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4)
- 2023(11806)
- 2022(9624)
- 2021(8796)
- 2020(7500)
- 2019(16837)
- 2018(16529)
- 2017(31871)
- 2016(17278)
- 2015(19035)
- 2014(18814)
- 2013(18670)
- 2012(17177)
- 2011(15409)
- 2010(15863)
- 2009(15216)
- 2008(15227)
- 2007(13830)
- 2006(12416)
- 2005(11242)
- 学科
- 业(84320)
- 济(81988)
- 经济(81891)
- 企(67239)
- 企业(67239)
- 管理(58626)
- 农(45961)
- 方法(34763)
- 农业(30650)
- 业经(29133)
- 数学(27023)
- 数学方法(26606)
- 财(22758)
- 中国(18509)
- 地方(17183)
- 务(16971)
- 财务(16952)
- 财务管理(16938)
- 技术(16424)
- 企业财务(15993)
- 制(15814)
- 策(14998)
- 划(13799)
- 贸(13591)
- 贸易(13581)
- 和(13445)
- 理论(13321)
- 学(13187)
- 易(13055)
- 体(12700)
- 机构
- 学院(257942)
- 大学(249653)
- 济(108981)
- 经济(107050)
- 管理(103588)
- 理学(89742)
- 理学院(88719)
- 管理学(87083)
- 管理学院(86608)
- 研究(84823)
- 中国(66232)
- 农(59897)
- 科学(52759)
- 京(51977)
- 财(47110)
- 农业(45820)
- 业大(43803)
- 所(43231)
- 江(40712)
- 研究所(39246)
- 中心(38972)
- 财经(37698)
- 经(34176)
- 范(32024)
- 经济学(31918)
- 州(31775)
- 师范(31756)
- 北京(31688)
- 经济管理(30341)
- 院(29997)
- 基金
- 项目(172820)
- 科学(138881)
- 基金(127978)
- 研究(124862)
- 家(111942)
- 国家(110890)
- 科学基金(96701)
- 社会(82368)
- 社会科(77774)
- 社会科学(77749)
- 省(69745)
- 基金项目(68454)
- 自然(63303)
- 自然科(61890)
- 自然科学(61874)
- 自然科学基金(60777)
- 划(56949)
- 教育(54856)
- 资助(50831)
- 编号(49856)
- 发(38663)
- 业(38661)
- 创(38635)
- 重点(38599)
- 成果(38082)
- 部(37728)
- 创新(35367)
- 国家社会(34277)
- 课题(33556)
- 农(32998)
- 期刊
- 济(129949)
- 经济(129949)
- 研究(70551)
- 农(62302)
- 中国(48163)
- 农业(42065)
- 科学(39607)
- 管理(39128)
- 学报(39039)
- 财(36941)
- 大学(30421)
- 学学(29402)
- 业经(28144)
- 融(24227)
- 金融(24227)
- 技术(22852)
- 业(22224)
- 教育(18742)
- 财经(18174)
- 经济研究(18065)
- 问题(17856)
- 经(15698)
- 技术经济(15319)
- 农村(14187)
- 村(14187)
- 世界(14049)
- 版(14034)
- 农业经济(13795)
- 资源(13496)
- 现代(13187)
共检索到3821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忍 林元城 刘芮彤 邓颖贤
都市农业对城乡食物要素流动与能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是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基于城乡融合及要素流动的视角,旨在揭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的典型类型功能演变及其空间转型机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社区支持农业、代耕式农业和休闲农业三种典型类型都市农业具有差异化的空间功能、转型过程和空间效应等。(2)社区支持农业通过生态种养强化了生态功能,并以短链销售、合作生产、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经济功能,引起空间品质的提升、空间的都市消费化转型等。(3)代耕式农业则强调经济功能,其物质空间转型过程体现在耕地非粮化、集中化和社区居住空间的分异,进而带来社会空间的群体排斥和空间隔离。(4)休闲农业则强调社会保障功能和都市群体的体验及情感需求,在空间转型上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及不均衡性,加剧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空间效益的差异化。(5)都市农业典型类型的功能演变及空间转型受到市场、政府、企业和个体等多重主体的综合作用,城乡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要素对都市农业空间分异的方向和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并通过食物、群体和产业联系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灿芳 梁俊芬 黄红星
定量分析珠三角九市农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其发展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发展短板在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和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足;综合分析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金融、会展等领域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为:全球农业种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养生食品研发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交易中心、国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先行区和农业金融创新服务试验区;并从顶层设计、人力资本、财政投入、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建设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都市农业 粤港澳大湾区 方向 措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寿佳 代欣召
湾区经济是沿海经济重要形式,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直接关系到湾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战略区域,是带动南部海洋经济圈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大引擎。总结国际三大湾区和环杭州大湾区建设现状和经验,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具有“江、城、湾”的地理格局,以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城市分工明确,滨海人口密集,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对全国和全球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聚焦交通互联,激活综合型港城经济活力,海港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加强互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等策略,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世界级湾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思维 苟露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分工进程,区域内新的空间地理结构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逐渐建立。文章基于2003—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偏差校正LSDV法(LSDVC)和双向固定效应估计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效应,并使用广义矩阵估计(GMM)加以检验。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显著提升且存在明显的时段差异;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曲线关系,现阶段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不足以抑制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课题组
单一城市向都市群转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新潮流,能否实现"双转型",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大力推动"双转型",有效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动能、培育新主体、构建新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工业革命策源地、全球高端科技汇集地、全球数字经济生成地和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课题组
单一城市向都市群转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新潮流,能否实现"双转型",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大力推动"双转型",有效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动能、培育新主体、构建新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全球工业革命策源地、全球高端科技汇集地、全球数字经济生成地和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连锋
从经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以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2017年9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湾区内城市群的开放度、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测算大湾区历年的经济效率,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大湾区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大湾区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效率显著高于其他9个内地城市,大湾区整体经济效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属于"高-高"型空间关联,其余9个内地城市属于"低-低"型空间关联,大湾区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进出口额、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效率 空间溢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宝剑 李玖灵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必须顺应新发展格局,想要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增强各级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空间治理体系,进而打通双循环中的堵点。文章通过对空间治理的范围、主体、方式和内容进行梳理,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的理论框架概括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构成的多元治理主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治理手段,针对生产布局优化、优质生活圈构建、地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突出问题进行治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多点多极的发展格局、珠江两岸发展失衡、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和城乡空间混杂等空间结构特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体系应,破除空间边界,畅通内部循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双循环;维护空间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柯静嘉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也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单独关税区的叠加。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需构建在一定的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基础之上,既包含宪法性法律文件、区域政府合作协议,又包含WTO规则和区域性的CEPA补充协议及《CEPA投资协议》。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出台,大湾区投资合作的法律基础、法律性质、适宪性等问题尤显突出。破除这些问题的途径是敦促粤港澳三地制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政府合作协议,形成平等、自愿和协商的软法法律机制,并通过完善《CEPA投资协议》等法律文件明确大湾区投资合作的法律性质、法律授权等法律基础,细化投资"负面清单"的内容和实施机构,以及健全多元化区域政府合作投资纠纷解决机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覃剑
空间响应能力是城市集聚高端要素、增强高质量发展区域支撑动力的关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将以功能区为基础,形成网络化、扁平化空间结构。通过开放空间网络拓展效应、空间均衡发展推动效应、空间新增长极培育效应、区域空间发展分异效应,湾区空间结构演变将对城市空间布局产生影响。本文以广州为例,分析城市如何利用这些效应,增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响应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盟迪
选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历年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成面板数据集。为进一步分析湾区区域间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将湾区划分成西湾、中湾、东湾和港澳湾,基于空间差异、空间自相关以及空间计量的分析理论与方法,借助GeoDa、Arc GIS和Stata数据分析软件,深层次地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颖莉 杨海波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先后建立了一些科学城,这些科学城成为地区和国家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平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世界科学城70多年发展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科学、城市和产业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硬件条件,但是从科学城的演进趋势和历史中还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若要成长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节点,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还要加强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和创新服务等软环境的支撑。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科学城 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馨 高维新 朱金勋
文章以1999—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网络抓获技术和修正引力模型,结合铁路交通测度经济空间联系强度,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类城市外向服务能力,通过威尔逊系数法和经济重心模型测算内向集聚力。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广佛、港深莞、珠澳为支点骨架的"A"型经济空间格局;外向服务能力呈现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错位发展态势;内向集聚力呈现以穗莞深为中心的圈层扩散结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衔春 夏洋辉 单卓然 许顺才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2010—2019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变机制,探讨了中国城市群区域治理的形成机制。进而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网络特征上,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呈现逐步多中心化的发展态势,网络结构由“深圳—香港”转变为“广州—深圳—香港”三核驱动的网络结构;第二,大湾区合作领域集中在经济、社会、制度三方面,其中社会事务的网络密度和多中心化程度始终最高;第三,节点特征上,深圳在大湾区经济、社会及制度事务的合作网络中均处于核心地位,而广州仅在制度性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香港则在经济、社会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总体来看,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区域,珠海、佛山、澳门、肇庆、中山、江门、东莞及惠州为边缘区域的“核心—边缘”模式。未来大湾区城市政府需要在城市管理和空间规划一体化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