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7)
2023(12676)
2022(10769)
2021(9885)
2020(8180)
2019(18180)
2018(17728)
2017(32609)
2016(17737)
2015(19356)
2014(18565)
2013(17934)
2012(16290)
2011(14674)
2010(14697)
2009(13166)
2008(12786)
2007(11620)
2006(10036)
2005(8763)
作者
(51810)
(43293)
(43063)
(40593)
(27473)
(21079)
(19274)
(16713)
(16276)
(15362)
(14746)
(14554)
(14150)
(13490)
(13325)
(13279)
(13269)
(12665)
(12559)
(12440)
(10851)
(10590)
(10219)
(9911)
(9807)
(9650)
(9631)
(9538)
(8644)
(8608)
学科
(66019)
经济(65961)
(52946)
管理(52492)
(44091)
企业(44091)
方法(26307)
数学(22258)
数学方法(22006)
中国(19976)
(19177)
技术(19120)
(17842)
地方(17003)
业经(16542)
(15084)
农业(13444)
(13374)
(13363)
贸易(13361)
(12861)
技术管理(12845)
理论(11590)
(11149)
(11103)
银行(11090)
财务(11082)
财务管理(11054)
产业(10956)
(10545)
机构
学院(243193)
大学(240571)
(95108)
经济(93110)
管理(90910)
研究(84107)
理学(78845)
理学院(77782)
管理学(76346)
管理学院(75869)
中国(61696)
科学(55262)
(50564)
(46602)
(43064)
(42290)
业大(40260)
研究所(39456)
中心(38200)
(38148)
农业(36640)
财经(33750)
(32421)
师范(31943)
北京(31307)
(31052)
(30669)
(30314)
经济学(28778)
技术(28450)
基金
项目(170069)
科学(134108)
基金(121856)
研究(119895)
(109710)
国家(108761)
科学基金(92618)
社会(76107)
社会科(72298)
社会科学(72281)
(69363)
基金项目(65880)
自然(61625)
自然科(60254)
自然科学(60230)
自然科学基金(59194)
(58380)
教育(55075)
资助(47320)
编号(46659)
(41471)
重点(39159)
创新(37910)
(37403)
成果(36066)
(35693)
课题(33813)
计划(33089)
科研(32469)
国家社会(31876)
期刊
(103753)
经济(103753)
研究(68740)
中国(53426)
学报(43969)
(40486)
科学(40053)
管理(34882)
(32934)
大学(32403)
学学(30607)
教育(30170)
农业(27169)
技术(21326)
(20225)
金融(20225)
业经(18080)
经济研究(17110)
科技(16509)
财经(16042)
(15889)
(13961)
问题(13480)
(12716)
技术经济(12439)
(11833)
论坛(11833)
商业(11644)
业大(11452)
图书(11052)
共检索到359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盟迪  
选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历年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成面板数据集。为进一步分析湾区区域间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将湾区划分成西湾、中湾、东湾和港澳湾,基于空间差异、空间自相关以及空间计量的分析理论与方法,借助GeoDa、Arc GIS和Stata数据分析软件,深层次地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方方  杨智晨  武宇希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专利授权数据,首次使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利授权量进行组合赋权,构建创新活度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创新活度指标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提升,创新网络朝均衡化多中心联动态势发展;广州、深圳、佛山占据核心位置,随着创新联系增强,东莞和中山加入核心区,形成新的创新增长极,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与扩散效应;地理距离、高铁设施、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科研投入、产品消费对创新网络演化和发展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传喜  杨林  
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构建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的两阶段链式关联DEA模型,对2013年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0个城市(不含澳门)整体创新效率和两阶段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处于高投入低转化阶段;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和贸易开放度对区域创新的整体阶段效率影响显著,政府支持和基础设施环境对知识创新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环境对科技成果经济化阶段的效率影响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殿超  刘毅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2)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3)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5)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卿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孟霏  鲁志国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创新要素分布不均,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为促进城市间协同融合发展,采用极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ESDA等方法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模式,并通过SPDM模型剖析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结合门限面板模型进一步探讨在经济发展水平门限效应下,核心创新要素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后增速加快,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均衡发展;②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中心—外围”特征明显,“中心”城市位于区域东南部沿珠江口东岸地带,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③人力资本、研发经费投入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研发经费投入的负向溢出效应不明显;④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单一门限效应下,人力资本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先升后降,研发经费投入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过门槛值而不再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风雨  
本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手工爬取的2000—2020年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授权额数据,从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等多个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深圳和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不同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分化明显;(2)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绝对差距有所增大,相对差距缩小状况尚不明显,具有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3)发展的正空间相关性明显降低,同时空间溢出性逐渐减弱,发展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4)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的动态演进,物质资本投入是其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它与其他影响因素有效结合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更大驱动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方方  杨智晨  李香桃  李雄英  
深刻把握区域创新系统内部耦合特征与协调机制,是科技强国战略下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创新活力,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与地学空间方法,利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模型、莫兰指数、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质量与创新氛围耦合协调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系统的综合得分呈现"中轴高—四围偏低"的空间结构,广州和深圳的创新氛围与创新质量的耦合协调度均较高,说明两系统间呈现出有序的螺旋优化状态,而澳门的创新发展存在双重错位现象;(2)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分异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联系紧密的环形创新网络结构,网络空间交易成本和同配性现象显著,深港创新集群的耦合协调联系最为紧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广   黄彦婷   许培涵   刘世豪  
基于Super-SBM模型对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莫兰指数以及冷热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时间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该格局有加剧趋势,同时空间相关性于2020年由正转负;政府支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政府支持对邻近地区效率值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广   黄彦婷   许培涵   刘世豪  
基于Super-SBM模型对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莫兰指数以及冷热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时间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该格局有加剧趋势,同时空间相关性于2020年由正转负;政府支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政府支持对邻近地区效率值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培源  吴贵华  
城市群创新网络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web of science科研合作研究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结构空间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大湾区知识创新网络紧密程度日益提高,稳定性逐步增强;(2)广州、香港处于知识创新网络中心位置,但深圳已经成长为知识创新网络的新中心;(3)知识创新网络从"广州-香港"双核结构演化成为"广州-深圳-香港"三角结构,并出现"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湾区东岸创新集聚带趋势,整体呈现"多中心、多节点、多子群"格局;(4)QAP分析表明地理邻近、技术结构邻近、经济邻近、制度邻近、语言邻近对城市间创新合作形成有显著影响。总体上,深圳将成为粤港澳乃至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湾区,应着力强化深圳的创新网络中心地位。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昭  梁淑贞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9年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科技创新协同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协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第二,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机制系统,同时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第三,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临近特征。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系统又全面地研究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将给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郇  周金苗  黄耀福  黄玫瑜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本文引介巨型城市区域理论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发展,从边界、功能、核心区、区域基础设施4个维度进行分析。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去边界化趋势显著,大湾区内部边界地区将快速发展;二是产业区将成为网络化的功能区块,并取代城市成为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三是广佛、港深两大核心区将形成;四是轨道公交化趋势,大湾区共享交通枢纽与公服设施。按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将形成"两核+若干功能区"的新格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鹏  李林欣  
为探究银行信贷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采用DEA方法测度科技创新效率,使用空间地理距离权重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基于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0个城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银行信贷规模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涓流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3)财政科技投入对区域间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间的科技创新效率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