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40)
- 2023(9103)
- 2022(7439)
- 2021(6709)
- 2020(5819)
- 2019(12668)
- 2018(12530)
- 2017(24431)
- 2016(13200)
- 2015(14573)
- 2014(14380)
- 2013(14537)
- 2012(13426)
- 2011(11954)
- 2010(12319)
- 2009(11971)
- 2008(12414)
- 2007(11282)
- 2006(10263)
- 2005(9318)
- 学科
- 业(80751)
- 企(63908)
- 企业(63908)
- 济(61684)
- 经济(61595)
- 管理(51739)
- 农(45538)
- 农业(30074)
- 业经(27245)
- 方法(25828)
- 财(21446)
- 数学(18473)
- 数学方法(18335)
- 务(16632)
- 财务(16624)
- 财务管理(16607)
- 企业财务(15701)
- 技术(15390)
- 制(14603)
- 策(13864)
- 中国(13396)
- 划(12154)
- 体(11823)
- 和(11213)
- 贸(10561)
- 贸易(10555)
- 理论(10549)
- 企业经济(10539)
- 易(10274)
- 经营(10215)
- 机构
- 学院(204538)
- 大学(194815)
- 济(91273)
- 经济(89858)
- 管理(85783)
- 理学(74261)
- 理学院(73626)
- 管理学(72720)
- 管理学院(72370)
- 研究(63600)
- 农(54614)
- 中国(53138)
- 农业(41769)
- 财(39999)
- 京(39783)
- 科学(37916)
- 业大(36606)
- 江(33180)
- 所(32556)
- 财经(31883)
- 中心(30138)
- 研究所(29329)
- 经(28939)
- 经济管理(26943)
- 经济学(26325)
- 农业大学(25337)
- 州(25118)
- 经济学院(23973)
- 北京(23775)
- 商学(23465)
- 基金
- 项目(132714)
- 科学(106751)
- 研究(98581)
- 基金(98502)
- 家(84979)
- 国家(84051)
- 科学基金(73739)
- 社会(66206)
- 社会科(62462)
- 社会科学(62442)
- 省(54392)
- 基金项目(53126)
- 自然(46692)
- 自然科(45634)
- 自然科学(45620)
- 自然科学基金(44903)
- 划(42830)
- 教育(42007)
- 编号(39959)
- 资助(38288)
- 业(35517)
- 创(31011)
- 农(30856)
- 成果(30009)
- 发(29869)
- 部(29839)
- 重点(29005)
- 创新(28136)
- 国家社会(27492)
- 制(27462)
- 期刊
- 济(111582)
- 经济(111582)
- 农(58918)
- 研究(54804)
- 农业(40067)
- 中国(38618)
- 财(32814)
- 管理(32320)
- 科学(30746)
- 学报(29746)
- 业经(26571)
- 大学(23836)
- 学学(23387)
- 融(21333)
- 金融(21333)
- 业(20550)
- 技术(18137)
- 财经(15841)
- 问题(15302)
- 经济研究(14614)
- 农村(14281)
- 村(14281)
- 农业经济(14139)
- 经(13692)
- 技术经济(13329)
- 世界(12995)
- 版(11913)
- 经济问题(10998)
- 教育(10874)
- 现代(10757)
共检索到305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涛
通过构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评估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3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涝防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效率平均水平为0.586,农业旱涝防灾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农业旱涝防灾资源利用不充分;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纯技术效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且呈现增长趋势,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管理水平较高;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涝防灾规模效率较低,且增长幅度较小。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粮食主产区需要转变农业旱涝防灾资源的利用方式,努力实现农业旱涝灾害的粗放式防灾向集约式防灾的转变,提高农业旱涝防灾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进 柳艺博 张方敏
[目的]构建灾情统计数据与干旱指数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量化旱灾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针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1980—2019年的农业干旱受灾率,通过H-P滤波从中提取了气候灾损(CDL)。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计算的区域干旱强度(RDI)和局部干旱强度(PDI),构建了气候灾损对不同月份干旱的响应关系,并探求了关键致灾因子与大尺度大气-海洋环流指数的可能联系。[结果]近10年,研究区的CDL呈现出较低强度;研究区的轻度及以上干旱年景易发生在ENSO暖事件年份;CDL与RDI的线性关系更为显著,其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夏季干旱的致灾性更高,其中7月份为多数省份的旱灾影响关键期;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吉林、辽宁,近10年关键期的干旱强度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区关键期的RDI均存在着2~3a的振荡主周期;前期环流指数构建的多元线性模型对关键期的干旱强度有一定的模拟能力,特别是Nino海温、南方涛动、北极涛动等因子被筛选为关键前兆信号。[结论]本研究明确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旱情的关键致灾因子及其与环流信号的联系,为区域干旱监测及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冀玄玄 姜军松
文章基于碳源与碳汇双重视角,利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3—202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收敛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效率“高高”集聚范围正逐渐超过“低低”集聚范围。(2)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自西向东呈“U”型增长,自南向北持续上升,空间上形成以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四川盆地为重心的分布格局,区域效率差异表现出“快速缩小—相对稳定—不断扩大—缓慢缩小”的演变趋势。(3)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农村人力资本、财政支农水平、农业受灾率等10类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粮食主产区 碳源 碳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红 关博 孙文娇
本文运用两步DEA方法,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基础数据,测算环境规制强度对全要素效率的影响,揭示粮食主产区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直接影响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效率且各省份的时空影响差异较大,环境规制从静态看会降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且环境规制越严格,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越多,但从动态看却可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粮食主产区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邓荣荣 肖湘涛 刘凡璠
本文以粮食总产量占我国70%以上的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在测度2002—202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净碳汇量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放公平与效率评价模型,综合考察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公平与效率情况,并基于改进的Kaya恒等式,利用LMDI模型测度了影响农业碳排放公平与效率的驱动因素及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平与效率协调视域下农业碳减排路径:制定公平有效的碳排放责任分摊机制,积极推进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采取因地制宜的农业碳减排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水平创新及推广力度。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红 关博 孙文娇
本文运用两步DEA方法,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基础数据,测算环境规制强度对全要素效率的影响,揭示粮食主产区农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直接影响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效率且各省份的时空影响差异较大,环境规制从静态看会降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且环境规制越严格,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越多,但从动态看却可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粮食主产区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婷 郝信波
文章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2003—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效率分解,剖析效率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效率改进的路径。研究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演变性,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DEA有效区域由西北、西南转向东北和华北地区;(2)效率分解显示,2003—2011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主要是规模效率作用的结果,2012—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重作用的结果 ;(3)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损失主要来自于过多的资源要素投入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非DEA有效的粮食主产区效率改善路径存在差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减少环境负效应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粮食主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科学地把握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强度、区域差异及成因是合理构建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基于8方面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农业碳排强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湖南、山东、湖北农业碳排强度居前三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则位于后三位。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碳排效应区域差异评价矩阵,对13个地区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湖南、江西、河南、安徽4省属于"高强度—低效益"地区;湖北、江苏、山东3省属于"高强度—高效益"地区;四川、河北2省属于"低强度—低效益"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属于"低强度—高效益"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展开讨论。
关键词:
中国 粮食主产区 农业碳排强度 区域差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志强 刘居东 韩晓增
本文在对我国 3 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系统辨识分析后 ,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 3 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出 1 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 1 6个非粮食主产区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国际国内农产品需求为调整方向 ,根据各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优势 ,确定农产品重点产区和优势产业带。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颖明
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的压力普遍偏大,而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偏低与资源利用浪费的现象同时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压力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得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与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呈反向变化。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将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青 张俊飚
设立粮食主产区,这是国家实施的一项保障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主产区作为中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区域,从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来看,日益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将2004年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探究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机制。经过研究发现:(1)从基准差分模型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即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增产且减排”的政策目标。(2)从单位面积农业碳排放回归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农业碳排放,其中对长江流域碳排放的削减效应最大。(3)从政策效应的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粮食主产区政策产生减排效应的重要机制。因此,应大力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低碳产业比重,从而实现“粮食增产”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冬仿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供给侧改革,要在科学分析、准确判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基础上,做到数量、质量、效益相统一,结构、品质相适宜。为此要处理好"稳粮"与增收、政府与市场以及社会、发展新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而构建出城乡一体化、农产品优质化、农业经济体系现代化、农村环境优美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新格局,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供给侧 现代农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晨 张燕媛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期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2007—2019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量冗余4.43%,仍有一定减排潜力,区域内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2)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北高南低”,黑龙江处于安全水平,其余省份均低于较安全水平。(3)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统一,粮食安全是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农地流转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上升;农作物播种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升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耦合协调度上升,进而粮食种植方式、农业机械应用以及城镇化趋势应对策略均有待进一步改善。[结论]地方应根据现状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建立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长期良性协调机制,进而推进农业低碳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明梅
我国农业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农业做为弱质产业,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得到政府扶持。对我国而言,农业的这种弱质性更为复杂: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生产者素质较低,经济形态表现为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完善,等等。这意味着,我国农业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与保护。长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