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3)
- 2023(6326)
- 2022(5322)
- 2021(5001)
- 2020(4185)
- 2019(9553)
- 2018(9014)
- 2017(17436)
- 2016(9950)
- 2015(11344)
- 2014(11755)
- 2013(11234)
- 2012(10566)
- 2011(9458)
- 2010(9527)
- 2009(8046)
- 2008(7769)
- 2007(6882)
- 2006(5880)
- 2005(5322)
- 学科
- 济(42974)
- 经济(42942)
- 业(24476)
- 管理(23014)
- 企(19497)
- 企业(19497)
- 方法(16759)
- 数学(14564)
- 数学方法(14427)
- 地方(12610)
- 中国(10750)
- 农(10382)
- 业经(9642)
- 财(9441)
- 学(9325)
- 产业(9172)
- 技术(8432)
- 理论(8157)
- 制(8096)
- 地方经济(7139)
- 农业(7107)
- 体(7055)
- 结构(6908)
- 贸(6811)
- 贸易(6806)
- 易(6471)
- 融(6340)
- 金融(6339)
- 务(6127)
- 财务(6120)
- 机构
- 学院(143018)
- 大学(133025)
- 济(56517)
- 经济(55368)
- 研究(49834)
- 管理(48637)
- 理学(41787)
- 理学院(41195)
- 管理学(40428)
- 管理学院(40141)
- 中国(34200)
- 科学(31483)
- 京(28052)
- 所(25729)
- 农(25144)
- 财(24703)
- 研究所(23611)
- 江(22206)
- 技术(22118)
- 中心(21674)
- 业大(21308)
- 财经(20082)
- 农业(19730)
- 职业(19079)
- 范(18789)
- 师范(18545)
- 院(18325)
- 经(18287)
- 州(18157)
- 经济学(17896)
- 基金
- 项目(97609)
- 科学(76714)
- 研究(72095)
- 基金(68149)
- 家(60586)
- 国家(60118)
- 科学基金(50801)
- 社会(43607)
- 社会科(41536)
- 社会科学(41527)
- 省(41332)
- 基金项目(36383)
- 教育(35574)
- 划(34367)
- 自然(33245)
- 自然科(32436)
- 自然科学(32424)
- 自然科学基金(31870)
- 编号(29634)
- 资助(28352)
- 重点(23437)
- 发(22957)
- 课题(22802)
- 成果(22653)
- 部(21273)
- 创(20787)
- 性(19893)
- 创新(19360)
- 年(18539)
- 科研(18471)
共检索到2049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美苑 兰青
高职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大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应深入研究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结构优化方向和发展策略。基于对大湾区现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探讨高职专业设置调整策略,包括构建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探索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充分发挥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作用,促进高职专业集群发展,进行中长期预测规划专业布局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陶红 单丽娜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基本适应,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较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超出其发展。为此,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体系,建设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保障机制,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基纯 王枫
专业产业契合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其产业转型升级,这势必对高职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对大湾区现有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契合性的分析,发现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且内部各区域契合特征差异明显。为提升大湾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性,建议加强跨区域统筹规划设计,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区域错位发展,对接地方产业群打造特色专业群;给予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建立政府主导的产教融合机制;共建特色高职教育园区,探索大湾区高职专业建设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覃正纳 王申辰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基于对大湾区近三年的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错位问题,且各城市内部契合度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为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升大湾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契合性,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坚持政府引导,提高专业准入标准;构建评价模型,指导专业建设;提升建设力度,凸显区位特色。从多维度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契合性,促进大湾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美苑
高职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聚集地,在大湾区高新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对珠三角现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探索提高珠三角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性的路径,包括构建省-市-校三级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依据大湾区发展规划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以地方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专业(群),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珠三角高职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发展,对接产业集群需求;建立产业-就业-专业结构信息发布平台,以中长期预测分析规划专业布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文思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以来,其发展就备受瞩目,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已成为普遍希冀。合理、良性的产业发展,是推动湾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三大一流湾区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归纳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成熟湾区的差距及可借鉴经验,提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策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向晓梅 李宗洋 姚逸禧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深层次协调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挤出效应显著且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工业劳动力趋于饱和、就业效应不显著;粤港澳三地第三产业均表现强劳动力吸纳,其中珠三角和澳门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升;区域内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水平不均衡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和澳门的产业与就业结构稳定性显著弱于香港,珠三角协调性和就业结构适应力显著低于港澳地区,其就业结构调整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优化进程。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性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坚 王锋波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判大湾区城市群的金融业辐射能力,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加权Voronoi图绘制出大湾区城市群的金融业辐射范围并划分城市类型,从技术进步、就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视角,阐述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对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湾区各大城市的金融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香港、深圳、广州和澳门的金融业辐射力较强,其余城市相对较弱但也在逐年提升;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可显著提升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技术进步、就业结构高级化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金融业辐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效应传导机制,且技术进步效应最大、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效应次之、就业结构高级化效应最小。因而应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鼓励大湾区城市走特色发展和协作发展道路,提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结构和就业结构水平,促进大湾区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晶晶 张薇 张浩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大湾区职业教育存在资源规模不足、分布不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合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理顺竞合关系;稳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明确各级城市角色定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尹涛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坚强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揭示,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要求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文化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建设,是广东加快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战略目标、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继续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体现和重要抓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霞 古钰
近年来,广东省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广东省制造业正面临高速换档期,亟须注入新动能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港澳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竞争力逐年下降、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研究粤港澳各地产业特色,明确其分工定位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港澳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别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港澳地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服务业占比均高于珠三角9市,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牵引作用;珠三角9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已不能维持区域内经济高速增长。再以区位熵为指标对粤港澳三地各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比较以明确各地的分工角色,并对未来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分工 制造业 服务业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振羽
大科学装置的"高密度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体"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布局过于分散,并且,中国大科学装置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与当前以"城市群""湾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不符。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探索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湾区城市群合作的大科学装置投资和管理模式,基于大科学装置整合多项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基于大科学装置构建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可选策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覃剑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空间效率和能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至关重要。基于金融区位商、金融POI核密度等指标,对金融业增加值以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机构网点的空间布局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在香港、深圳、广州三座核心城市,其他节点城市的金融资源分布相对稀疏。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运用因子分析法、Wurgler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金融资源外部空间配置效率和内部空间配置效率两个维度进行测度评估,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整体灵活有效,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面临瓶颈制约。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空间效率,要打造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供给能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交易平台,提高金融资源集聚能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的金融创新试验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建设具有合作分工优势的区域金融网络,增强区域整体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环境,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风雨
物质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资本要素配置则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将GTWR模型引入Wurgler经典测度框架内,对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9年各时空点上物质资本配置效率的局部性质进行刻画,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分布动态与时空差异。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物质资本配置总体上是有效率的,尤其是近十年其物质资本配置继续保持有效状态,效率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同区域配置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配置效率的时变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征为类“U”型递增。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逐渐摆脱对投入规模的过度依赖,低投入、高效率日益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