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46)
- 2023(9928)
- 2022(8540)
- 2021(7543)
- 2020(6523)
- 2019(15154)
- 2018(14647)
- 2017(28617)
- 2016(15452)
- 2015(17631)
- 2014(17922)
- 2013(18097)
- 2012(17378)
- 2011(16104)
- 2010(16305)
- 2009(15334)
- 2008(14998)
- 2007(13623)
- 2006(12126)
- 2005(10890)
- 学科
- 济(93713)
- 经济(93641)
- 管理(40335)
- 业(36375)
- 方法(34158)
- 数学(30837)
- 数学方法(30636)
- 地方(26934)
- 企(26549)
- 企业(26549)
- 中国(22179)
- 农(20648)
- 学(17737)
- 财(15926)
- 业经(15674)
- 地方经济(15206)
- 农业(14242)
- 环境(13384)
- 贸(13363)
- 贸易(13358)
- 易(12727)
- 制(12358)
- 融(10983)
- 金融(10981)
- 和(10959)
- 发(9831)
- 银(9822)
- 银行(9801)
- 行(9380)
- 经济学(9354)
- 机构
- 大学(238204)
- 学院(238064)
- 济(111457)
- 经济(109147)
- 研究(88189)
- 管理(87836)
- 理学(75204)
- 理学院(74206)
- 管理学(73056)
- 管理学院(72572)
- 中国(63933)
- 科学(53663)
- 京(49808)
- 财(46524)
- 所(45636)
- 农(42113)
- 研究所(41512)
- 中心(39670)
- 财经(37486)
- 江(36907)
- 经济学(36202)
- 业大(35581)
- 经(33844)
- 农业(33030)
- 经济学院(32576)
- 范(31550)
- 院(31309)
- 师范(31303)
- 北京(31177)
- 州(29126)
- 基金
- 项目(156340)
- 科学(122767)
- 基金(113482)
- 研究(111464)
- 家(99010)
- 国家(98237)
- 科学基金(83602)
- 社会(73312)
- 社会科(69532)
- 社会科学(69507)
- 省(62542)
- 基金项目(60882)
- 自然(53202)
- 自然科(51876)
- 自然科学(51859)
- 划(51473)
- 自然科学基金(50876)
- 教育(49308)
- 资助(46184)
- 编号(43484)
- 发(36172)
- 重点(35592)
- 部(34531)
- 成果(34412)
- 创(31250)
- 课题(30617)
- 国家社会(30548)
- 科研(29697)
- 创新(29512)
- 发展(29374)
- 期刊
- 济(128971)
- 经济(128971)
- 研究(74163)
- 中国(43026)
- 农(37589)
- 学报(36752)
- 财(34958)
- 科学(34613)
- 管理(29829)
- 大学(27097)
- 学学(25946)
- 农业(25042)
- 经济研究(21292)
- 融(20935)
- 金融(20935)
- 技术(20082)
- 财经(19165)
- 业经(18673)
- 问题(18672)
- 教育(16717)
- 经(16696)
- 技术经济(13936)
- 业(13429)
- 贸(13091)
- 统计(12926)
- 资源(12681)
- 世界(11611)
- 商业(11451)
- 策(11305)
- 现代(11160)
共检索到359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肖亚红 国世平
香港当下经济增长速度跟不上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个珠三角所带来的经济外溢效应,由于差异化的经济形态产生的壁垒而无法传递给香港。广州的外溢效益和受益效应最平均,这是因为广州正处于香港、深圳经济、金融辐射半径之内,其受益主要来源于粤港澳湾区城市群,而同时其接壤的城市佛山、东莞、中山等市又多为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因此能够形成较好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粤港澳湾区 辐射 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济辐射力,引入最大引力线法探讨大湾区未来新的节点城市,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影响大湾区内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回归,找出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主体思路。结果显示:广州仍是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次为深圳和香港。广州的主要受力地区为珠江口西岸城市,珠江口东岸则为深圳的主要受力区域,香港的经济辐射力较弱。广州和深圳仍是大湾区主要节点城市,中山正逐步发展成为珠江口西岸新的节点城市。影响大湾区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的首要因素是交通基础设施,其次为区域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区域内流动和极化发展策略也有助于提高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相反,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利于最大化经济辐射力。湾区未来发展应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构建"四纵三横"经济带,其中经济发展轴的建设尤为重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夏丹 蔡翔 万勇
粤港澳大湾区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相比信息通讯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辐射强度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这些因素对经济辐射强度的影响因市而异。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对广州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深圳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金融资本对香港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肖亚红 国世平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粤港澳之间也会产生辐射。粤港澳各城市之间较大程度上是互补。尤其是香港、深圳和广州这三个金融中心会对珠江三角洲产生非常大的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首先实行内部辐射,再对全国进行辐射。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辐射 珠江三角洲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坚 王锋波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判大湾区城市群的金融业辐射能力,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加权Voronoi图绘制出大湾区城市群的金融业辐射范围并划分城市类型,从技术进步、就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视角,阐述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对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湾区各大城市的金融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香港、深圳、广州和澳门的金融业辐射力较强,其余城市相对较弱但也在逐年提升;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可显著提升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技术进步、就业结构高级化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金融业辐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效应传导机制,且技术进步效应最大、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效应次之、就业结构高级化效应最小。因而应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鼓励大湾区城市走特色发展和协作发展道路,提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结构和就业结构水平,促进大湾区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晓君 洪秋鑫 李小建
文章基于研究区域各城市的统计年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发展背景,使用Factor Analysis和GWR等方法,对三大城市群科技创新辐射度及效应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各个城市群科技创新呈现空间分异性,即空间局域异质性以辐射热点为主,以科技创新辐射节点城市(深圳、香港、北京和上海)为中心,向区域内周边城市辐射;核心节点城市科技创新辐射度综合得分较高,创新辐射效应较强;空间分层异质性表征为三大城市群空间交互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建设"深圳-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枢纽,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作为科技创新辐射的关键双城,建设起京津、京保石、京唐秦3个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轴,长三角以上海联合5个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同城化发展,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创业高地;GWR创新辐射效应分析中,专利是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是衡量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主要指标,而科技创新的环境主要体现在R&D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上。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任静儒
文章利用宏观人口数据构建了人口健康状况和人口健康不平等的测度指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与健康不平等的变动情况,发现2000—2019年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平均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但健康不平等程度却不断提升。同时,文章构建了包含人口健康状况和人口健康不平等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运用2000—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人口健康不平等程度是大湾区人均GDP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且人口健康不平等程度提升一个标准差,人均GDP平均至少下降0.5个百分点。
关键词:
健康不平等 经济影响 脉冲响应分析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彦 王鹏 梁经伟
基于高铁建设背景,利用2003年~2015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网络密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朝着多中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增强。多期DID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这一政策因素有效提升了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经济关联水平,并且人均收入、市场内部潜力和信息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大湾区—周边层面来看,高铁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空间经济关联的影响要大于对周边地区城市的影响。高铁建设对大湾区沿线城市的影响时滞约1年,其时间效应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汪文姣 戴荔珠 赵晓斌
扩大粤港澳深度合作是广东自贸区成立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其政策效应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3年第4季度至2017年第4季度的数据,运用"反事实"分析法评估了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对粤港澳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广东自贸区的设立确实对粤港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的提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短期来看,政策的滞后性使得该效应未能凸显。此外,在研究期间内,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并未给粤澳经济联系强度带来提升作用。相反,在粤港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前提下,粤澳经济联系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且抑制效应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强。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胡常伟
为了促进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加强高校、企业间的交流,2 019年12月7-8日,"2 019年第一届广东省暨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工程创新大赛"在广州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广东工业大学承办,来自粤港澳地区相关专业领域的高校、企业的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赛组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理事长、广东工业大学陈庆新教授主持大会。会上,广东工业大学陈为民副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执行理事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思维 苟露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分工进程,区域内新的空间地理结构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逐渐建立。文章基于2003—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偏差校正LSDV法(LSDVC)和双向固定效应估计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效应,并使用广义矩阵估计(GMM)加以检验。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显著提升且存在明显的时段差异;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曲线关系,现阶段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不足以抑制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泽明
文章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老区赣州接受大湾区辐射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对大湾区辐射引领赣州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汪文姣
粤港澳大湾区所处的珠江口地区呈现出多级的发展模式,各城市没有明确分工,因此聚合力相对较弱。通过分析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竞合关系,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要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合理分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 竞合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连锋
从经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以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2017年9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湾区内城市群的开放度、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测算大湾区历年的经济效率,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大湾区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大湾区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效率显著高于其他9个内地城市,大湾区整体经济效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属于"高-高"型空间关联,其余9个内地城市属于"低-低"型空间关联,大湾区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进出口额、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效率 空间溢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灿芳 梁俊芬 黄红星
定量分析珠三角九市农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其发展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发展短板在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和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足;综合分析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金融、会展等领域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为:全球农业种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养生食品研发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交易中心、国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先行区和农业金融创新服务试验区;并从顶层设计、人力资本、财政投入、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建设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都市农业 粤港澳大湾区 方向 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