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85)
- 2023(14007)
- 2022(11479)
- 2021(10489)
- 2020(8598)
- 2019(19397)
- 2018(18877)
- 2017(36078)
- 2016(19483)
- 2015(21734)
- 2014(21702)
- 2013(21866)
- 2012(20357)
- 2011(18104)
- 2010(18563)
- 2009(17547)
- 2008(17705)
- 2007(16191)
- 2006(14776)
- 2005(13535)
- 学科
- 业(91885)
- 济(91844)
- 经济(91730)
- 企(73413)
- 企业(73413)
- 管理(69943)
- 农(48049)
- 财(36650)
- 方法(32814)
- 农业(32051)
- 业经(32030)
- 中国(27537)
- 数学(24598)
- 数学方法(24378)
- 地方(24179)
- 务(21605)
- 财务(21569)
- 财务管理(21516)
- 制(21425)
- 企业财务(20433)
- 技术(18674)
- 策(17766)
- 体(16227)
- 和(15769)
- 理论(15037)
- 发(15033)
- 银(14528)
- 银行(14515)
- 划(14497)
- 贸(14473)
- 机构
- 学院(286045)
- 大学(275842)
- 济(125586)
- 经济(123225)
- 管理(115678)
- 理学(98473)
- 理学院(97555)
- 管理学(96419)
- 管理学院(95892)
- 研究(95776)
- 中国(78391)
- 财(63654)
- 农(61805)
- 京(58308)
- 科学(55729)
- 所(48567)
- 农业(46931)
- 江(46746)
- 财经(46252)
- 中心(44943)
- 业大(44772)
- 研究所(42938)
- 经(41744)
- 北京(36571)
- 州(36358)
- 经济学(36206)
- 范(34751)
- 师范(34448)
- 经济管理(34097)
- 省(33645)
- 基金
- 项目(180512)
- 科学(143872)
- 研究(137651)
- 基金(129773)
- 家(111066)
- 国家(109887)
- 科学基金(96002)
- 社会(90126)
- 社会科(85222)
- 社会科学(85197)
- 省(74700)
- 基金项目(69152)
- 教育(60134)
- 划(59400)
- 自然(58694)
- 自然科(57316)
- 自然科学(57303)
- 编号(57037)
- 自然科学基金(56310)
- 资助(51158)
- 发(44920)
- 成果(44682)
- 创(40640)
- 业(40525)
- 重点(39972)
- 部(39733)
- 课题(38821)
- 创新(37193)
- 国家社会(37112)
- 发展(36965)
- 期刊
- 济(157308)
- 经济(157308)
- 研究(87070)
- 中国(65246)
- 农(64107)
- 财(54436)
- 管理(45164)
- 农业(43452)
- 科学(38873)
- 学报(38154)
- 业经(32433)
- 融(31096)
- 金融(31096)
- 大学(30693)
- 学学(29413)
- 技术(27467)
- 教育(26115)
- 财经(22966)
- 业(22848)
- 经济研究(22481)
- 问题(20735)
- 经(19812)
- 技术经济(17361)
- 世界(15714)
- 农村(15674)
- 村(15674)
- 农业经济(15335)
- 经济问题(14462)
- 现代(14396)
- 商业(14386)
共检索到455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厚安 王雅鹏
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13个粮食主产区2004-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中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地,从较低的投入水平、较大的地区投入差距、不完善的项目结构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所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建国 黄家玉 李若云 高永珍 李鹏
我国现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是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具体来说,就是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中央和地方财政、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以及外资等共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明泰
随着新《预算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财政资金支出进度、提高预算执行质量成为财政支农项目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支出进度慢、支出均衡性差、结余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财政和农发部门,成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一个难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形象。本文以广西为例,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康蕾 张红旗
农业抗旱能力反映了地区防旱减灾的水平。对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我国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强抗旱管理、提高抗旱能力。本文选择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定时间尺度下的干燥度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自然干旱程度,并选择土壤质地、高低需水作物面积比、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农林水利事务支出、人均GDP等6个指标,应用加权求和法评价了研究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自然干旱背景下的实际农业抗旱能力。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且抗旱能力弱,较低的耕地灌溉水平以及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得两区实际农业抗旱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辛岭 高睿璞 蒋和平
[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涛
通过构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3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平均水平为0.586,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农业旱涝防灾资源利用不充分;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纯技术效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呈现增长趋势,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管理水平较高;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效率较低,且增长幅度较小。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粮食主产区需要转变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利用方式,努力实现农业旱涝灾害的粗放式防灾向集约式防灾的转变,提高农业旱涝防灾效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志强 刘居东 韩晓增
本文在对我国 3 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系统辨识分析后 ,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 3 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出 1 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 1 6个非粮食主产区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国际国内农产品需求为调整方向 ,根据各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优势 ,确定农产品重点产区和优势产业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晨 张燕媛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期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2007—2019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量冗余4.43%,仍有一定减排潜力,区域内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2)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北高南低”,黑龙江处于安全水平,其余省份均低于较安全水平。(3)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统一,粮食安全是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农地流转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上升;农作物播种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升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耦合协调度上升,进而粮食种植方式、农业机械应用以及城镇化趋势应对策略均有待进一步改善。[结论]地方应根据现状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建立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长期良性协调机制,进而推进农业低碳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胡振虎 张亦工
新形势下,农业财政资金整合是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创新农业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新举措。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农业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呈现交易成本高、运行效率低等特点,惠农政策效应难以显现。近年来,农业财政资金整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大多数研究从农业财政资金整合平台、模式等农业财政资金管理经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何秀丽 程叶青 马延吉
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实现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城乡关系的独特内涵,分别选取城市、乡村子系统所涵盖的3大类15项相关指标,计算了城乡综合发展指数(fx)、g(y),并构建城乡协调度(C)和城乡协调发展度(D)的综合评价模型。以长春市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近10年来该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态势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城乡系统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贡献率较高,而农民生活水平则对农村综合发展指数的提高有较大贡献;(2)至2007年,C、D、(fx)、g(y)分别达到0.9997、0.9530、0.8255、0.9193,表明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文章基于碳源与碳汇双重视角,利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3—202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收敛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效率“高高”集聚范围正逐渐超过“低低”集聚范围。(2)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自西向东呈“U”型增长,自南向北持续上升,空间上形成以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四川盆地为重心的分布格局,区域效率差异表现出“快速缩小—相对稳定—不断扩大—缓慢缩小”的演变趋势。(3)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农村人力资本、财政支农水平、农业受灾率等10类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粮食主产区 碳源 碳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