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35)
- 2023(10448)
- 2022(8805)
- 2021(8136)
- 2020(6801)
- 2019(15004)
- 2018(14990)
- 2017(27499)
- 2016(14917)
- 2015(16562)
- 2014(16104)
- 2013(15596)
- 2012(14275)
- 2011(12900)
- 2010(13309)
- 2009(12568)
- 2008(12469)
- 2007(11583)
- 2006(10233)
- 2005(9307)
- 学科
- 济(54505)
- 经济(54417)
- 管理(53521)
- 业(48689)
- 企(44172)
- 企业(44172)
- 方法(19249)
- 财(17564)
- 中国(16797)
- 技术(16631)
- 制(16481)
- 业经(15352)
- 数学(14688)
- 数学方法(14453)
- 农(13976)
- 地方(12509)
- 学(12297)
- 技术管理(12236)
- 理论(12162)
- 体(11163)
- 银(11101)
- 银行(11070)
- 行(10610)
- 融(10596)
- 金融(10592)
- 务(10466)
- 财务(10445)
- 财务管理(10421)
- 划(10103)
- 企业财务(9902)
- 机构
- 大学(207604)
- 学院(207520)
- 济(84120)
- 经济(82290)
- 管理(80329)
- 研究(71018)
- 理学(68214)
- 理学院(67407)
- 管理学(66417)
- 管理学院(65983)
- 中国(53876)
- 京(43392)
- 财(43352)
- 科学(41368)
- 所(34872)
- 江(33178)
- 财经(32783)
- 中心(31939)
- 研究所(31153)
- 农(29681)
- 经(29531)
- 业大(27448)
- 北京(27443)
- 范(27073)
- 师范(26837)
- 院(26497)
- 州(26342)
- 经济学(25712)
- 财经大学(24218)
- 农业(22777)
- 基金
- 项目(136865)
- 科学(109298)
- 研究(103403)
- 基金(98379)
- 家(85677)
- 国家(84951)
- 科学基金(73455)
- 社会(66697)
- 社会科(63183)
- 社会科学(63168)
- 省(54658)
- 基金项目(51852)
- 教育(47953)
- 划(45901)
- 自然(45786)
- 自然科(44678)
- 自然科学(44660)
- 自然科学基金(43884)
- 编号(41144)
- 资助(38056)
- 成果(34618)
- 创(34384)
- 重点(31598)
- 创新(31210)
- 制(31128)
- 课题(30202)
- 部(30063)
- 发(29512)
- 国家社会(27716)
- 性(26214)
共检索到326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韵 胡晓华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对粤港澳区域合作提出的新概念,其发展目的在于突破区域合作的发展瓶颈,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以粤港澳合作历史为研究背景,首先探讨了当前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础特征。其次,结合区域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整合理论、城市体系结构理论等三大理论的分析,剖析大湾区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理论分析发现:(1)区域合作制度的创新能够提高湾区内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2)当前湾区功能性整合大体已经完成,区域整合的深化需要制度性整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映雄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专利总量大、增长率高,制造业基础强大,新经济崛起等创新动力优势,但也存在"一国两制"的独有特征,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除此之外,还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科技溢出效应不佳,未能形成创新合作治理的长效机制,创新投入结构同质化,创新网络尚未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短板明显,内地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教机构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的完善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跨境协同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实现协同创新机制与市场体制对接;优化创新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实施产业协同规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推进科技金融有序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高校联合发展,促进高教体系协同创新。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动力 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昭 梁淑贞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9年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科技创新协同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协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第二,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机制系统,同时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第三,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临近特征。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系统又全面地研究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将给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提供参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秋静
中国进入新时代,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是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的需要。在制度型开放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跨体制、多中心的特点成为研究制度创新的重要样本。本文在全面总结制度型开放新形势、新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理上探讨制度型开放视域下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粤港澳大湾区 制度创新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伍文中 李静 许家瑜
公共服务合作有利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民生福利,有利于大湾区持续高质量发展。由于技术及制度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仍存障碍,迟滞了大湾区一体化深度发展进程。研究发现,导致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不足,既有制度方面的无形约束,也有技术方面的有形约束,其中制度创新不足是根源。粤港澳大湾区应坚持“技术保证、制度突破、先行先试”的原则,以创新公共服务合作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湾区内公共治理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夯实国家认同的公共价值、完善配套制度对接、建立公共服务民主决策机制、统一公共服务合作技术标准、优化公共服务合作技术手段等方面。研究成果的边际贡献在于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合作的瓶颈约束,解构运行框架和运行路径的障碍,进而精准性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柯静嘉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也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单独关税区的叠加。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需构建在一定的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基础之上,既包含宪法性法律文件、区域政府合作协议,又包含WTO规则和区域性的CEPA补充协议及《CEPA投资协议》。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出台,大湾区投资合作的法律基础、法律性质、适宪性等问题尤显突出。破除这些问题的途径是敦促粤港澳三地制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政府合作协议,形成平等、自愿和协商的软法法律机制,并通过完善《CEPA投资协议》等法律文件明确大湾区投资合作的法律性质、法律授权等法律基础,细化投资"负面清单"的内容和实施机构,以及健全多元化区域政府合作投资纠纷解决机制。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袁沙
粤港澳法域不同、法治环境相异,因此三地之间跨境商事纠纷解决一直是难点,不利于大湾区的经济发展。解决商事纠纷的手段很多,诉讼和仲裁是重要形式,但程序繁琐、成本高,不是解决商事纠纷的最佳途径。而调解,其简易性、灵活性、普遍性、自愿性等特点,能够高效便捷地解决商事纠纷。将调解运用到涉粤港澳跨境商事纠纷中,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化解商事纠纷、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治理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商事纠纷调解 制度 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毛艳华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但粤港澳区域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和三种法律体系"的跨境合作,这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群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在对现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异质性制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要素跨境顺畅流通、区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成功的异质性跨境合作模式,欧盟基于要素便利流动、市场体制接轨、多层治理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湾区市场体制对接,消除要素跨境流通障碍,强化湾区跨境政策协调,形成湾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郭文伟 王文启
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识别出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旨在促进大湾区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水平提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区域内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比较行业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个金融业来看,大湾区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显著的统计意义上的关系。从金融子行业来看,保险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银行业集聚和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均没有明显影响。金融(各子行业)集聚与购房压力的互动均对科技创新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集聚、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的统计意义上影响具有门限效应,呈现出非线性影响机制。在低、中度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高购房压力区域内,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此同时,在低、高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没有明显的统计意义上的影响;但在中度金融集聚区域内,购房压力对科技创新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地区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政府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但存在结构性差异。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燕 林仲豪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9市2区19个行业数据,对湾区分行业区位熵以及城市间和行业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位熵反映出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除了澳门在湾区产业协同的整体关联度为0.888以外,其他城市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9以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结构趋同,其中最高的为深圳、广州和珠海。而湾区分行业关联度的测算结果反映出批发零售商业服务、文化旅游业、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等优势差异行业是未来产业协同的方向。因此,要从国家层面顶层规划和建立产业耦合机制,突破同质竞争难题,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合作机制等,促进优势差异行业融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涂瑞珏
本文通过研判中国海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驻区海油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使中国海油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卿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睿博 杨明
粤港澳大湾区在“双碳”目标下开展ESG政策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绿色低碳转型,能够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展现政策创新的衔接性、示范性和稳健性,发挥支撑、承载和桥梁功能,在国际规则定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ESG 绿色可持续
[期刊] 征信
[作者]
郭如 唐明琴
随着市场经济进入信用经济阶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因此,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背景,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的优势和重要性,以及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信用合作机制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文焕
党中央授权深圳探索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的改革创新的战略意图是破解长期困扰我国“船籍外移”的难题。文章提出由小船(游艇)切入试点的思路,以国际游艇旅游港为试验载体,将在深圳与香港自由航行的游艇登记作为样本,对国际船舶登记的制度改革、体制创新、机制对接等领域和环节进行试验,并及时修正误差和总结经验,为国际船舶(大船)改革先行探路。本课题是海洋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项目,对项目内涵、核心关键、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等进行初步阐析,探索将深圳游艇登记作为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创新试点。
关键词:
船舶登记 制度创新 先行试点 实施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