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84)
2023(6379)
2022(5409)
2021(4965)
2020(4099)
2019(9407)
2018(9135)
2017(17857)
2016(9624)
2015(10733)
2014(10604)
2013(10338)
2012(9679)
2011(8866)
2010(9124)
2009(8178)
2008(7930)
2007(7092)
2006(6592)
2005(5855)
作者
(28101)
(23691)
(23250)
(22175)
(15320)
(11202)
(10639)
(8913)
(8878)
(8598)
(8025)
(7797)
(7749)
(7500)
(7425)
(7313)
(7090)
(6990)
(6932)
(6723)
(5803)
(5785)
(5631)
(5413)
(5310)
(5260)
(5178)
(5159)
(4717)
(4695)
学科
(38813)
经济(38783)
(26230)
管理(25842)
(18239)
企业(18239)
方法(14757)
(14448)
数学(13356)
数学方法(13158)
地方(11125)
中国(10489)
农业(9267)
(9228)
贸易(9221)
(8915)
(8689)
业经(8650)
(8286)
(7368)
(7080)
环境(6641)
及其(6373)
政策(5621)
(5572)
银行(5544)
(5372)
(5351)
金融(5350)
技术(5348)
机构
学院(136732)
大学(133349)
(58917)
经济(57697)
管理(51663)
研究(50765)
理学(44026)
理学院(43458)
管理学(42772)
管理学院(42484)
中国(37704)
科学(30569)
(27987)
(26843)
(26500)
(25853)
研究所(23501)
中心(22836)
(21897)
业大(21493)
农业(21028)
财经(20195)
(18477)
(18445)
师范(18288)
(18262)
北京(17639)
经济学(17376)
(17087)
(15891)
基金
项目(90980)
科学(71870)
研究(67160)
基金(65270)
(57682)
国家(57185)
科学基金(48326)
社会(42365)
社会科(40291)
社会科学(40280)
(35832)
基金项目(33935)
自然(31094)
(30605)
自然科(30305)
自然科学(30295)
教育(30245)
自然科学基金(29771)
编号(27521)
资助(27139)
成果(22076)
(21168)
重点(20733)
(19978)
课题(19636)
(18706)
创新(17534)
国家社会(17479)
发展(17033)
科研(16978)
期刊
(69005)
经济(69005)
研究(43829)
中国(28098)
(24167)
学报(20336)
科学(19688)
管理(18512)
(18187)
农业(16617)
大学(15446)
教育(15386)
学学(14599)
(14499)
金融(14499)
业经(13125)
经济研究(12704)
技术(11634)
财经(9274)
(9227)
问题(8561)
(8131)
(8127)
商业(7760)
国际(7273)
资源(6974)
技术经济(6677)
现代(6448)
世界(6421)
(6144)
共检索到2110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冯泽华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要想更加自由流通,大湾区法治资源的互通有无是其中关键。大湾区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从设立立法协调机构、制定适用于大湾区的区际冲突法、完善海关协作机制、健全区际司法互助机制以及构建法治指数评价体系等法治路径入手,整合各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法治资源,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黎贺桃   郭忠林  
本文选取201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11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总体与分城市的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提升,其中深圳市发展最好,澳门产业差异数值最低。同时,本文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流通业趋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1个城市在全周期的α趋同效应分为三个时间段,2019-2022年α趋同效应显著;β趋同效应在2013-2015年、2019-2020年时间段较为显著,分区域在2013-2022年期间都存在β趋同效应。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志新  
深圳是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对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定位的SWOT矩阵分析,深圳的定位是创新创业之都、金融创新中心、高端产业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首先,要发挥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造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借助自贸区发展的平台,做出标杆;再次,打造龙头产业,占领产业高端;最后,与粤港澳其他地区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湾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耿  
2019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首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近期(到2022年)及远期(到2035年)发展目标。这是大湾区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新起点,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开放合作新局面的重要里程碑。《规划纲要》把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中每一个城市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闫彩霞  艾忠  郭子豪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先导产业,也是对外贸易的领旗手,城市间联动与合作在此率先展开。而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充实完善的资源配置,将成为世界航运交易最大的热土。深圳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口岸之一,面临着多项压力,其中包括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协调合作机制建设不完善、环境问题突出、湾区内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等,深圳港要科学定位、协同发展、绿色改造、服务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寻求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佳艳  司文娟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提出的时间脉络,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后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深化湾区合作共赢,发挥湾区辐射带动作用,凸显其在全国改革及创新的引领作用,创新湾区国际化模式等;并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之下,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高国际经贸功能、推动空港航运物流联动、助推金融效应叠加等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东亮  郑鸽  
人口集聚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凸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问题研究的重要价值。依据2000~2020年数据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内部圈层的人口集聚特点,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人口集聚水平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人口集聚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有近一半的常住人口生活在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主的第一圈层城市,且科技人才和普通劳动力的集中化趋势明显,具有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特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制度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地方过度竞争等,应采取跨境治理机制法制化、创新人才合作模式和精准城市产业定位等政策措施。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冯泽华   刘志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要素高速流动的大数据时代,金融数据是关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需求日益增长,借助“数字湾区”建设之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有助于加快“两个市场一类规则的三种演化”。运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思维进行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面临规则衔接、组织监管、权利保障等困境。粤港澳三地宜形塑“立法+组织+权利”的三维法治路径,通过点面结合的立法规制、上下贯通的组织监管以及共殊相融的权利保障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安全有序的跨境流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佛梅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协同理论导入复杂多元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系统,有助于化解大湾区多样性和差异性法治问题。目前,大湾区法治建设存在法治实践冲突、立法权限不一、法治认同差异、法治水平分层、权责划分不清、行政协调不畅、创新动力不足、公众参与不足、市场自律不足和纠纷解决不力等十大协同困境。为此,应强化"协同法治"新理念,以文化融合为突破视角,凝聚法治共识,缩小法治认同差异,健全法治协同机制,推进粤港澳规则衔接,构建大湾区法治框架并定期评价法治指数,提高公众法治实践参与度,打造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梦婕  
在国家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汕头经济特区提出打造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本文从汕头当前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着眼,提出从创新、开放、生态等方面入手,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大汕头湾区城市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姝琴  
本文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及空间分布。从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整体逐年提升,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香港、广州、深圳、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核心城市,流通产业效率呈现较高的水平,且这均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正向促进影响。从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香港、广州、深圳和东莞四地已形成流通产业互联、基础设施健全、经济优势互补的聚集区。最后,提出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单婧  张文闻  
通过产业结构转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及2个特别行政区1995-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转换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转换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抑制作用不显著;(2)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应对经济形势采用的产业政策,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正面作用;(3)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仍有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要素流向虚拟经济,同时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娄伟  李萌  潘家华  
"双循环"是中国为应对国际复杂局势提出的新发展战略,并成为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典型特征。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及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机制,是推进"双循环"工作的重要路径。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不仅需要持续深化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也是重要手段,区域合作深化的过程也是要素自由流动能力提升的过程。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既要研究户籍、收入、税收、市场、教育及医疗等影响要素流动与区域合作的传统因素,也需要重视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及智慧时代的来临等影响要素流动的新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流动障碍的分类及应对路径可被归纳成"三四模式",其中,三种障碍包括易破除或必须破除类、难破除但能通过类以及难破除且难通过类,四种应对路径是指破除障碍、绕行过障、搭桥过障及直接蓄力跨越障碍。每个区域都有其典型特征,在区域合作过程中,采用要素流动效率评估、区域典型特征叠加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有利于识别合作双方的优劣势,优选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  申明浩  滕明明  杨永聪  申么  
数字经济时代,跨境数据要素流动需要配套合理的治理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以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提供了良好的测试平台,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可参照的治理方案。文章对欧盟、美国和其他治理体系的演进归纳借鉴,针对大湾区的特征,分析了大湾区面对的"三元悖论"难题,讨论了大湾区在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并结合跨境数据生命周期提出"四个维度、五个方面"的原则框架。文章明确了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场景应用、优化监管机制四条优化路径,为大湾区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育涛  许佳宜  王恬  
粤港澳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一直是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而通过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流动以实行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该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本文基于VAR模型中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的方法,采用2001—2017年间的年度数据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与要素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要素以及货物的流动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贡献大且见效快,而资本要素和信息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在现阶段,粤港澳地区应在进一步发展现有交通网络的同时,将普惠金融推广至不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避免出现落后地区的储蓄大量流失的"抽水机"现象,从而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沟通,改善粤港澳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