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67)
- 2023(18510)
- 2022(15468)
- 2021(14550)
- 2020(11965)
- 2019(27552)
- 2018(27248)
- 2017(50935)
- 2016(28401)
- 2015(32124)
- 2014(32219)
- 2013(31377)
- 2012(29107)
- 2011(26276)
- 2010(26787)
- 2009(24194)
- 2008(23708)
- 2007(21377)
- 2006(19175)
- 2005(17375)
- 学科
- 济(116400)
- 经济(116277)
- 业(96721)
- 管理(89144)
- 企(85274)
- 企业(85274)
- 方法(45219)
- 中国(36403)
- 数学(35238)
- 数学方法(34845)
- 农(34564)
- 业经(34248)
- 财(31339)
- 地方(28887)
- 技术(25587)
- 理论(24853)
- 教育(24425)
- 农业(24341)
- 学(23230)
- 制(22161)
- 务(21895)
- 财务(21826)
- 财务管理(21800)
- 和(20894)
- 企业财务(20637)
- 贸(20033)
- 贸易(20011)
- 易(19268)
- 划(17845)
- 环境(17688)
- 机构
- 学院(399181)
- 大学(393747)
- 济(154964)
- 管理(154855)
- 经济(151440)
- 研究(136300)
- 理学(132003)
- 理学院(130447)
- 管理学(128452)
- 管理学院(127680)
- 中国(99731)
- 京(86755)
- 科学(82725)
- 财(71126)
- 所(68617)
- 农(63394)
- 江(62629)
- 研究所(61953)
- 中心(60383)
- 范(59577)
- 师范(59132)
- 业大(56062)
- 北京(55928)
- 财经(55762)
- 州(50831)
- 经(50606)
- 院(49768)
- 农业(48985)
- 技术(48562)
- 师范大学(47647)
- 基金
- 项目(260477)
- 科学(206739)
- 研究(200328)
- 基金(183934)
- 家(158558)
- 国家(156967)
- 科学基金(135422)
- 社会(123161)
- 社会科(116439)
- 社会科学(116413)
- 省(105474)
- 基金项目(97416)
- 教育(96904)
- 划(88532)
- 自然(85997)
- 编号(85005)
- 自然科(83970)
- 自然科学(83950)
- 自然科学基金(82463)
- 资助(74347)
- 成果(69898)
- 课题(61234)
- 发(60007)
- 重点(59168)
- 部(57666)
- 创(57565)
- 创新(52957)
- 项目编号(51613)
- 教育部(49839)
- 年(49690)
- 期刊
- 济(181852)
- 经济(181852)
- 研究(126095)
- 中国(90123)
- 教育(74271)
- 管理(62343)
- 农(58673)
- 学报(56020)
- 财(55471)
- 科学(54299)
- 大学(43698)
- 技术(41947)
- 农业(40731)
- 学学(39680)
- 融(35600)
- 金融(35600)
- 业经(32075)
- 财经(27140)
- 经济研究(27011)
- 业(23595)
- 经(23346)
- 问题(23139)
- 职业(21717)
- 图书(20633)
- 技术经济(20601)
- 科技(19906)
- 坛(19830)
- 论坛(19830)
- 现代(18734)
- 商业(17794)
共检索到616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侯伟强 吴春萍
文章分析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必要性,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机制体制、创新协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发展困境,进而从把握关键点、找准着力点、聚力突破点三方面提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金山 文丰安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化与国家战略互动的引领性平台,是未来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全球治理的空间载体和经济增长极群落。以智能制造全球生产权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粤港澳大湾区要率先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湾区内部各地区产业链有效连接。全球化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全球化"融智"和全球化"融资",通过全球化"融智"实现全球化"融资",吸引全球的高端要素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要探索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等条件下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亚煦
近年来,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新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扎实推进有助于服务大湾区的建设,面对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文提出从4个方面落实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支持,即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培育大湾区三地的创新创业文化交融、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多方协同实践平台和打造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迪威 张颖 卢琰
通过分析粤港澳三地的科技资源现状并从科技资源特点出发,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共享的标准体系结构和技术架构,探讨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的新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映雄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专利总量大、增长率高,制造业基础强大,新经济崛起等创新动力优势,但也存在"一国两制"的独有特征,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除此之外,还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科技溢出效应不佳,未能形成创新合作治理的长效机制,创新投入结构同质化,创新网络尚未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短板明显,内地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教机构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的完善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跨境协同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实现协同创新机制与市场体制对接;优化创新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实施产业协同规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推进科技金融有序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高校联合发展,促进高教体系协同创新。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动力 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教育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和作用。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建设的基本路向,也是处理粤港澳三地教育关系的基本依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需要确立"湾区意识",赋予时代新内涵:着眼于长远全局,彰显教育"百年大计"的本质和在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着眼于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着眼于现代治理机制创建,建设活力湾区、法治湾区;着眼于融合性发展,构建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包容性成长,形成和而不同的"马赛克"式的湾区教育新图景。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教育 合作发展 时代内涵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欣 张猛 唐杰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不是简单地做大经济规模,而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实现湾区发展动力转换,全面提升粤港澳湾区的全球创新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要重点打破湾区内部城市间的行政樊篱,推动城市间的分工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补科学研究创新的短板,巩固创新的基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应整体布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率先形成以创新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毅
世界一流湾区是全球创新资源最集中、经济活动最密集、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一流湾区崛起过程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持续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环境等各个层面的优化和协调。湾区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相互作用不再局限在区域尺度,而是通过嵌入全球产业链、全球创新链和全球生态价值链等在全球范围拓展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从国家农业区蜕变成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区域,并在若干领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环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剑 杨惠茜 郑志伟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阶段系统评价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 质量评价 构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玲 张伟远 李雪婵
为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研讨会于6月25—26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大会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具体包括资历框架的国际比较,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资历框架的国际标准、资历框架的创新模式、粤港澳资历框架融合和挑战、中国资历框架创新模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历框架的提议等。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对接探讨与实践,对构建我国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起到先行先试的借鉴作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沐纯 盛泽萱
青年群体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核心力量,其创新创业活动为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通过对48篇港澳青年内地创新创业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港澳青年到内地湾区创新创业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条件,其次是发展空间、创业收益、生活适配度和创业者自身等因素。如何进一步打造更加优质的创业环境,扩充创业青年队伍,在培养本土创新人才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湾区青年交流与融合成为关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 创业菁英 质性分析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涂瑞珏
本文通过研判中国海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驻区海油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使中国海油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四清 庞程
搜集整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及其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第一,金融业和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均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但结果不显著;第二,制造业集聚度的提升能够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金融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从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第四,金融业、制造业及教育行业协调发展良好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相互协调和渗透,才能有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风雨
本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手工爬取的2000—2020年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授权额数据,从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等多个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深圳和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不同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分化明显;(2)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绝对差距有所增大,相对差距缩小状况尚不明显,具有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3)发展的正空间相关性明显降低,同时空间溢出性逐渐减弱,发展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4)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的动态演进,物质资本投入是其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它与其他影响因素有效结合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更大驱动作用。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毛艳华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