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93)
- 2023(19237)
- 2022(16694)
- 2021(15807)
- 2020(13315)
- 2019(31203)
- 2018(31028)
- 2017(58872)
- 2016(32792)
- 2015(37364)
- 2014(37635)
- 2013(36439)
- 2012(33642)
- 2011(30321)
- 2010(30738)
- 2009(27872)
- 2008(27447)
- 2007(24360)
- 2006(21053)
- 2005(18378)
- 学科
- 济(127186)
- 经济(127044)
- 管理(89757)
- 业(85167)
- 企(70671)
- 企业(70671)
- 方法(62971)
- 数学(55364)
- 数学方法(54495)
- 中国(35819)
- 农(33699)
- 财(32782)
- 学(29711)
- 业经(27051)
- 地方(27039)
- 教育(24388)
- 理论(24303)
- 贸(23266)
- 贸易(23252)
- 农业(22590)
- 易(22459)
- 制(21363)
- 务(21039)
- 财务(20946)
- 财务管理(20897)
- 技术(20199)
- 企业财务(19780)
- 和(19743)
- 环境(19117)
- 银(17779)
- 机构
- 大学(462841)
- 学院(459567)
- 管理(177057)
- 济(175404)
- 经济(171347)
- 理学(154182)
- 研究(153609)
- 理学院(152332)
- 管理学(149092)
- 管理学院(148236)
- 中国(109235)
- 京(99163)
- 科学(97809)
- 财(79862)
- 所(77709)
- 农(74815)
- 研究所(71188)
- 业大(69905)
- 中心(69859)
- 江(67958)
- 范(67717)
- 师范(67116)
- 财经(64633)
- 北京(62976)
- 农业(58799)
- 经(58719)
- 院(56022)
- 州(54857)
- 师范大学(54469)
- 经济学(52819)
- 基金
- 项目(315603)
- 科学(248203)
- 研究(229758)
- 基金(226482)
- 家(198055)
- 国家(196393)
- 科学基金(168262)
- 社会(141377)
- 社会科(133854)
- 社会科学(133818)
- 省(124780)
- 基金项目(119589)
- 教育(111897)
- 自然(111626)
- 自然科(109024)
- 自然科学(108997)
- 自然科学基金(107006)
- 划(106487)
- 编号(95117)
- 资助(95001)
- 成果(78144)
- 重点(71763)
- 部(70165)
- 课题(67637)
- 发(67071)
- 创(65038)
- 科研(60776)
- 创新(60540)
- 教育部(60237)
- 大学(59269)
- 期刊
- 济(183351)
- 经济(183351)
- 研究(134534)
- 中国(89177)
- 学报(74337)
- 教育(73208)
- 科学(66957)
- 农(66355)
- 管理(61917)
- 财(61257)
- 大学(56572)
- 学学(52102)
- 农业(45977)
- 技术(44256)
- 融(34915)
- 金融(34915)
- 财经(30559)
- 业经(30312)
- 经济研究(29555)
- 经(26071)
- 业(24973)
- 问题(23961)
- 图书(23481)
- 统计(22871)
- 技术经济(21812)
- 版(21633)
- 科技(21012)
- 策(20825)
- 理论(20418)
- 资源(20231)
共检索到6632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马浚锋 胡阳光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极的事实,收集了2015—2020年大湾区内47所院校的校际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检验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估计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对高校的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通过域内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空间聚集产生扩散作用,且在局部区域上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分别呈现出"强强联合""带动帮扶""孤立无援"的梯度格局;这种集群效应对域内的院校学术活力与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展望未来,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应强化优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湘云 周铚翔
利用SFA随机前沿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2017年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技术创新效率的波动原因,进而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如产业结构、金融规模和政府规模等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湾区总体上技术创新效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广州、东莞地区最接近生产前沿面,深圳地区增速最快,珠海、澳门地区显著低于湾区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会降低湾区技术创新效率;金融规模对湾区技术创新效率有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政府对湾区技术创新效率贡献度不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孟霏 鲁志国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创新要素分布不均,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为促进城市间协同融合发展,采用极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ESDA等方法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模式,并通过SPDM模型剖析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结合门限面板模型进一步探讨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效应下,核心创新要素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后增速加快,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均衡发展;②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中心—外围”特征明显,“中心”城市位于区域东南部沿珠江口东岸地带,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③人力资本、研发经费投入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研发经费投入的负向溢出效应不明显;④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单一门限效应下,人力资本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先升后降,研发经费投入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过门槛值而不再显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才华 田玲娟 信超辉
随着我国经济要素呈现不断在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分类集聚的态势,城市群内部分工由传统的产品分工逐渐转变为空间功能分工。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卫星灯光数据构建收入差距指标,探讨城市功能分工的协调发展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功能分工能显著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收入差距,考虑不同指标测算方法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是城市功能分工缩小大湾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基于此,应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加强产业协作,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城市府际协同合作,破除要素流动障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邹薇 樊增增
首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和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利用广东9市和香港、澳门2001~2016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从规模、效率和结构三个方面实证分析了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状。整体研究发现,提高国内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DLR)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是促进作用较小;非金融机构融资金额与贷款金额的比值(NFI)越大,越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其促进作用是DLR的8倍;地方财政支出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重(LFE)越大,越不利于地方经济增长。分组研究发现,金融支持对广东9市和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规模、效率和结构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志强
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功能相异互补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可以有力带动三地高等教育沿着"间歇性合作-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链条螺旋式上升。从目标、空间、形态三个维度构建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分析框架并对现实境况进行深究可以发现,大湾区高等教育在整体概观上已经居于先进水平,但是与建设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等教育高地"总体目标相比较,依然存在办学规模、层次水平、科类结构、组织形式等尚待优化的系列现实桎梏。实现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高阶演进,需要构建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规模、聚拢支撑一流湾区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群、围绕产业结构实现学科专业优化升级、面向未来和世界筹谋新型机构和制度,通过实践的持续迭代逐渐总体逼近理想目标。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 空间布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晶 刘晖
区域整合是高等教育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高等教育整合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其在经历了内部整合向外部整合延伸的过程后,最终形成"协同合作、共谋发展"的理念。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不仅取决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也是教育自身逻辑的使然。筹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作委员会、实施阶段性的合作计划以及建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盟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整合的进路。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整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共23个城市的多指标数据,应用TOPSIS评价法计算城市综合质量,基于改进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空间联系作用,绘制空间联系图直观考察城市群整体空间联系特征与空间结构。研究发现,粤港澳内部城市的综合质量、联系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粤港澳网络联系呈现出由港深穗向周边梯度衰减态势,且表现出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此外,通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验证空间联系分析所得结论。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文聪 雷璇 李远辉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布情况,采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提取关键词,挖掘出文本隐含的研究主题及重要性程度;结合动态主题模型(DTM),分析不同主题内容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粤港澳相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经济合作、协同治理、人才培养、环境保护、产业升级、旅游与文化六大方面。其中,经济合作和协同治理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是今后主要研究趋势,且相关内容呈现不断细化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芳燕 郑健涛
文章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引入空间滞后金融集聚变量,构建静态SAR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受制于"一国两制"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等因素,金融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培阳 鲁志国
基于"新基建"背景,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视角,利用200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空间经济特征明显,信息基础设施及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空间竞争特征,周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水平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双重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双重门槛效应存在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了正"V"型态势;具体来看,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低于门槛值时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跨过门槛值后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07-2016年的创新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Fare-Primont指数法对大湾区各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和效率分解,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大湾区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具体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效率逐年提升,但总体效率水平依然较低;二是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主要依赖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剩余混合效率对科技创新效率的贡献不明显;三是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四是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和剩余混合效率,而金融聚集对技术效率的轻微抑制作用减弱了金融聚集对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为了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金融科技湾区,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同时要充分发挥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积极促进作用,重视政府政策和教育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的积极影响。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婧 周佳
在珠三角九市港口的基础上,首次将澳门港和香港港纳入评价对象范围,采用DEA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港口2016-2020年间的物流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指出湾区内总体物流效率不高,主要受规模效率影响,存在港口之间尚未形成整体意识、管理效率低下、港口发展不协调、同质化竞争严重、港口之间缺乏深度合作等问题。运用Tobit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提升大湾区港口群在全球的综合竞争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晶晶 张薇 张浩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大湾区职业教育存在资源规模不足、分布不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合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理顺竞合关系;稳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明确各级城市角色定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孝明 谢冬敏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3—2018年相关数据,在采用引力模型测算得到各城市金融合作度指数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金融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和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金融合作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存在较强的空间效应。空间杜宾模型(SDM)显示本地金融合作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创新产出0.716个百分点,但是本地金融合作水平提升对外地创新的作用效果却不显著。进一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合作主要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水平产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