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88)
- 2023(16768)
- 2022(14324)
- 2021(13369)
- 2020(10927)
- 2019(25299)
- 2018(24975)
- 2017(47836)
- 2016(26034)
- 2015(29444)
- 2014(29345)
- 2013(28338)
- 2012(25841)
- 2011(22920)
- 2010(22605)
- 2009(20343)
- 2008(19352)
- 2007(16633)
- 2006(14096)
- 2005(11890)
- 学科
- 济(98386)
- 经济(98270)
- 管理(72409)
- 业(67102)
- 企(56526)
- 企业(56526)
- 方法(46284)
- 数学(39422)
- 数学方法(38849)
- 农(27376)
- 中国(26504)
- 财(25131)
- 业经(23301)
- 学(22772)
- 地方(22274)
- 理论(18645)
- 农业(18431)
- 制(17949)
- 贸(17064)
- 贸易(17056)
- 和(16762)
- 易(16450)
- 务(15981)
- 财务(15899)
- 财务管理(15865)
- 环境(15659)
- 技术(15516)
- 教育(15120)
- 企业财务(15011)
- 银(14078)
- 机构
- 学院(354766)
- 大学(354489)
- 管理(139804)
- 济(133765)
- 经济(130731)
- 理学(121890)
- 理学院(120459)
- 管理学(118107)
- 管理学院(117440)
- 研究(116198)
- 中国(83712)
- 京(74384)
- 科学(74203)
- 财(60757)
- 农(57165)
- 所(56974)
- 业大(54323)
- 中心(52961)
- 研究所(52395)
- 江(50926)
- 财经(49289)
- 范(49268)
- 师范(48736)
- 北京(46239)
- 经(44926)
- 农业(44756)
- 院(43534)
- 州(41682)
- 技术(39594)
- 经济学(39566)
- 基金
- 项目(253801)
- 科学(199029)
- 研究(186646)
- 基金(182018)
- 家(159049)
- 国家(157680)
- 科学基金(135325)
- 社会(115811)
- 社会科(109471)
- 社会科学(109443)
- 省(100059)
- 基金项目(96753)
- 自然(88384)
- 教育(86839)
- 自然科(86278)
- 自然科学(86254)
- 自然科学基金(84630)
- 划(84517)
- 编号(77543)
- 资助(73891)
- 成果(62444)
- 重点(56966)
- 部(55102)
- 发(54171)
- 课题(53459)
- 创(52859)
- 创新(49140)
- 科研(48661)
- 项目编号(47869)
- 大学(47372)
- 期刊
- 济(142520)
- 经济(142520)
- 研究(100302)
- 中国(66250)
- 学报(58758)
- 科学(52743)
- 农(51520)
- 管理(50535)
- 教育(46745)
- 财(46362)
- 大学(44813)
- 学学(42078)
- 农业(35827)
- 技术(32298)
- 融(25766)
- 金融(25766)
- 业经(25014)
- 财经(23161)
- 经济研究(22490)
- 经(19776)
- 图书(19721)
- 问题(18623)
- 业(18334)
- 版(17727)
- 科技(17407)
- 理论(16022)
- 技术经济(15770)
- 资源(15734)
- 商业(15187)
- 现代(15030)
共检索到505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谭玉甜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根脉。本文通过阐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以及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并分析其价值实现面临的挑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即要以保护活化岭南文化资源、优化岭南文化教育形式、完善岭南文化传播体系和健全岭南文化交流机制来实现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石婧逸 熊冰
文化心理场是社会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多层次具有共同价值倾向的心理结构。民族文化心理场是基于共同历史经历和相似情感体验而产生的族群依存的心理生活空间,场域的疆界在时间的延续性中流变,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心理场以身份认同和族群认同为基础,文化认同为动力,是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形态。从文化心理场视角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和价值转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场域中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心理和主体间文化互动的关照,再现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塑造现代中华民族国族身份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内涵,能够从心理的深层结构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化解国家认同危机。
关键词:
心理场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佳雨 谭杰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文章以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疏理赫哲族-满族-汉族在赫哲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的涵化关系,探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满、汉、赫高度重视团结合作、积极搭建共同发展平台、牢固树立共建共享观念等共同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发展 新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易 陈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安全稳定的威胁和破坏,民族地区本身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消极思想残余,加之地域差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影响,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路径来应对现实困境,从而实现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蔡小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乎国家统一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需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还需要通过依托思政课主渠道,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利用“五史”,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等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思政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明 刘丹航 郭世杰
中华传统节日彰显出浓郁的文化特征,蕴含了深厚的历史记忆,是文化传承和形塑社会的重要载体,节日活动更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以节日为纽带,在社会互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涉及物质、制度和符号象征等文化事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一脉相承,节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相互融合,既具有统一性,也体现出多样性。研究发现,随着现代化社会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忽视了节日文化属性,对节日文化理解不足,造成节日环境氛围日渐式微、节日历史记忆淡薄、节日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缺失等问题,因而提出将节日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方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以节日教育满足群众日常生活;增强节日文化教育研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李雪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差异性与共同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纪 黄泰博
当前,着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是民族中学牢固树立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任务。基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调研数据,从课程体系设置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文化课教学、实践课教学等方面考察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基本状况。研究表明:构建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缺乏统筹规划,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资源保障薄弱,文化课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条件不够,社会实践课和专题教育的多方支持乏力等,成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对策建议如下:(1)着力从统筹规划层面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2)逐步建成一支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3)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4)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这为现阶段各民族青少年增进“五个认同”及树立正确的“五观”等提供有益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