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17)
- 2023(15446)
- 2022(13513)
- 2021(12690)
- 2020(10719)
- 2019(25071)
- 2018(25235)
- 2017(47899)
- 2016(26317)
- 2015(29389)
- 2014(29470)
- 2013(28905)
- 2012(26574)
- 2011(23859)
- 2010(23843)
- 2009(22052)
- 2008(21683)
- 2007(18619)
- 2006(16731)
- 2005(14964)
- 学科
- 济(101537)
- 经济(101402)
- 管理(75205)
- 业(68093)
- 企(57141)
- 企业(57141)
- 方法(42231)
- 数学(36240)
- 数学方法(35728)
- 农(29583)
- 财(27017)
- 中国(26375)
- 地方(24531)
- 制(24017)
- 业经(23538)
- 学(22465)
- 农业(18765)
- 贸(17491)
- 贸易(17476)
- 理论(17238)
- 易(16914)
- 体(16894)
- 环境(16234)
- 务(15960)
- 和(15908)
- 财务(15883)
- 财务管理(15841)
- 银(15619)
- 银行(15581)
- 融(15304)
- 机构
- 大学(361287)
- 学院(358160)
- 济(140698)
- 管理(140110)
- 经济(137413)
- 研究(124734)
- 理学(120616)
- 理学院(119192)
- 管理学(117071)
- 管理学院(116392)
- 中国(93257)
- 京(78175)
- 科学(77508)
- 财(67436)
- 所(62968)
- 农(61521)
- 研究所(57017)
- 中心(56680)
- 业大(55141)
- 江(55092)
- 财经(52255)
- 范(49459)
- 北京(49436)
- 师范(49026)
- 农业(47903)
- 经(47394)
- 院(45663)
- 州(43781)
- 经济学(41109)
- 师范大学(40027)
- 基金
- 项目(245167)
- 科学(191939)
- 研究(180552)
- 基金(176195)
- 家(153974)
- 国家(152698)
- 科学基金(130320)
- 社会(111927)
- 社会科(105857)
- 社会科学(105829)
- 省(96642)
- 基金项目(94129)
- 自然(85149)
- 自然科(83000)
- 自然科学(82979)
- 教育(82702)
- 自然科学基金(81432)
- 划(80931)
- 编号(74590)
- 资助(71614)
- 成果(61338)
- 重点(55241)
- 部(53649)
- 发(52221)
- 课题(51867)
- 创(50575)
- 创新(47273)
- 制(46765)
- 科研(46379)
- 教育部(45805)
- 期刊
- 济(159214)
- 经济(159214)
- 研究(109854)
- 中国(76612)
- 学报(57616)
- 农(55913)
- 科学(53093)
- 管理(52330)
- 财(52291)
- 教育(45543)
- 大学(43854)
- 学学(40710)
- 农业(38189)
- 融(31704)
- 金融(31704)
- 技术(31515)
- 业经(25671)
- 财经(25149)
- 经济研究(23980)
- 经(21436)
- 问题(20772)
- 业(20484)
- 图书(19401)
- 理论(18937)
- 实践(17469)
- 践(17469)
- 版(17274)
- 科技(17257)
- 资源(17002)
- 技术经济(16325)
共检索到545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樊琦 祁华清 李霜
自2014年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大豆市场价格已逐步回归市场供求调节,市场价格机制作用正得到有效发挥,加工企业经营效益和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短期来看,价格政策调整仍难以有效激发国内大豆市场活力和抵御进口冲击,大豆种植收益下降对农户种植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种植结构失衡,出现了供给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共存的尴尬局面,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代价。事实证明,当前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空间。本文主要在基于对当前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情况及国外经验分析基础上,针对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政策风险,提出了下一步...
关键词:
粮食目标价格制度 大豆 改革与突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詹琳 蒋和平
实行"托市收购"后,国内粮食市场面临着价格刚性化、国内外粮价倒挂和下游加工业成本高企等突出问题,以直接收入补贴为特点的目标价格符合中国粮食价格支持制度的改革方向。然而,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复杂性,使实行这一制度存在着技术操作和风险防控两大难题,应该在坚持"市场引导、护民兴粮、试点先行、简便易行"的基本原则下,从完善基础数据信息、建立"三价一储备"多元价格支持体系以及灵活运用粮食期货市场等方面来寻求突破和创新,加快建立中国的粮食目标价格制度。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慧 秦富 陈秧分 朱宁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是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但由于2014年目标价格水平偏低、政策细节公布晚、补贴兑付工作仓促,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效果的发挥。建议今后应提高目标价格水平,引导低温高寒地区粮豆轮作,并完善政策设计、实施方案和条件保障,加快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情的谷物目标价格补贴制度。
关键词:
大豆 目标价格补贴 试点 效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双进
2014年,我国首次在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启动部分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本文紧密结合实际,阐述了粮食目标价格的内涵及与现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主要区别,从粮食生产的外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现行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角度,实证分析了实施粮食目标价格政策的必要性,探讨了制定粮食目标价格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冯海发
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有利于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改革。稳妥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需要建立制度实施的基础支持条件,深入研究目标价格的基本构成要素,大力培育规模化的农产品营销组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磊 王吉恒 李玉
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下,土地经营权流转成为了可能,农户耕作面积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东三省作为国内粮食主产区域,天然拥有开展规模经营的条件,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成长;与之对应,各类主体为实现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必然对涉农金融产品迸发出巨大的、多层次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分析影响农户金融产品需求的各项因素,并明确各类主体对金融产品需求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
规模经营 金融产品 影响因素 需求分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谷成 叶锋 贺亚琴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是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大样本面板数据,在测算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基础上,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9年,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逐年提高,但增长率较低,年均增长0.834%;补贴政策改革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是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种植规模较大、非纯大豆种植、兼业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补贴政策改革的效果更加明显;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效应;补贴政策改革会通过提高农户生产性投资积极性、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水平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由此提出应坚持以大豆生产者补贴为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大豆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以此扩大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效果;提高政策的瞄准性,实行异质性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谷成 叶锋 贺亚琴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是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大样本面板数据,在测算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基础上,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9年,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逐年提高,但增长率较低,年均增长0.834%;补贴政策改革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是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种植规模较大、非纯大豆种植、兼业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补贴政策改革的效果更加明显;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效应;补贴政策改革会通过提高农户生产性投资积极性、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水平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由此提出应坚持以大豆生产者补贴为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大豆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以此扩大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效果;提高政策的瞄准性,实行异质性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伍世安 刘萍 付兴
粮食目标价格不是一种反映粮食完全成本和合理利润的价格,也不是用于核定国家农业补贴的价格标准,而是一种政策性上限价格,其政策目标具有宏观性、多维性和综合性,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协调现货期货价格、衔接国际国内粮价、控制物价总体水平等多个方面。在此以玉米为例,对基于各种政策目标的粮食目标价格进行了测算和模拟合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艳
现阶段,我国粮食目标价格制度构建依然面临诸多障碍,如合理目标价格测算难、有效补贴方式确定难、具体补贴资金核定难、农民生产决策难度大等。基于此,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收入成本相结合原则确定目标价格;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步伐;建立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完善和健全粮食期货市场;建立消费者补贴机制。
关键词:
粮食目标价格 粮食补贴 制度构建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晶 王克
以大豆目标价格为例,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基本实现了设计之初的政策目标,建立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保障了豆农的基本收益,适度引导了大豆替代玉米种植,但对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有限。在国内外价格倒挂的新形势下,我国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仍存在面积核实成本高、财政负担增加、补贴价格和目标价格差距大、补贴效率和水平有待完善以及世贸规定限制等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完善目标价格政策,关键是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目标价格政策,审慎向其他农产品推广;发挥目标价格政策与直接补贴制度、目标价格保险制度的"组合拳"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许新国 唐鹏钦 余强毅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紧张,耕地非农化对于耕地总量及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研究焦点。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 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关系及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在1993~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面积为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101%,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耕地非农化率分别为2.138%和0.215%,东北三省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吉林省物价局和吉林省价格协会粮价课题组 冯晓波 屈校民
粮食生产供应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也关系到相关行业的生产发展。本研究报告紧密结合实际,论述了制定粮食目标价格的基本要求,研究了目标价格构成的思路,提出了目标价格保障种粮合理收入的量的界限,探讨了目标价格及其各构成部分的测算方法,对测算目标价格所依据的资料提出了选择和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十二五"期间7种主要粮食品种目标价格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判断。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目标价格 测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伍世安
本文针对当前关于粮食目标价格研究的主流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粮食目标价格是上限价格而不是"价值价格",其政策目标是多个而不是一个,其价格实体是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价格,故此应对粮食目标价格的性质、目标及其测算路径重新认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智鹏 曹宝明 赵霞
2014年,政府开始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试点。为探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效果,本文以我国黑龙江大豆主产区作为调查样本区域,从农户、市场、政府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试点地区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大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已初步建立,国内外大豆价差开始缩小,国内大豆相对过剩的状况也得到缓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农户政策认知度偏低、补贴制定不够透明、农户对政府补贴数量满意度较低、补贴方式粗放等问题。同时,对政府而言短期财政负担有所减轻,但长期仍然面临潜在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因而,目标价格政策的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黑龙江大豆主产区 大豆目标价格 政府补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