(74127)
- 国家(73395)
- 科学基金(61612)
- 社会(50592)
- 社会科(47598)
- 社会科学(47585)
- 省(44674)
- 基金项目(44673)
- 自然(40689)
- 自然科(39750)
- 自然科学(39736)
- 自然科学基金(39062)
- 划(36611)
- 农(33200)
- 教育(31800)
- 编号(30895)
- 资助(30782)
- 发(24953)
- 重点(24458)
- 业(24283)
- 部(24223)
- 创(23449)
- 成果(22261)
- 计划(22017)
- 创新(21919)
- 科研(21629)
共检索到214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振 谭智心 钟真
通过农户模型进行分析,理论推导的结论表明: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粮食补贴依然有效;运用2003-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使用面板Tobit模型以及面板数据分位数估计的方法证实了理论推导的结论。研究进一步表明,与粮食种植面积相挂钩的补贴方式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激励作用要明显大于脱钩的补贴方式;此外,种粮成本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抑制作用要远大于粮食直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粮食直补 种粮积极性 种粮成本 种粮面积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阳 张礼祥
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维护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粮食直补政策是国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抓手。当前,粮食直补政策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中的效能发挥较为有限,表现为粮食直补政策更多激发了靠地型农民群体种粮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半靠地型农民群体和非靠地型农民群体种粮积极性,而靠地型农民群体受年龄结构偏大因素影响,即便具有种粮积极性,也难以在村庄所有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致土地抛荒或者闲置现象屡见不鲜。粮食直补政策效能的形成可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配套维度展开审视,主要受激励理念设计不科学,激励标准认定缺吸引力,激励方式使用相对简单,激励政策执行存偏差和激励政策配套体系滞后等因素影响。促进粮食直补政策效能提质增效需要引导单向型粮食直补政策向复合型粮食直补政策变革,重塑粮食直补政策激励理念,提高粮食直补政策激励标准,调整粮食直补政策激励方式,增强粮食直补政策执行准度,完善粮食直补政策配套体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曾智 李潇雅 何蒲明
粮食绿色生产方式下如何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一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建设农业强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2021年河南、山东、江苏、四川、湖北五省的1 163份农户调研数据,利用Logit、调节效应模型考察了采用粮食绿色生产技术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以及政府规制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第一,采用粮食绿色生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发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第二,采用粮食绿色生产技术通过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种粮收入、增强风险承担能力、增加种植成本四种渠道来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其中,增加种植成本的渠道较弱;第三,政府宣传、政府激励显著促进了粮食绿色生产技术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正向作用,但是政府监管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本文认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降低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成本,强化对政府监管的社会监督,全方位构建有效监管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袁宁
农户是粮食生产决策的主体,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在13个粮食主产区4 958个农户的调查资料,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农户种粮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建立Logit模型分析了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强弱的影响,发现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积极性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此外,耕地规模、纯收入水平和农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与种粮积极性正相关。因此,应该继续推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并加大补贴力度,提倡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粮食生产专业户,不断提高粮农收入;针对地区种粮积极性的差异,还应该推行差异化政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彬文
我国粮食连续几年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 ,且缺口不断扩大 ,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在农业发展新阶段 ,要认真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 ,继续把国家粮食安全系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 种粮积极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奇峰 周宁 孙翠清 吴颍宣
为了验证粮农综合补贴政策能否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粮食生产。本文对内蒙古太仆寺旗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在维持目前粮农综合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对3年后种植粮食作物表达出的意愿和态度这一微观视角进行研究。Ordinal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及相关统计分析表明,由于补贴占收入比重较小,以种粮为主农户的收入远低于外出打工和兼业农户的收入水平,因此,补贴对未来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增加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是目前获得补贴较高的被调研农户,未来不愿意种粮的倾向性更高,长期发展我国种粮的有效劳动力可能更加缺乏。为此,本文提出在稳定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鼓励规模化种粮,提高种粮农户...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蒲明
本文基于1993—2017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面板数据,在比较两个区域农民收入及其结构变化的基础上,使用面板矫正标准误(PCSE)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研究并比较主产区和主销区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对于主产区而言,工资性收入和政策变量对粮播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财产性收入对其影响不显著。对于主销区而言,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粮播比的影响方向与主产区相同,但是工资性收入对其影响与主产区不同,有显著正向影响,政策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在长期,工资性收入对主产区和主销区粮播比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加,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对主产区的影响更大,而转移性收入对主销区的影响更大。因此,在粮食播种面积连续3年下降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补贴政策,转变粮食生产方式,鼓励主销区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天龙 郭庆海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近三十年来农民保持着较高的种粮积极性,以粮为主的收入结构是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内在支撑。然而,在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以粮为主的收入结构正面临着弱化的趋势。本文认为,若继续保持粮食大省农户种粮积极性,必须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使农户家庭收入50%来自于粮食生产同时使规模经营农户占总农户的50%以上。建议国家应在支持粮食大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土地流动性方面实施支持性政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江西粮食生产情况专题调查组
江西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年来江西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粮食库存较为充裕,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近年来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种粮的比较收益在不断下降。很多农民选择弃农外出务工,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撂荒或粮食复种指数下降的现象,给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增长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会造成粮价上涨。为此,政府应加快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推进规模化、产业化,严控农资价格上涨,切实保障农民的利润空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
农民 粮食生产 农资价格 种粮积极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江华 杨慧 李秋生
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基于江西省24县1 33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本研究以双季稻种植意愿衡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种粮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提升农户双季稻种植意愿,并显著促进单季稻种植户改种双季稻以及双季稻种植户持续种植双季稻;2)不同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育秧、施肥和打药等环节的服务对农户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减少单位农业劳动力投入、促进经营规模扩大和提高水稻单产,从而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4)异质性分析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促进了平原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和数字能力较强的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建议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农户数字素养,从而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顺国
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粮食产量,而稳定粮食产量的手段除政策、机制和气候等因素外,主要是持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生产有何影响?影响农民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彦丽 杨云
本文基于河北案例对我国 2 0 0 4年推行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的种粮面积扩大、农民收入的增加均影响较小 ;对农户每亩粮食生产的投入量没有影响 ,农户投入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资价格的提高。要想实现粮食补贴政策的预期目标 ,必须进一步科学界定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 ,有效甄别补贴对象。同时 ,粮食直补不能代替价格支持 ,不能高估直补政策的有效性。
关键词:
粮食直补 种粮意愿 农民收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力 李欣烨 李春明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在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强调激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满足消费端的高品质要求。以2004年国家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主产区一揽子奖补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实证发现:主产区政策有效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且具有动态累积递增效应;虽然能提高谷物种植积极性,但无法显著影响豆类、薯类种植行为;农户获取更多务工收入和福利性收入会降低政策效果。虽然证实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能够通过种粮收入进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主产区政策不能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因此政策的中介传导过程被阻断。据此提出保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注意农民收入分化和职业分化,精准补贴新型职业农民和种粮大户,调整主产区奖补差异化补贴普通粮和绿色优质粮以更多鼓励农户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突出政策的农户增收目标导向,将针对种粮农户的直接奖补作为主产区政策重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方蕊 安毅 刘文超
中国农产品供给长期偏紧,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波动呈加剧趋势。"保险+期货"试点是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检验方法,深入探讨了"保险+期货"试点对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保险+期货"试点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发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农户未来参与试点意愿是参加试点与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中介变量,其间接影响占比为27.693%;政府补贴满意度在中介变量作用于农户种粮积极性的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农户对政府补贴越满意,未来参与试点意愿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正向影响越强。可以认为,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与"保险+期货"试点具有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未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注重"保险+期货"试点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江华 薛应如 钱龙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基于江西省1556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季稻种植行为来衡量农户种粮积极性,实证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促进传统双季稻主产区农户种植双季稻,并扩大双季稻种植规模,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诱导农地转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三个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调整、低细碎化与非平原地区农户的双季稻种植行为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种粮激励效应,应持续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降低高标准农田的细碎化程度。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种粮积极性 双季稻 粮食安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