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35)
- 2023(3056)
- 2022(2508)
- 2021(2584)
- 2020(2109)
- 2019(5222)
- 2018(5244)
- 2017(9620)
- 2016(5330)
- 2015(5706)
- 2014(5559)
- 2013(5314)
- 2012(4825)
- 2011(4372)
- 2010(4397)
- 2009(4290)
- 2008(4297)
- 2007(3716)
- 2006(3621)
- 2005(3407)
- 学科
- 济(18448)
- 经济(18414)
- 业(14026)
- 管理(12197)
- 企(10566)
- 企业(10566)
- 制(10375)
- 农(9002)
- 体(8545)
- 体制(7764)
- 财(6196)
- 农业(5747)
- 中国(5574)
- 地方(5231)
- 方法(5122)
- 业经(4930)
- 数学(4555)
- 数学方法(4498)
- 融(3657)
- 金融(3657)
- 财政(3560)
- 银(3500)
- 银行(3500)
- 贸(3476)
- 贸易(3476)
- 行(3427)
- 税(3385)
- 易(3359)
- 税收(3289)
- 收(3255)
- 机构
- 学院(65804)
- 大学(65009)
- 济(27342)
- 经济(26773)
- 研究(25870)
- 管理(24027)
- 中国(21346)
- 理学(19935)
- 理学院(19678)
- 管理学(19349)
- 管理学院(19205)
- 京(15416)
- 财(14952)
- 科学(14757)
- 农(13916)
- 所(13147)
- 中心(12248)
- 研究所(11569)
- 江(11470)
- 农业(10579)
- 财经(10409)
- 范(10324)
- 北京(10262)
- 师范(10249)
- 业大(9763)
- 经(9533)
- 院(9295)
- 省(9089)
- 州(9074)
- 师范大学(8373)
- 基金
- 项目(40377)
- 研究(31874)
- 科学(31532)
- 基金(28224)
- 家(24459)
- 国家(24165)
- 科学基金(20411)
- 社会(19683)
- 社会科(18512)
- 社会科学(18508)
- 省(15131)
- 教育(14929)
- 基金项目(14814)
- 编号(13995)
- 划(13444)
- 自然(12445)
- 自然科(12089)
- 自然科学(12085)
- 自然科学基金(11876)
- 成果(11634)
- 资助(11199)
- 课题(10078)
- 部(9140)
- 重点(9090)
- 发(8867)
- 制(8758)
- 性(8677)
- 年(8510)
- 创(8193)
- 国家社会(8004)
共检索到1157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双进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施行以来,在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政策运行过程中逐渐出现市场扭曲和效率损失越来越大、主粮高度自给率与大量进口形成矛盾、产业链下游粮食加工业受到冲击越来越大、品种和地区差价不合理及不同地区支持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客观分析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助于认清托市收购政策的现实环境,对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牛松
自2004年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来,国家实施了以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从近10年的政策执行效果看,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与临时收储政策相互补充,较好地体现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的欢迎。一、执行情况1.最低收购价政策。每年由国家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宁 辛毅 黎嘉家
由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临时收储政策及其配套政策形成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本文在对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机制结构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的绩效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宁 辛毅 黎嘉家
由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临时收储政策及其配套政策形成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是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本文在对中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机制结构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体系的绩效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丁声俊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粮食价格改革的进程,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是粮食流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在客观评价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继续坚持和进一步完善这一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观点;同时还着重强调,必须总结经验和问题,对这一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进行体制、机制,以及实施办法的改革。
关键词:
粮食改革 粮食价格 托市收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贺伟 朱善利
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施行7年来,已经在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种粮收益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达到甚至超出了政策设计的预期。面对粮食供求形势发生的新变化,现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一些消极影响也日益突显。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政策在价格制定、信贷管理、财政补贴、购销监管等方面的操作措施。同时,继续坚持托市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方向,逐步探索和建立以差额直补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政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士海 李先德
本文利用双差分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小麦、早籼稻、晚籼稻、粳稻、黄玉米、油脂业用大豆和食品业用大豆等七种粮食产品近十年的周度价格数据进行研究,旨在考察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否起到了对粮食市场的托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大部分粮食品种存在托市效应,其中小麦的政策效果最为明显,油脂业用大豆的政策效应为负,同样的政策对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华奕州 黄季焜
学术界对粮食收购双轨制的影响存在不少争议,尽管该政策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探讨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仍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本文以小麦为例,基于1985—1996年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粮食收购双轨制下定购和议购政策变动对小麦主产省小麦种植的影响。研究表明,以降低国家定购量、提高国家议购量和农民自留量以及提高议购价为主要措施的双轨制改革,促进了小麦生产;同时,双轨制期间农民没有对低于边际价格的定购价格做出反应,这同理论预期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市场改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有其历史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施锡铨 孙鹤
自70年代末农村确立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吃饭问题,但也出现了粮食市场时紧时松、反复波动的新问题。粮食市场上供求关系反复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机制形成这种潮汐式现象?本文借用西方经济学中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伟 罗俊华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慧 张玉梅 孙昊
2017年初,中国已开始着手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对粮食市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运用全球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型(PEATSim),本文设计了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成本+利润"、保本价和取消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模拟方案,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评估了各种最低收购价格调整方案对粮食生产、消费、价格和农民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下降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总体比较小,小幅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影响也比较有限;但较大幅度下调(超过
关键词:
粮食最低收购价 改革 效果评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海霞 葛岩
以全国9个玉米主产区2001-2014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通过倍差法、类倍差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三种政策绩效评价模型,剔除其他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利用面板数据Pool-olS计量方法,检验玉米临储政策的独立效果。倍差法和类倍差法评价结果表明,在推行玉米临储政策的省份,该政策显著提高了玉米价格,幅度分别0.14元/千克和为0.17元/千克,相比于样本省份的平均价格,该增幅分别为9.26%和11.88%,临储政策的托市效应显著。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结果显示,临储政策对玉米的托市效果为0.15元/千克,也验证了倍差法和类倍差法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吴兵 罗俊 汪放 舒超
做好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是农发行的基本职责。反思近年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商品粮收得多、亏得多的现象与原因,在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的新形势下,探寻农发行信贷应对之策,防范信贷风险极其重要。
关键词:
粮食收购 流转粮 调控粮 信贷对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蒲明 魏君英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增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所累积的粮食供需结构失衡等负面影响已日益凸显。文章在回顾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历史演变阶段的基础上,从对粮食供给结构和质量的影响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最低收购价对粮食供给带来的不利影响;然后,从农民缺乏种植决策依据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改革面临的问题;因此,提出转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目标导向、建立合理的补贴机制、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以保本或微利为基础,发挥最低收购价的导向作用、调整储备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建立"期货+保险"的联动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明建
调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关系农民直接利益和农业长远发展,必须慎之又慎、稳之又稳。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历程,理清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演进的内在逻辑,结合中长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趋紧形势及政策执行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调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最低收购价 市场化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