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77)
2023(14830)
2022(12903)
2021(12043)
2020(10123)
2019(22878)
2018(22825)
2017(43571)
2016(23601)
2015(26603)
2014(26035)
2013(25501)
2012(23297)
2011(20986)
2010(21076)
2009(19449)
2008(18995)
2007(16628)
2006(14682)
2005(13032)
作者
(66292)
(55233)
(54738)
(52019)
(35312)
(26565)
(24796)
(21372)
(20951)
(19760)
(18947)
(18618)
(17754)
(17463)
(16963)
(16882)
(16375)
(16241)
(15911)
(15696)
(13618)
(13546)
(13128)
(12609)
(12356)
(12330)
(12316)
(12190)
(11036)
(10781)
学科
(90063)
经济(89936)
管理(75998)
(71108)
(61378)
企业(61378)
方法(38302)
数学(32340)
数学方法(31953)
(25510)
中国(25125)
(23693)
业经(21901)
(21136)
技术(21071)
地方(20915)
(19278)
(16168)
贸易(16154)
理论(15916)
农业(15897)
(15781)
财务(15713)
财务管理(15683)
(15579)
(15430)
银行(15379)
(15142)
环境(14923)
企业财务(14881)
机构
大学(328913)
学院(326301)
管理(132275)
(128612)
经济(125732)
理学(114210)
理学院(112891)
管理学(111108)
管理学院(110466)
研究(109416)
中国(81408)
(70234)
科学(67071)
(61365)
(53924)
中心(49051)
研究所(48769)
(48595)
(48360)
财经(48177)
业大(47118)
北京(44581)
(43701)
(42893)
师范(42542)
(40413)
(39213)
经济学(37901)
农业(37581)
财经大学(35852)
基金
项目(224944)
科学(177848)
研究(167446)
基金(162559)
(140836)
国家(139660)
科学基金(120844)
社会(105302)
社会科(99748)
社会科学(99726)
(88433)
基金项目(86823)
自然(77841)
自然科(75987)
自然科学(75970)
教育(75954)
自然科学基金(74598)
(74072)
编号(68020)
资助(65448)
成果(55621)
(50634)
重点(50051)
(49074)
(47877)
课题(47166)
创新(46609)
(44580)
国家社会(42950)
项目编号(42428)
期刊
(143447)
经济(143447)
研究(99109)
中国(68450)
管理(51279)
学报(49294)
(47243)
科学(46841)
(44042)
教育(39906)
大学(37839)
学学(35303)
农业(30324)
技术(28928)
(28630)
金融(28630)
财经(23317)
业经(23244)
经济研究(22152)
(19858)
科技(19301)
问题(18194)
图书(17541)
(16368)
理论(16316)
技术经济(15998)
现代(15076)
实践(14961)
(14961)
(14582)
共检索到4873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昭  梁淑贞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9年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科技创新协同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协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第二,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机制系统,同时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第三,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临近特征。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系统又全面地研究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将给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董成惠  
粤港澳大湾区的共享合作协同机制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为了克服大湾区"9+2"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货币、税收、社会环境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摆脱地区资源配置和发展不平衡的困境,通过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层设计和大湾区政府间的行政协调治理建立共享合作协同机制,通过共享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建立健全涵盖多领域的差异化优势互补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促进港澳特别行政区融入国家经济建设共享发展。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燕  林仲豪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9市2区19个行业数据,对湾区分行业区位熵以及城市间和行业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位熵反映出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除了澳门在湾区产业协同的整体关联度为0.888以外,其他城市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9以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结构趋同,其中最高的为深圳、广州和珠海。而湾区分行业关联度的测算结果反映出批发零售商业服务、文化旅游业、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等优势差异行业是未来产业协同的方向。因此,要从国家层面顶层规划和建立产业耦合机制,突破同质竞争难题,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合作机制等,促进优势差异行业融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涂瑞珏  
本文通过研判中国海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驻区海油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使中国海油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映雄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专利总量大、增长率高,制造业基础强大,新经济崛起等创新动力优势,但也存在"一国两制"的独有特征,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除此之外,还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科技溢出效应不佳,未能形成创新合作治理的长效机制,创新投入结构同质化,创新网络尚未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短板明显,内地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教机构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的完善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跨境协同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实现协同创新机制与市场体制对接;优化创新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实施产业协同规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推进科技金融有序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高校联合发展,促进高教体系协同创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晖   肖喜明  
产学研协同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方式,大学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源,科学评价大学协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三螺旋的分析框架,运用三螺旋信息法,通过SCI-E论文数据,建立四大湾区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衡量标准,刻画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协同创新能力的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加快大学集聚发展、扩大合作交流、制订战略协同、创新组织平台、稳定政策支持是四大湾区提升大学协同创新能力的基本经验。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与政府的双边耦合度较强,大学与产业、政府与产业的双边和三边耦合度均较弱;201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与政府的耦合度逐年下降,大学与产业、政府与产业的耦合度偏低且无明显变化,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边耦合度变化呈不规则曲线,在2015年后变得愈为松散。为此建议:一是对标国际,加快差异化发展;二是引领协同,推动先导性发展;三是互通互融,实现共生共享;四是加快改革,促进内生优质。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晖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要义和重中之重,协同创新则是新时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大湾区协同创新既有经济支撑、创新城市、设施机构、产业体系、市场主体和制度体系等方面的良好基础,也面临发展不平衡、集聚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数量不足、金融支撑不足和制度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应重点从强化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强化金融支撑、深化区域联动、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制度环境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范式,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毛艳华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崇辉  傅愈  钟柳青  王兵  焦桂花  
人口、经济与环境协同是当今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特征,无论是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还是政策工具的准备,都需要准确把握人口、经济与环境系统协同的影响机制。基于此,论文以200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以创新体系、差异性和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协同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创新体系对系统协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接近人口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效应强度;经济子系统不仅直接作用于整个大湾区的系统协同,而且也是其他因素产生协同作用的中介,经济子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口子系统有其自身的惯性,调控的空间相对有限,而环境子系统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关政策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崇辉  傅愈  钟柳青  王兵  焦桂花  
人口、经济与环境协同是当今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特征,无论是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还是政策工具的准备,都需要准确把握人口、经济与环境系统协同的影响机制。基于此,论文以200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以创新体系、差异性和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协同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创新体系对系统协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接近人口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效应强度;经济子系统不仅直接作用于整个大湾区的系统协同,而且也是其他因素产生协同作用的中介,经济子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口子系统有其自身的惯性,调控的空间相对有限,而环境子系统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关政策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文辉  李青霞  丘芷君  
技术创新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义。本文以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创新协同网络、组织创新协同网络、个体创新协同网络3个维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发现: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地理邻近特征,地理距离较近的城市更利于开展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与交流,提升了技术创新协同和再创新的速度;②粤港澳大湾区组织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组织邻近特征,组织属性相似的协同双方,更易于建立信任关系和业务往来,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协同;③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技术邻近特征,具有亲缘关系的集团企业,因技术相近、业务相同而更易于技术创新协同、转移和吸收;④应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利用活跃的市场经济优势,从城市、组织和个体角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识别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旨在促进大湾区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水平提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区域内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比较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个金融业来看,大湾区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显著的统计意义上的关系。从金融子行业来看,保险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均没有明显影响。金融(各子行业)集聚与购房压力的互动均对科技创新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统计意义上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呈现出非线性影响机制。在低、中度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高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此同时,在低、高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明显的统计意义上的影响;但在中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地区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政府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但存在结构性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杰  刘佐菁  苏榕  
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形势,发现湾区人才发展存在人才结构、引才机制、人才流动、平台载体等方面的不协同问题。通过总结凝练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先行经验,构建了基于人才引进协同、人才交流合作、国际猎头培育、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流动畅通、人才环境优化六个维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机制,以深入开放引领深度合作,畅通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人才协同创新制度优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力  袁琳熹  
结合创新链与创新网络,从创新链的纵向过程联系与横向区域网络联系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基于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9+2”与外部30个省份的专利转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负二项回归、引力模型等实证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外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扩散能力增强;(2)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的外部联系强于内部联系,对外需求大于对外供给,主要城市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内外功能不同;(3)基础研究溢出能力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对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各个环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指数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创新各个环节影响表现为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校企网络的技术开发环节表现为正相关,在企业网络的产业转化环节是负相关。基于城市创新网与创新链协同关系的短板和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以“强链与补链”为着力点提升创新链协同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