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59)
2023(3530)
2022(2824)
2021(2438)
2020(1944)
2019(4392)
2018(3939)
2017(7637)
2016(4048)
2015(4450)
2014(4100)
2013(4186)
2012(3781)
2011(3512)
2010(3211)
2009(2856)
2008(2699)
2007(2238)
2006(1914)
2005(1697)
作者
(12513)
(10909)
(10551)
(10085)
(6572)
(5084)
(4585)
(4067)
(3975)
(3715)
(3587)
(3517)
(3420)
(3400)
(3358)
(3200)
(3131)
(3027)
(3027)
(2997)
(2601)
(2576)
(2488)
(2488)
(2400)
(2327)
(2234)
(2082)
(2075)
(2068)
学科
(20559)
经济(20546)
(11867)
管理(11671)
方法(10980)
数学(10248)
数学方法(10182)
(7710)
企业(7710)
(6718)
农业(4466)
业经(4325)
环境(4276)
中国(4209)
(4056)
(3793)
贸易(3792)
(3699)
(3680)
地方(3509)
(2901)
技术(2857)
(2821)
产业(2711)
(2497)
金融(2497)
(2468)
生产(2322)
资源(2187)
发展(2137)
机构
学院(61747)
大学(61495)
(31604)
经济(31250)
管理(24350)
研究(22435)
理学(22153)
理学院(21925)
管理学(21586)
管理学院(21489)
中国(16366)
(14958)
科学(14194)
(12168)
农业(12040)
(12022)
业大(11702)
(11317)
经济学(10947)
研究所(10706)
财经(10447)
经济学院(10161)
中心(10114)
(9792)
经济管理(8235)
(8211)
财经大学(8107)
(8025)
农业大学(7809)
科学院(7633)
基金
项目(49098)
科学(40077)
基金(38783)
(35703)
国家(35483)
研究(32481)
科学基金(30405)
社会(23642)
社会科(22751)
社会科学(22749)
基金项目(20489)
自然(20118)
自然科(19691)
自然科学(19689)
自然科学基金(19335)
(18012)
(15555)
资助(15518)
教育(13932)
国家社会(11387)
重点(11376)
(11295)
编号(10982)
(10701)
(10328)
创新(9828)
科研(9628)
教育部(9587)
人文(9406)
计划(9330)
期刊
(27856)
经济(27856)
研究(15992)
(13194)
学报(11628)
科学(10564)
农业(9822)
中国(8877)
大学(8758)
学学(8625)
管理(7976)
(7750)
(5931)
经济研究(5341)
财经(5002)
技术(4808)
业经(4649)
(4459)
资源(4369)
问题(4139)
技术经济(3867)
(3853)
金融(3853)
世界(3732)
统计(3671)
业大(3440)
(3402)
(3049)
科技(3009)
(2974)
共检索到80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依婷  穆月英  
基于水足迹方法构建粮食生产水资源匹配指数,从用水总量、来源结构和粮水匹配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粮食生产用水的动态演变特征,并采用LMDI模型将粮食生产用水变动分解为9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水足迹变动经历小幅下降——快速回升——企稳上升三个阶段,粮水匹配度较差且矛盾趋于激化。从分解效应看,三产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进步是减少粮食生产用水的主要因素,但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用水效率改善未发挥预期节水效果,粮水匹配关系恶化、水土资源贫乏及二者匹配度较差均不利于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操信春  吴普特  王玉宝  赵西宁  
以1998、2005及2009年459个灌区资料为基础,从区域尺度计算粮食生产水足迹,建立粮食生产用水水平综合评价指标I对灌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粮食生产水足迹及其组成的区域间差异均较大,大值省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南,小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全国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年均值为1.336 m3/kg,蓝、绿水比例分别为63.7%和35.8%,有35.1%的水足迹损失于粮食生产过程。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粮食生产用水水平综合评价指标I相似的省区在空间上显著地聚集,局部自相关属性为HH和LL的省区超过了20个,不同年份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变化均不明显;省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建寨  张建华  孔繁涛  
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供需区域性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基于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与消费重心移动方向、速度、距离等演变特征,阐述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并探讨了应对政策选择。结果表明,1995—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消费重心皆位于地理重心偏东方向,粮食供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距离明显大于消费重心,生产空间格局相对更加不稳定;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重心距离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降后升,供需空间匹配性总体下降;无论是移动距离还是移动方向,两者变化与阶段性的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生产促进、食物消费引导等管理政策基本吻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利国  王慧芳  
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文章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情况,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静芬  李丁  刘笑杰  肖人荣  戚禹林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园宏  诸大建  王欢明  臧漫丹  
水足迹是度量水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的工具,中国农业的水资源紧缺使计算从单一粮食作物到国家等不同层面的水足迹值的重要性凸显。文章基于彭曼公式对单种粮食作物绿水和蓝水水足迹值进行计算,介绍了省际范围、国内生产、国际贸易以及国内消费水足迹值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78-2010年共33年内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上述4种水足迹值。结果表明:33年间中国稻谷种植消费了48%的水足迹值,是水足迹消费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相对于绿水更加稀缺的蓝水在此期间利用效率提高了40%,而中国国内生产粮食作物水足迹总量却不降反升,2010年比1978年增长了2.01%。中国是5种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净进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恭华  鄢帮有  
自然资源与农业生态可持续开发是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不但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还给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利用计量模型测算出我国人口高峰时粮食安全背景下粮食生产活动的生态足迹,然后依据生态足迹指数法判断其生态可持续性状况。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粮食生产模式依靠自给实现粮食安全,我国人均生态足迹指数将出现负值。这意味着我国农业生态将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解决我国"粮食-耕地"矛盾与"粮食-生态"矛盾,实现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把我国目前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粮食生产模式转向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松颖  刘颖  万晶  
"藏粮于地"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分析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LMDI方法对影响粮食产量的耕地利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粮食生产正处于稳定增长时期,但其周期性波动特征并未改变,粮食产量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湖北省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区位特征;单产提高与复种指数上升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耕地资源减少导致了粮食减产;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程度与方向、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都不相同。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调整耕地利用方式,合理安排耕作制度,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科技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松南  穆月英  
为系统把握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在当前生产格局下粮地匹配特征,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通过分析2003—2019年全国31省(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粮食生产数据,系统分析了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和资源匹配程度,结果表明:稻谷和玉米种植逐渐向东北方向偏移,小麦种植逐渐向西北偏移;黑龙江和内蒙古等主产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不充分,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南和河北的粮食生产发展速度超过土地资源开发速度,耕地压力巨大。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地矛盾、政策影响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压力,对粮食生产和土地资源匹配形成更大挑战。因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需要统筹协调,避免粗放式发展经营,缓解高土地资源压力产区的生产压力,丰富种植结构,实现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的匹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张健  
太湖流域既是中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论文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该区1985—2010年27个县域粮食生产时空变化格局及粮食安全水平,结果表明:时间演化上该区粮食产量不稳定,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历经波动发展—急剧减少—稳步增长三阶段;空间差异亦较显著,除西北4个县域,其余地区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中部向西北偏移,县域粮食生产相对优势弱化,整体粮食生产能力降低;粮食总产变异系数和70%以上年份波动系数超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安全风险大;粮食不安全县域增多,2010年59%的县域粮食不安全。未来该区仍受到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退化威胁,完善耕地保护政策并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利国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从长远来看,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本文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3个方面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情况,并提出了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傅国斌  刘昌明  
该文概述东南地区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地位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东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将 90年代以来东南地区粮食增长幅度低于全国水平归于 3个原因 : ①耕地面积减少 ; ②粮食播种面积急剧下降 ; ③粮食单产增长幅度减少。并在分析东南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粮食生产水需求问题的基础上 ,考虑该区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缩减、灌溉面积扩大和灌溉定额减小、以及城市生活和工业对农业用水的压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未来该区的农业用水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于静洁  任鸿遵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其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2%上升到1998年的29.6%。灌溉是保证该区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华北地区目前用水处于严重紧张状态 ,1997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315m3,农业是用水大户 ,工农业用水比为1∶5 ,水资源供需的主要矛盾在农业。华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8.5% ,整体供水潜力所剩无几 ;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发展 ,农业用水分额将继续减少 ;同时 ,受频繁的旱涝灾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 ,农业供水保证率将进一步降低。分析指出 ,若无连续丰水年和外调水源的补给 ,要继续保证或发展本区的粮食生产规模 ,本...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蒙艳晶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粮食生产结构的历史演变,以及“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的成因。通过分析指出该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的难点,并就调整措施提出作者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