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58)
- 2023(16783)
- 2022(13832)
- 2021(12650)
- 2020(10629)
- 2019(24064)
- 2018(24026)
- 2017(46253)
- 2016(25304)
- 2015(28791)
- 2014(28774)
- 2013(27986)
- 2012(25289)
- 2011(22808)
- 2010(23069)
- 2009(21918)
- 2008(21491)
- 2007(19590)
- 2006(17178)
- 2005(15763)
- 学科
- 济(105352)
- 经济(105230)
- 管理(73269)
- 业(68724)
- 企(54937)
- 企业(54937)
- 方法(44940)
- 数学(39662)
- 数学方法(38981)
- 农(32854)
- 中国(29660)
- 财(26998)
- 业经(24503)
- 地方(23635)
- 制(23563)
- 农业(21706)
- 学(20532)
- 贸(18100)
- 贸易(18092)
- 易(17523)
- 银(16794)
- 理论(16784)
- 银行(16762)
- 体(16128)
- 行(15958)
- 融(15954)
- 金融(15948)
- 务(15845)
- 财务(15778)
- 财务管理(15732)
- 机构
- 学院(362042)
- 大学(358355)
- 济(145816)
- 经济(142571)
- 管理(135576)
- 研究(120704)
- 理学(116403)
- 理学院(115085)
- 管理学(112713)
- 管理学院(112051)
- 中国(92348)
- 京(75670)
- 科学(74765)
- 财(68779)
- 农(62884)
- 所(61521)
- 江(57038)
- 中心(56035)
- 研究所(55575)
- 业大(53901)
- 财经(53768)
- 农业(49140)
- 经(48544)
- 范(47995)
- 师范(47508)
- 北京(47186)
- 经济学(45002)
- 州(44786)
- 院(43736)
- 经济学院(40533)
- 基金
- 项目(239279)
- 科学(187935)
- 研究(176303)
- 基金(171464)
- 家(149285)
- 国家(148075)
- 科学基金(126499)
- 社会(111203)
- 社会科(105272)
- 社会科学(105242)
- 省(95654)
- 基金项目(89667)
- 教育(82395)
- 自然(80441)
- 划(79883)
- 自然科(78548)
- 自然科学(78529)
- 自然科学基金(77069)
- 编号(73716)
- 资助(70093)
- 成果(60273)
- 重点(54770)
- 发(52537)
- 部(52258)
- 课题(51592)
- 创(49902)
- 创新(46782)
- 制(46124)
- 国家社会(45794)
- 科研(45682)
- 期刊
- 济(165577)
- 经济(165577)
- 研究(104118)
- 中国(74901)
- 农(59311)
- 学报(55779)
- 财(54509)
- 科学(51484)
- 管理(49809)
- 教育(42702)
- 大学(42526)
- 学学(40072)
- 农业(39831)
- 技术(33623)
- 融(33207)
- 金融(33207)
- 业经(28790)
- 财经(26470)
- 经济研究(26288)
- 经(22715)
- 问题(21948)
- 业(21011)
- 统计(18546)
- 版(18265)
- 技术经济(17816)
- 策(17217)
- 图书(16644)
- 商业(16568)
- 贸(16485)
- 理论(16293)
共检索到540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向南 金喜在
在我国进入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阶段,粮食主产区面临农业生产空间被挤压的风险。在保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快城镇发展,应选择体现其特点的特色城镇化之路,以县域拉动模式为主要实现路径,构建县域投资拉动、产业拉动、内需拉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升县域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城镇化加速进程中的支撑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重点把握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战略支点及动力机制,走产城融合、夯实产业根基、整合县域城镇群、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之路。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特色城镇化 县域 路径 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汪增洋 李刚
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更好推动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发现,产业非农化通过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以及收入水平驱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服务化,工业化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带动服务业就业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工业就业对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较小,而提高工业生产率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市群中的县域城镇和大城市附近的县域城镇人口吸纳能力较强,是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中部地区 动力机制 中介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汪增洋 李刚
利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更好推动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研究发现,产业非农化通过提高第二产业就业、第三产业就业以及收入水平驱动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经济服务化,工业化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带动服务业就业以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工业就业对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作用较小,而提高工业生产率是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城市群中的县域城镇和大城市附近的县域城镇人口吸纳能力较强,是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中部地区 动力机制 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广燕 刘珊珊 王东阳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稳定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国水稻第一生产大县湖南省宁乡县为例,基于工业化、城镇化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全局视角下,采用实证分析法,立足于一手调研数据与材料分析,深入剖析了其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与优势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宁乡县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中,其粮食生产面临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复种指数下降、补贴政策不完善、坚守耕地红线压力加大等多方挑战,同时也具备地方财政收入高、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规模化程度高等优势条件。在政策建议部分,本文对不同规模生产效率对比分析,提出了宁乡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标准和发展建议。综合判断,如宁乡县继续...
关键词:
主产区 粮食 制约因素 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建云
粮食主产区面临城镇化进程淤塞,城镇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冲突的现实困境。研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以河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现实困境找出粮食主产区共同的发展对策。构建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模型,采用统计口径一致的1990~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城镇化水平达到36.97%时达到"倒U型"的拐点,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契合。通过验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倒U型"关系,证实当经过"倒U型"拐点后,一系列试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制度创新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石如根
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任务。通过分析全国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土地、产业和制度等制约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探讨粮食主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河南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闵锐
本文使用粮食主产区湖北省2004—2010年的县域面板数据,运用序列DEA分析方法对该省全面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和免除农业税以后的粮食生产进行分品种全要素生产率核算与分解,并讨论了该省粮食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变化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粮食生产TFP增长主要体现为技术进步单独驱动的模式,技术效率改进的作用相对有限。从TFP的变化趋势来看因为技术进步动力不足和技术效率持续恶化而在考察期内呈刚性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增长的贡献来源仍然主要为生产要素投入,TFP对该省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较小。因此,扩大TFP增长对该省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尤其是改善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成为该省粮食实现发展方式转...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贾贵浩
要提高种粮积极性,确保"碗里放入自己的粮食",应根据各省市区上年工业总产值从各地上缴的国税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粮食生产发展基金,改善产区基础设施。整合种粮农民现行各种补贴和资金来源,建立新型粮食直补基金,依据当年物价上涨幅度、粮食生产成本对种粮农民实行动态直补。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改由中央统筹分配使用,主要用于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的地区。延长义务教育时间,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多策并举,从根本上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动态补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玉洁 张安录 刘蒙罢
[目的]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应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董锁成 齐晓明 范振军
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在分析其粮食产量变化轨迹基础上,选取1980、1995、2000年3个年份经过解译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应用GIS软件提取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轨迹,以及农业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转变的面积及其分布。江西省的粮食总产量1978年开始不断提高,1985年后,年粮食总产量随年播种面积变化的趋势较明显,即播种面积高的年份,粮食的总产量也高。GIS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绝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农业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转变的现象,鄱阳湖平原地区成为农业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转变的集中地区,农业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转变较大的土地利用...
关键词:
中部地区 江西省 城镇化 土地利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越 孔令宇 高丹桂 董生忠
为保障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亟须构建省际横向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本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确定粮食省际流通格局,基于生产要素视角核算粮食生产要素消耗量,通过改进功能价值法测算生产要素的利益补偿额度,以明确利益补偿标准,进而多维度构建省际横向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贵州、天津、江苏、海南、福建和广西是东北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受益省份,需要向东北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第二,2000-2020年东北粮食主产区生产要素消耗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资源消耗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增长近1倍,农业碳收支量和粮食运输损耗量均增长了近2倍。第三,仅从生产要素消耗角度考虑,2020年东北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植的利益补偿标准为580.37亿元。因此,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隐含着巨大的生产要素消耗,有必要将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消耗等投入成本纳入主产区利益补偿范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代碧波 陈晓菲
根据国家发改委《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界定,文章基于结合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提高农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因果关系、耦合业现代化水平能够以滞后时间方式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较为一致的上升发展趋势,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二者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