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32)
- 2023(17487)
- 2022(14509)
- 2021(13308)
- 2020(11196)
- 2019(25172)
- 2018(25166)
- 2017(48441)
- 2016(26319)
- 2015(29587)
- 2014(29362)
- 2013(29117)
- 2012(26294)
- 2011(23476)
- 2010(23439)
- 2009(21986)
- 2008(21740)
- 2007(19444)
- 2006(17526)
- 2005(15596)
- 学科
- 济(110732)
- 经济(110594)
- 业(101467)
- 管理(85941)
- 企(83034)
- 企业(83034)
- 农(49733)
- 方法(47741)
- 数学(38161)
- 数学方法(37757)
- 业经(35062)
- 农业(32898)
- 财(31365)
- 中国(29181)
- 地方(22535)
- 务(22054)
- 财务(21981)
- 财务管理(21955)
- 制(21767)
- 企业财务(20803)
- 技术(20718)
- 学(20570)
- 和(19642)
- 理论(19620)
- 环境(18746)
- 贸(18534)
- 贸易(18524)
- 划(18446)
- 易(17984)
- 策(17946)
- 机构
- 学院(378919)
- 大学(373009)
- 管理(155120)
- 济(154326)
- 经济(151172)
- 理学(134118)
- 理学院(132785)
- 管理学(130729)
- 管理学院(130055)
- 研究(122706)
- 中国(95069)
- 京(79416)
- 科学(76093)
- 农(75725)
- 财(68440)
- 业大(61360)
- 所(61155)
- 农业(58092)
- 江(57369)
- 中心(56535)
- 研究所(55520)
- 财经(54820)
- 经(49923)
- 北京(49364)
- 范(47647)
- 师范(47246)
- 州(45766)
- 经济学(44710)
- 院(44097)
- 经济管理(42558)
- 基金
- 项目(257604)
- 科学(203801)
- 研究(190870)
- 基金(186944)
- 家(162131)
- 国家(160631)
- 科学基金(139271)
- 社会(121884)
- 社会科(115227)
- 社会科学(115195)
- 省(102592)
- 基金项目(99928)
- 自然(89529)
- 自然科(87394)
- 自然科学(87376)
- 自然科学基金(85814)
- 教育(85277)
- 划(84095)
- 编号(78988)
- 资助(75111)
- 成果(62158)
- 重点(56910)
- 部(56326)
- 发(56163)
- 创(55303)
- 课题(52939)
- 创新(51110)
- 国家社会(49953)
- 业(48952)
- 科研(48550)
- 期刊
- 济(178294)
- 经济(178294)
- 研究(107461)
- 农(75128)
- 中国(73125)
- 学报(58131)
- 管理(57998)
- 科学(55247)
- 财(52774)
- 农业(51107)
- 大学(44972)
- 学学(42810)
- 教育(36918)
- 业经(35500)
- 技术(33779)
- 融(33656)
- 金融(33656)
- 业(26579)
- 财经(26179)
- 经济研究(25507)
- 问题(24295)
- 经(22403)
- 技术经济(20238)
- 版(19157)
- 科技(18809)
- 现代(18454)
- 资源(17501)
- 商业(17420)
- 世界(17395)
- 理论(17355)
共检索到557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代碧波 陈晓菲
根据国家发改委《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界定,文章基于结合熵值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提高农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因果关系、耦合业现代化水平能够以滞后时间方式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较为一致的上升发展趋势,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二者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玉洁 张安录 刘蒙罢
[目的]探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为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内涵及耦合机理,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及SBM-DEA模型,测度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71个地级市城镇综合指数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两者间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城镇综合指数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8.11增加至2019年的16.10,平均增速达6.50%;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为0.70,整体呈现小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均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湖南;(2)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0.21提高至2019年的0.40,但两者暂未步入协调阶段;(3)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程度逐渐增强,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东部地区,而低-低集聚区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变迁,该集聚格局呈逐步扩大态势。[结论]应有序的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化耕地绿色发展理念,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邻近市域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晨 张燕媛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期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2007—2019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量冗余4.43%,仍有一定减排潜力,区域内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2)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北高南低”,黑龙江处于安全水平,其余省份均低于较安全水平。(3)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统一,粮食安全是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农地流转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上升;农作物播种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升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耦合协调度上升,进而粮食种植方式、农业机械应用以及城镇化趋势应对策略均有待进一步改善。[结论]地方应根据现状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建立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长期良性协调机制,进而推进农业低碳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旭兵 罗光强 吴振顺 段超群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1999-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实现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步显著,但是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速度相差比较悬殊;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板块效应及区域异质性,东部板块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中部板块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西部板块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出现严重分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马路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马路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 耦合协调 粮食主产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 耦合协调 粮食主产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文章基于碳源与碳汇双重视角,利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3—202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收敛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效率“高高”集聚范围正逐渐超过“低低”集聚范围。(2)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自西向东呈“U”型增长,自南向北持续上升,空间上形成以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四川盆地为重心的分布格局,区域效率差异表现出“快速缩小—相对稳定—不断扩大—缓慢缩小”的演变趋势。(3)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农村人力资本、财政支农水平、农业受灾率等10类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粮食主产区 碳源 碳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婷 郝信波
文章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2003—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效率分解,剖析效率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效率改进的路径。研究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演变性,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DEA有效区域由西北、西南转向东北和华北地区;(2)效率分解显示,2003—2011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主要是规模效率作用的结果,2012—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重作用的结果 ;(3)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损失主要来自于过多的资源要素投入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非DEA有效的粮食主产区效率改善路径存在差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减少环境负效应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石如根
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任务。通过分析全国粮食主产区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土地、产业和制度等制约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主要因素,结合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探讨粮食主产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河南省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颖文 吕火明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构建"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基于现实数据对"两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测评。结果显示,中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需通过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质量促进"两化"协同发展。在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耦合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