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96)
- 2023(15405)
- 2022(12380)
- 2021(11283)
- 2020(8914)
- 2019(20285)
- 2018(20106)
- 2017(38931)
- 2016(21186)
- 2015(23802)
- 2014(23706)
- 2013(23246)
- 2012(20725)
- 2011(18511)
- 2010(18147)
- 2009(16480)
- 2008(15748)
- 2007(13757)
- 2006(11985)
- 2005(10439)
- 学科
- 济(87847)
- 经济(87763)
- 管理(60796)
- 业(59203)
- 企(48574)
- 企业(48574)
- 方法(36208)
- 数学(30830)
- 数学方法(30502)
- 农(25681)
- 业经(25173)
- 中国(24617)
- 地方(19235)
- 财(18363)
- 学(17554)
- 产业(17367)
- 农业(17153)
- 贸(14801)
- 贸易(14793)
- 易(14341)
- 技术(14249)
- 制(14152)
- 理论(14121)
- 和(13563)
- 环境(13226)
- 银(12593)
- 银行(12558)
- 信息(12262)
- 发(12229)
- 行(11991)
- 机构
- 学院(296353)
- 大学(294758)
- 管理(120092)
- 济(117187)
- 经济(114736)
- 理学(104673)
- 理学院(103588)
- 管理学(101894)
- 管理学院(101366)
- 研究(97910)
- 中国(70791)
- 京(62922)
- 科学(61432)
- 财(50008)
- 所(47888)
- 农(47852)
- 业大(45084)
- 研究所(44013)
- 中心(43785)
- 江(42269)
- 财经(40866)
- 范(39683)
- 师范(39336)
- 北京(39219)
- 农业(37383)
- 经(37133)
- 院(36200)
- 州(34763)
- 经济学(34566)
- 师范大学(31656)
- 基金
- 项目(210102)
- 科学(165798)
- 研究(156765)
- 基金(151097)
- 家(131213)
- 国家(130096)
- 科学基金(112282)
- 社会(98782)
- 社会科(93663)
- 社会科学(93641)
- 省(83310)
- 基金项目(80237)
- 自然(71408)
- 教育(70314)
- 自然科(69711)
- 自然科学(69698)
- 划(69181)
- 自然科学基金(68431)
- 编号(65119)
- 资助(60374)
- 成果(51807)
- 重点(46763)
- 发(46466)
- 部(44988)
- 创(44328)
- 课题(44305)
- 创新(41239)
- 国家社会(40656)
- 项目编号(40171)
- 科研(39466)
- 期刊
- 济(127059)
- 经济(127059)
- 研究(84850)
- 中国(53467)
- 学报(45861)
- 农(44854)
- 管理(43436)
- 科学(42546)
- 财(35633)
- 大学(34873)
- 教育(34280)
- 学学(32624)
- 农业(31866)
- 技术(26356)
- 业经(23642)
- 融(22307)
- 金融(22307)
- 经济研究(20598)
- 财经(18728)
- 图书(17521)
- 问题(17030)
- 业(16258)
- 经(16031)
- 科技(15033)
- 理论(14414)
- 技术经济(14207)
- 商业(14082)
- 现代(14040)
- 版(13504)
- 实践(13342)
共检索到420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婷
在数字技术快速融入各个产业领域的背景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以及满足消费质量升级的需要,实施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粮食产业发展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整个粮食产业的产能和抗风险能力较低,亟须融入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现代数字技术,以增强粮食产业的效率和韧性。然而因粮食经营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各环节主体凝聚力不强、数据资源共享不充分等因素存在,严重制约着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发展。基于此,剖析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构建与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与政策支撑体系,以期推进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粮食全产业链 数字化:转型路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杜永红
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数字中国、农业强国建设。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测算结果分析研判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现状与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众多且交叉融合,传统农业正紧跟数字化步伐进入新时代,开启数字化转型。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化、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依然较低,不利于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研究认为,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助力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一是推动基于我国国情的农业生产规模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二是推动基于我国国情的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标准化和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流通全过程质量可控;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农产品物流信息标准化。三是推动基于我国国情的农产品品牌化: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以农产品电商化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展农业新模式,提高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四是推动基于我国国情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种植业为主导加速农业内部各产业“内向”融合;以供销合作社为纽带推进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发展;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推动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全面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强 刘玉奇
文章基于对阿里巴巴、小米、塔牌、红蜻蜓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调研,发现数字平台企业阿里巴巴已经开始提供专业化的数据产品和服务,并为行业龙头企业赋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原生企业小米具有天然的互联网思维,正快速下沉零售渠道,成为线上整合线下、推动场景化的重要代表;塔牌黄酒利用互联网技术挖掘消费者潜力,开展从研发设计到物流配送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红蜻蜓鞋业实施董事长工程,从智能门店入手推动组织、店铺、员工、商品、服务和支付的实时在线。本文认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一项艰巨、系统性的宏大工程,涉及从生产制造的最小批量优化、研发设计对顾客需求的响应、供应链物流体系的整合重组以及全链路自动化的实现等方方面面。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关键词:
新零售 数字化转型 产业链 产业升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予新
产粮大省在我国粮食生产、加工、储运、物流、销售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省的粮食产业各环节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迫切需要对整个粮食产业链上的各环节进行综合协调与管理。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基本途径有:一是行业中的"领袖"企业通过实施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重组产业链,二是产前、产中、产后储运和加工、分销的各经济主体纵向合作贯通全产业链,三是通过名牌产品带动将产业链上的企业连接起来,四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滚动覆盖全产业链,五是组建粮食产业战略联盟。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魏明侠 邵开丽 郑爽
现代粮食流通业是市场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业,只有充分发挥产业链主体的引领作用和"互联网+"的融合功能,才能有效推动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本文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对河南地区粮食贸易参与的核心主体——种粮农户、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的粮食网上交易意愿、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回归方法分析核心主体之间的影响关系、提炼网上交易的意愿与行为规律,以期为我国强化粮食网上交易、促进粮食现代流通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任一蕾
在数字化转型不断升级的环境下,国际竞争演化成产业竞争。产业链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通过价值创造达成的供需联系而交织成的一个网络,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也称产业互联网。产业链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实融合,使产业大数据的融合增值赋能产业链。本文依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定义出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范例研究关键环节的数字化建设目标及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文后对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寇光涛 卢凤君
粮食产业链条环节众多且核心企业大而不强导致我国粮食产业链转型与升级困难重重。基于产业链增值的相关理论分析以及我国粮食企业的运作实践,本文从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内涵深化入手,引入链条式、链族式、链网式等新概念,以相关主体博弈的视角对粮食产业链的发展的路径模式进行归结研究,构建了能反应粮食产业链增值状态的分析模型,并从相关模式的增值效果判断未来我国粮食产业链的发展趋向,为我国粮食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思考。
关键词:
粮食产业链 产业链增值 路径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丹 赵姜 吴敬学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本。面对日趋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我们必须要按照"强科技、促生产、降损耗、节消费"的新时期粮食安全观,既要狠抓"有形粮田"生产,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又要确保"无形粮田"不荒芜,有效降低粮食损耗。加快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条,提高对粮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产业链 粮食安全 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雯
<正>欧美等地的世界农业强国发展实践证明,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产业链条越完善,粮食安全根基就越牢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支持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粮食全产业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政策性金融因粮而生、伴粮成长,在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做了许多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立足粮食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提升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质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静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复杂特殊的经济环境有必要以开放系统的视野重新界定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及全链路优化的本质内涵,厘清现阶段表现的基本特征,明确识别出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模式,深刻认识当前演进形态核心要素的本源。进一步梳理出数字化供应链全链路优化的建设机制:一是“新营销+新品牌”增值机制:构建消费者价值模型,重塑数字化供应链价值衡量标准。二是“新履约+新金融”提效机制:数字化供应链的全链路优化提效,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三是“新组织+新技术”赋能机制:以组织变革释放业务动能,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的基础设施能力。并进一步提出实现路径的中国思路:加快建设“连接+智能”与“平台+生态”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全盘深化重点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全链条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全方位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推进建设“促进中心”与“培育工程”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升级。逐步建成高效科学的中国特色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严北战
作为国内外主流的集群升级模式,全球价值链分析范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垄断企业把持的全球性价值链,作为经集群与产业链的两种中间组织有机耦合而成的复合组织,集群式产业链具有"内外兼顾""攻守兼备"的组织优势。集群式产业链是研究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根据要素来源,可以将集群式产业链分为内生型与外生型集群式产业链。不同类型的集群式产业链,其演进与升级的路径是有差异的。文章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方法,以集群式产业链为研究对象,从产品链、知识链、价值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艳 陈怡冰 李凤廷 刘威
[目的]通过对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基础的客观评价,确定不同区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制约,为差异化区域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20年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1)由于其生产环节突出的比较优势,东北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最高,黄淮海平原加工环节比较优势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各环节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综合得分最低;(2)粮食生产和加工地理集聚特征显著,得分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而流通和服务支撑集聚特征不显著;(3)粮食产业链各环节间耦合协调度区域得分排名与综合发展水平一致,其中东北平原耦合协调度最高,且加工环节发展滞后于其它环节,黄淮海平原居中,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以濒临失调型为主。[结论]基于上述横向比较结果,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重点突出、差异发展”的原则,认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应分别施行绿色优质生产引领、流通加工一体化和工贸带动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予新
产粮大省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优化粮食产业链,使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更加紧密,粮食以及相关产品得以最大限度增值。粮食产业链优化应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全产业链整合,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积聚,先进科技引领,加工业带动。粮食产业链的优化包括产业升级优化、产业整合优化、产业组织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优化。
关键词:
粮食产业链 全产业链整合 产业化集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颜齐 何洋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国民营养健康诉求作出的创新性论断和战略性调整。尽管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与多重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发起挑战,使得粮食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风险与发展的优化空间。粮食产业链韧性是大食物观对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必须对大食物观视域下的粮食产业链韧性进行现实研判。现实状况下的粮食产业链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动态变化与国民健康对于宏量营养素需求四重冲击与挑战,将大食物观解构为资源、市场、消费、科技四个方面,从粮食产业链内含的空间链、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四个维度出发,大食物观视域下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大资源观下粮食空间链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恢复力、大市场观下粮食价值链价值联结提升产业链抵抗力、大消费观下粮食供需链供需整合提升产业链重构力、大科技观下粮食企业链革新转化提升产业链更新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芳芳 武拉平
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全产业链减损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本文利用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预测表明,2025—2035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全产业链减损潜力为2000万~9500万吨不等,总体来看,能够保障三大主粮实现100%自给。建议构建粮食全产业链减损部门协作机制和常态化监测评估机制,制定粮食减损的短期和中长期动态目标和工作方案;提高粮食供应端生产、存储和加工环节的减损技术和服务供给,实现减损于“技”;加大消费端爱粮节粮宣传,提高全民节粮减损认知,实现2030年联合国粮食减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