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3)
- 2023(12751)
- 2022(10830)
- 2021(9977)
- 2020(8312)
- 2019(19257)
- 2018(18552)
- 2017(35791)
- 2016(19355)
- 2015(22014)
- 2014(21920)
- 2013(21927)
- 2012(20750)
- 2011(18944)
- 2010(18925)
- 2009(17727)
- 2008(17177)
- 2007(15471)
- 2006(13822)
- 2005(12261)
- 学科
- 济(101432)
- 经济(101359)
- 管理(50144)
- 业(47134)
- 方法(37580)
- 企(34936)
- 企业(34936)
- 数学(33361)
- 数学方法(33047)
- 农(27739)
- 地方(27592)
- 中国(23014)
- 业经(20054)
- 学(19921)
- 财(19160)
- 农业(19136)
- 地方经济(15578)
- 制(15550)
- 贸(14768)
- 贸易(14761)
- 环境(14111)
- 易(14108)
- 和(13335)
- 理论(12081)
- 融(12078)
- 金融(12072)
- 银(11695)
- 银行(11661)
- 发(11409)
- 体(11347)
- 机构
- 学院(284151)
- 大学(282288)
- 济(123305)
- 经济(120608)
- 管理(104141)
- 研究(101676)
- 理学(89559)
- 理学院(88376)
- 管理学(86734)
- 管理学院(86198)
- 中国(75708)
- 科学(63151)
- 京(59659)
- 财(53275)
- 所(52490)
- 农(52471)
- 研究所(47742)
- 中心(46530)
- 江(44886)
- 业大(43744)
- 财经(42088)
- 农业(41097)
- 范(39336)
- 师范(38991)
- 经济学(38488)
- 经(37933)
- 北京(37069)
- 院(36387)
- 州(34949)
- 经济学院(34503)
- 基金
- 项目(188074)
- 科学(147186)
- 研究(137587)
- 基金(134343)
- 家(117237)
- 国家(116224)
- 科学基金(98407)
- 社会(87516)
- 社会科(82796)
- 社会科学(82769)
- 省(76304)
- 基金项目(72208)
- 划(62640)
- 教育(62501)
- 自然(62253)
- 自然科(60682)
- 自然科学(60663)
- 自然科学基金(59545)
- 编号(56203)
- 资助(53765)
- 成果(45419)
- 发(43077)
- 重点(42823)
- 部(40931)
- 课题(39565)
- 创(38333)
- 国家社会(35900)
- 创新(35887)
- 科研(35606)
- 发展(34719)
共检索到430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慧 渠丽萍 杨保战 陈一璐 汤云
[目的]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却面临着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下降的困扰。文章以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对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研究区粮食产量、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图层为数据源,构建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主产县2006—2015年间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整体上皆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始终位于粮食重心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粮食重心,但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研究区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高于南部,南部的经济地位则高于北部,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相对低于经济发展。(2)两重心整体上虽均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具体移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空间重叠性整体下降,变动一致性减弱,空间耦合性变差。(3)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相较于2006年,2015年粮食经济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减弱,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日趋分散。[结论]建立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效可行的,为推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稳步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颖
本文对粮食主产区的湖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路径的依赖与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当前是深化粮食主产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粮食主产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主产区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改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培 樊婧琨 金贵 吴光东 赵泽群
水、能源、粮食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性物质,揭示湖北省“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可为其资源配置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湖北省WEF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2002-2022年湖北省WEF 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运用ARIMA模型预测2025-2040年的WEF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2-2022年湖北省WEF系统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的发展指数对其的影响最大;WEF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WEF系统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逐步向好的趋势;ARIMA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5-2040年湖北省WEF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资源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显示,湖北省水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仍不稳定,并影响了WEF系统向协调方向发展的速率,故加强水资源保护及优化用水结构是实现湖北省WEF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启飞 何蒲明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加权TOPSIS法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5年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5年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粮食生产由以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过渡为以农业补贴为导向;(2)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波动中演进,由初期的濒临失调逐渐改善为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但随着三者矛盾的加剧,系统间协调难度加大。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文斌 徐通 王雅鹏
中部地区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中部六省之一,湖北省在粮食安全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运用DEA方法分析1990-2004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揭示湖北省在粮食生产投入要素方面的运行效率,发现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投入过多,要素投入有松弛量,尤其是2004年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同时发现,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规模过小的制约,需要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发挥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罗海平 李卓雅 胡学英 王佳铖
脆弱性作为粮食安全系统的重要属性,是综合度量区域粮食紧缺风险及应对风险能力的有效指标。文章参照VSD模型框架,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安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重心迁移模型来研究2000—202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及重心迁移轨迹。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1年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脆弱性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粮食安全脆弱性水平呈由“南低北高”向“南北齐低”转变的空间分布格局;从重心迁移路径来看,研究期内粮食安全脆弱性重心呈明显南移趋势,南方、北方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分化加剧;暴露性重心和敏感性重心均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南北差异扩大;适应能力重心呈明显的西移趋势,东西差异扩大。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安全 脆弱性 重心迁移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帅婉璐 尚永辉 魏君英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为了发挥价格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厘清两者之间关系。利用1987年~2016年湖北省时间序列数据,在建立VEC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和播种面积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和短期修正机制;粮食作物价格与其播种面积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粮食作物价格能够解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并存在长期负向效应,反之则不能;经济作物价格与其播种面积之间互为因果,长期内经济作物价格对播种面积的影响效应为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相对价格和相对播种面积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明价格波动对农户种植抉择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杰 卢李朋 姜朋辉 江进德 朱晓磊
采用湖北省1978—2011年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基础数据,在对粮食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的9个变量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建立粮食生产灰色系统模型,分3个时段对粮食生产驱动机制进行阐析,以期为相关部门的生产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湖北省粮食产量波动起伏,总体呈上升态势,近年来波动趋缓;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不甚一致;湖北省34年时间序列粮食产量历史变化主要存在25年和16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②湖北省17个市(州)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及年均增长率空间尺度差异明显。③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三大驱动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雨濛
气候变迁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主要粮食产区,粮食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影响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多个因素,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趋势预测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动态地反映了湖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趋势,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波 王雅鹏
通过对湖北省7个县市187个农户的调查分析,认为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农收入,提高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以及为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补贴的运行成本较高、最低保护价预案的启动时机与主产区实际偏离等问题。完善补贴方式要充分论证保护价预案的启动时机,同时,可试行粮食贷款计划,为粮农在出售粮食的时机上提供选择权,以保护粮农利益。
关键词:
湖北省 粮食补贴方式 效果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渠丽萍 杨慧
以湖北省2001—2015年县域和省域粮食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粮食产量重心模型揭示了湖北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模型,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动态变化趋势一致,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01—2003年快速下降,2003—2015年连续增长,粮食产量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2001—2015年粮食产量重心一直在京山县境内移动,但整体上向北偏东52.31°方向移动了11.82km。粮食产量与7个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闵锐
文章通过对湖北省主要粮食市场的深入调研,利用调研的第一手数据了解湖北省粮食价格短期波动的总体趋势,并着重对其波动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然后结合湖北粮食市场的具体情况探讨该省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最后针对新形势对保障湖北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湖北粮食 价格波动 粮食安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渠丽萍 杨慧
以湖北省2001—2015年县域和省域粮食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粮食产量重心模型揭示了湖北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模型,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动态变化趋势一致,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01—2003年快速下降,2003—2015年连续增长,粮食产量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2001—2015年粮食产量重心一直在京山县境内移动,但整体上向北偏东52.31°方向移动了11.82km。粮食产量与7个因素显著相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四大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 耦合协调 粮食主产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探索森林经济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湖北省为例
湖北省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中国省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研究——基于人口、经济和粮食重心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
县域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区域EEES耦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以湖北省为例
中部粮食产区农户承包地经营与流转状况研究——以湖北省D市为例
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以湖北省为例
基于系统投入产出和生态网络分析的能源-水耦合关系与协同管理研究——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