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
2023(127)
2022(104)
2021(94)
2020(88)
2019(189)
2018(147)
2017(314)
2016(198)
2015(211)
2014(176)
2013(219)
2012(201)
2011(188)
2010(199)
2009(160)
2008(169)
2007(128)
2006(113)
2005(95)
作者
(651)
(589)
(584)
(548)
(357)
(277)
(236)
(218)
(211)
(211)
(209)
(201)
(189)
(187)
(178)
(167)
(156)
(155)
(154)
(148)
(147)
(138)
(130)
(128)
(127)
(124)
(123)
(120)
(117)
(115)
学科
(976)
经济(976)
方法(616)
数学(601)
数学方法(599)
(504)
(410)
管理(322)
农业(312)
(243)
生态(211)
地方(174)
(162)
企业(162)
资源(156)
环境(152)
(140)
中国(139)
业经(132)
技术(129)
建设(128)
地方经济(122)
服务(119)
服务业(116)
(108)
(107)
发展(106)
(106)
(106)
森林(106)
机构
学院(2898)
大学(2803)
(1638)
经济(1628)
研究(1454)
(1287)
管理(1102)
中国(1057)
农业(1006)
理学(984)
理学院(976)
管理学(969)
管理学院(966)
科学(951)
(826)
业大(811)
研究所(780)
(667)
农业大学(630)
中心(601)
科学院(595)
经济管理(533)
经济学(505)
(500)
(492)
(470)
经济学院(463)
(460)
(429)
(426)
基金
项目(2389)
科学(1884)
(1795)
国家(1784)
基金(1780)
研究(1524)
科学基金(1398)
社会(1041)
社会科(1006)
社会科学(1006)
基金项目(964)
自然(960)
自然科(945)
自然科学(945)
自然科学基金(934)
(874)
(783)
资助(745)
教育(613)
重点(594)
(584)
(559)
(557)
(537)
中国(529)
科技(529)
计划(520)
编号(519)
国家社会(510)
(471)
期刊
(1412)
经济(1412)
(1098)
农业(825)
研究(778)
学报(725)
科学(647)
中国(608)
(531)
大学(511)
学学(506)
资源(364)
(309)
技术(274)
管理(271)
技术经济(256)
经济研究(252)
业大(246)
业经(226)
中国农业(210)
农业大学(203)
林业(202)
财经(201)
(199)
问题(198)
(185)
世界(179)
现代(159)
农村(155)
(155)
共检索到4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桂祥  
一、粮食丰收不等于生产能力已经恢复 刚刚过去的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扼止住了持续五年大幅下滑的势头,出现了久违的面积、亩产、总产量"三增"的喜人局面,全年产量将达到9300亿斤以上,在创近14年来最低水平的2003年(8613亿斤)的基础上增长8%左右,超额实现了年初预定的9100亿斤的目标。使近年来耽心粮食安全的社会各方终于稍微松了一口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小萍  陈百明  张添丁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 180.33×104t,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上官周平  
针对陕北渭北粮食生产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该区域粮食生产潜势,其值是由南向北依次递减,台塬区最高,丘陵区次之,风沙丘陵区较低,但近期粮食开发的重点区域为风沙丘陵区。作者提出陕北渭北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并探讨了各亚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宪法  高旺盛  
本文简要回顾了粮食安全内涵的动态演进和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阶段性变化,分析了粮食生产变化的内在原因,明确了目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所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提出了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婵  张蚌蚌  赵敏娟  杨小柳  
为准确测算现有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下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以2012—2016年最新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构建测度模型,估算中国(不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耕地粮食的育种生产能力,测算中国耕地粮食产量差(增产潜力)及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并分析省际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现有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是8.46×10~8 t,实际粮食产量是5.48×10~8 t,差值达2.98×10~8 t,占粮食实际产量的54.38%,耕地生产能力开发率为0.63,说明中国耕地粮食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2)中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和潜力较大的省市自治区是:黑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辽宁省、湖北省、云南省和江西省,应作为未来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重点对象,可通过土地整治和栽培技术等手段,提高耕地质量。3)同时,开发耕地生产潜力需因地制宜,实现提高粮食产量和保护生态的平衡。在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建议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在河北省,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保粮;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需协调农业-能源-水资源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可以利用气候优势,在缓坡丘陵区种植茶树、花卉,发展特色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不建议过度开发粮食生产潜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肖海峰  王姣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主要途径。而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又是制定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措施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将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 ,最后得出结论及政策含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蔡鹭茵  
粮食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是保证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中国的大国效应决定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中央指出,靠国际市场保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解决。而要解决粮食问题,立足点应建立在自己的粮食生产能力上。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们要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切实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辛翔飞  王济民  
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形势下,仍应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家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田面积,加强农田基础条件建设,增强科技支撑水平,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突出抓好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燕枝  郭静利  王秀东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不同时期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得出了四个不同阶段,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不同主导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论文对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比例关系、粮食作物单产等变化态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有望保住1.2亿hm2红线,但难度很大;粮食作物面积比重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粮食安全,全国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宜保持在66%~69%,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7亿~6.5亿t。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尹成杰  
本文在分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 ,认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基础 ,强调要正确估计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 ,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雷红  
我国自 1996年粮食丰收以后 ,粮食生产持续徘徊低迷 ,2 0 0 3年下半年出现粮食连续减产 6年以来粮价首次大幅上扬 ,这引起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切 ,粮价大起大落的原因在于粮食供应水平的高低 ,而粮食供应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小的反映。目前 ,制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因素较多 ,只有对各项约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的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如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探索 ;提升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生产力等 ,才能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黄汉权  蓝海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马文杰  冯中朝  
采用C-D生产函数,测度耕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其实质就表现在耕地流失上:包括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降低。详细剖析了耕地流失的途径,鉴于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有限,开发的难度极大,得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途径,只能是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最后提出减少耕地隐性流失、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