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88)
- 2023(6508)
- 2022(5520)
- 2021(5366)
- 2020(4392)
- 2019(9908)
- 2018(9556)
- 2017(18673)
- 2016(10565)
- 2015(11629)
- 2014(11575)
- 2013(11161)
- 2012(10530)
- 2011(9736)
- 2010(9972)
- 2009(9380)
- 2008(9285)
- 2007(8286)
- 2006(7544)
- 2005(6988)
- 学科
- 济(35460)
- 经济(35381)
- 管理(28837)
- 业(26418)
- 企(19705)
- 企业(19705)
- 农(14593)
- 方法(12339)
- 中国(10869)
- 财(10728)
- 数学(10647)
- 数学方法(10427)
- 制(10232)
- 农业(9259)
- 学(8817)
- 策(8689)
- 业经(8016)
- 地方(7989)
- 贸(7366)
- 贸易(7363)
- 银(7266)
- 银行(7255)
- 易(7206)
- 行(7053)
- 土地(6937)
- 融(6878)
- 金融(6878)
- 及其(6584)
- 体(6354)
- 税(6205)
- 机构
- 学院(146774)
- 大学(145731)
- 济(60052)
- 经济(58694)
- 研究(55399)
- 管理(54382)
- 理学(46093)
- 理学院(45463)
- 管理学(44729)
- 管理学院(44433)
- 中国(43262)
- 科学(33945)
- 京(31202)
- 农(30873)
- 财(30512)
- 所(28956)
- 研究所(26165)
- 中心(25593)
- 农业(24437)
- 江(23798)
- 业大(23142)
- 财经(22688)
- 范(21268)
- 师范(21115)
- 经(20541)
- 院(19891)
- 北京(19811)
- 州(18278)
- 经济学(17819)
- 省(17802)
- 基金
- 项目(95357)
- 科学(75059)
- 研究(70048)
- 基金(69104)
- 家(61652)
- 国家(61140)
- 科学基金(50826)
- 社会(43932)
- 社会科(41478)
- 社会科学(41470)
- 省(36292)
- 基金项目(36043)
- 自然(33083)
- 自然科(32207)
- 自然科学(32198)
- 划(32097)
- 教育(31794)
- 自然科学基金(31647)
- 编号(28750)
- 资助(28098)
- 成果(24601)
- 重点(22097)
- 部(21844)
- 发(21034)
- 课题(20566)
- 创(19239)
- 制(18766)
- 性(18415)
- 科研(18180)
- 教育部(18151)
共检索到230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柯新利 唐兰萍 廖平凡
利用1990—2014年耕地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构建粮耕敏感度反映粮食产量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响应关系,探索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时空差异,为优化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制定合理的耕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耕地数量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全国耕地总数量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程度存在阶段性差异,我国的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程度的变化经历了剧烈-平稳-剧烈的过程;各省(市、区)耕地数量对粮食产量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性,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平均粮耕敏感度分别为2.
关键词:
耕地数量 粮食产量 粮耕敏感度 时空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言飞 濮励杰 解雪峰 朱明 黄思华
江苏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耕地资源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以江苏省55个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研究2000~2015年江苏省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及粮食生产对耕地资源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相对稀疏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地区,而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与耕地分布基本一致,但总量呈增加趋势,2015年江苏省粮食产量达到3561×10~4 t,为2000年的1.15倍。(2)耕地重心与粮食产量重心的移动方位大致相同,均表现为向北偏西方向移动。(3)对比2000~2009年和2009~2015年两个时期,江苏省粮食产量对耕地资源变化的敏感性逐渐减弱。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区域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亟需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敏感性地区合理布局粮食生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佳 赵荣荣 王盼盼
基于敏感度模型和GIS可视化方法,使用2005—2020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统计数据,分析辽宁省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研究发现:(1)2005—2020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产功能和社会功能指数平均值上升,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下降。(2)2020年,辽宁省各耕地多功能分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呈现显著差异,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各功能存在不同响应关系。(3)2005—2020年,耕地多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降低,耕地生产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升高,耕地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对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敏感度降低,敏感区数量有波动且存在空间分布差异。应进一步提升辽宁省耕地多功能优化配置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耕地 中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雨凌 马雯秋 姜广辉 李广泳 周丁扬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为405.53万hm~2,撂荒率约为5.85%;空间上撂荒地规模分布呈"T"字形空间格局,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为撂荒地主要集聚区。(2)耕地撂荒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1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因耕地撂荒损失的农田生产潜力达到1339.15万t,损失的粮食产量高达2265.6万t,损失比例达4.69%;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粮食产出损失量和损失比例最大的地区。(3)粮食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投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系数分别为-0.194、-0.025和0.006。(4)应遵从城乡融合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态势,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植,构建粮食生产—耕地休耕空间转换弹性机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金浪 杨子生
本文提出从利用投入和产出效应2个方面测度耕地集约利用,并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3种基本类型:粗放化型、集约化型和过度化型。以处于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江西省和江苏省两个粮食主产区为例,剖析两省2001年-2010年耕地(水稻种植)集约利用的差异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近10a来,城市化水平低的江西省单位耕地面积水稻种植总投入、省工性投入和增产性投入与城市化水平高的江苏省的差距明显缩小,其中省工性投入的差距最小,而江西省的水稻单产,尤其是水稻净利润在2010年进一步低于江苏省;②尽管江西省和江苏省耕地利用属于集约化型的年份均最多,但属于过度化型的年份比例偏高,分别为33.33%和22.22%,这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熊健
一、水旱灾害频繁是我国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1.水、土配比相差极大,旱涝常有 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降水分布又取决于水循环系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来自太平洋的水汽,降水量自沿海向内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滇西地区及西藏东南部降水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降水量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因此,水土组合极不均衡。外流河水系的土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希 蒋昕臻 钟钰
粮食产量统计是明确国内粮食供给能力、衡量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基础。本文通过阐述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粮食产量统计过程和具体方法,总结对比中国与其粮食统计的主要差异,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当前粮食产量统计能力和所处水平。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统计在准确性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存在明显差距,在统计过程和统计方法上可确保统计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但在统计调查难度、政策支持强度、统计频次、职能侧重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事前统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社会科学认识、加强统计研究分析,全面促进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能力和统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产量统计 国别比较 启示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许新国 唐鹏钦 余强毅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紧张,耕地非农化对于耕地总量及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研究焦点。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 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关系及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在1993~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面积为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101%,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耕地非农化率分别为2.138%和0.215%,东北三省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元赫 李子君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和各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以提高山东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研究方法:能值分析、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呈增长态势,而劳动集约度不断下降;资本集约度中,属于省工性投入的农业机械集约度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特征,属于增产性投入的化肥、农药和农膜集约度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总体上呈"东西高,南北低"的特点。(3)耕地利用集约度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两者存在着不协调现象。研究结论: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不断上升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应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于元赫 李子君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和各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探讨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以提高山东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研究方法:能值分析、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1993-2014年,山东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呈增长态势,而劳动集约度不断下降;资本集约度中,属于省工性投入的农业机械集约度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增长特征,属于增产性投入的化肥、农药和农膜集约度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全省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游和远 吴次芳 林宁 吴丽 江奇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演绎法。研究结果:改变耕地占用税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互反作用,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增减同向,与耕地占用税决算数增减逆向;耕地数量变化幅度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及决算数变化幅度正相关。研究结论:依靠耕地占用税制度安排抑制耕地数量减少需要区分政府的目的与行为,设置合理的耕地占用税预算数与决算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英敏
[目的]研究陕西省耕地利用隐形变化与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陕西省粮食产量,协调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方法]文章运用变异系数法,以粮食生产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耕地利用强度由地均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比、复种指数及地均农业机械动力表征等4个指标构成,以及利用2005~2015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结果]2005~2015年间陕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强度数值上逐年增大,但空间布局变化较分散;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陕西省各地市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渐减少;从空间上看,陕西省中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结论]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2005~2015年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态势,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关键词:
耕地 粮食产量 转型 耦合 陕西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帅传敏 刘松
1引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商品。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永恒主题。以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粮食生产、流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和保护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提高了本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以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琳 夏英
[目的]通过分析现行种粮农户耕地流转的基本特点,探讨如何完善现有耕地流转政策,以适应耕地流转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方法]文章利用河南、黑龙江、四川、浙江等4省调查数据,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农户耕地流转率逐年上升,经营规模1.33hm~2以下的农户比重显著下降;耕地流转主要方式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以口头协议为主,租金以现金为主;针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地方补贴省际差异较大。[结论](1)土地流转、集中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是省际差异明显,其中2012~2014年4省样本村耕地流转率均呈快速发展的态势,2011~2015年经营规模在1.33hm~2以上的农户显著增加;(2)样本村耕地流转基本上遵循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主要以自发形式为主,以熟人关系为纽带,是嵌入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传统;(3)4省针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补贴总体不足,并且省际之间补贴差异较大。
关键词:
种粮农户 耕地流转 基本特点 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