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8)
2023(5252)
2022(4451)
2021(3777)
2020(3189)
2019(7309)
2018(7005)
2017(13781)
2016(6839)
2015(7620)
2014(7360)
2013(7525)
2012(7113)
2011(6467)
2010(6400)
2009(5727)
2008(5446)
2007(4784)
2006(4267)
2005(3748)
作者
(20971)
(17618)
(17213)
(16629)
(11065)
(8432)
(7874)
(6671)
(6548)
(6100)
(6032)
(5916)
(5658)
(5607)
(5490)
(5294)
(5078)
(5048)
(5019)
(4884)
(4326)
(4286)
(4154)
(3962)
(3926)
(3919)
(3838)
(3519)
(3453)
(3362)
学科
(38480)
经济(38459)
(16785)
管理(15652)
地方(13794)
方法(13162)
(12524)
企业(12524)
数学(11246)
数学方法(11164)
(9679)
业经(9459)
产业(9161)
中国(9002)
地方经济(7812)
(6572)
(6343)
贸易(6336)
农业(6297)
技术(5986)
环境(5796)
(5768)
结构(5466)
(5174)
(5166)
(5062)
(4749)
(4674)
金融(4672)
(4249)
机构
学院(101471)
大学(99238)
(47609)
经济(46795)
研究(40760)
管理(38488)
理学(33213)
理学院(32704)
管理学(32174)
管理学院(31976)
中国(28200)
科学(24758)
(21555)
(20569)
研究所(18857)
(17692)
中心(17667)
(17048)
(15545)
(15000)
业大(14951)
经济学(14539)
财经(14409)
(14241)
师范(14144)
北京(13607)
农业(13278)
经济学院(13151)
(12955)
科学院(12763)
基金
项目(72892)
科学(58862)
基金(53684)
研究(51522)
(47773)
国家(47513)
科学基金(40905)
社会(34842)
社会科(33441)
社会科学(33434)
基金项目(29716)
(29221)
自然(26443)
自然科(25769)
自然科学(25763)
自然科学基金(25317)
(24409)
教育(21060)
资助(20686)
编号(18943)
(18440)
重点(17091)
(15790)
(15262)
发展(15020)
国家社会(14956)
创新(14946)
(14836)
计划(13785)
课题(13599)
期刊
(54870)
经济(54870)
研究(32052)
中国(18570)
科学(15519)
(14700)
管理(14592)
学报(14200)
(11198)
业经(10521)
经济研究(10493)
大学(10447)
农业(10315)
学学(10006)
技术(8024)
(7551)
金融(7551)
问题(7304)
商业(7185)
资源(6781)
财经(6607)
(6534)
(5973)
教育(5952)
(5938)
科技(5663)
国际(5550)
技术经济(5521)
现代(5331)
(5046)
共检索到151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姝琴  
本文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及空间分布。从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整体逐年提升,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香港、广州、深圳、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核心城市,流通产业效率呈现较高的水平,且这均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正向促进影响。从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香港、广州、深圳和东莞四地已形成流通产业互联、基础设施健全、经济优势互补的聚集区。最后,提出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峰  
从内地改革开放后到港澳回归前,三地间在会计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准入限制。港澳回归后,包括广东省在内的整个内地与港澳特区在会计准则、会计服务与人员等方面展开合作,形成多项制度性合作安排。自2008年起,广东省在会计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些与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有关的重要措施在广东省先行先试,再向全国复制推广。粤港澳会计合作在模式上实现了从非正式功能性合作到正式制度性合作的转变;在合作层次上通过多层次政策试验孕育创新实践,化解合作难题;其合作成果对内全面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对外具有示范作用。展望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粤港澳会计合作有以下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会计人员跨境便利执业;实现会计执业资格的全面互认;扩大在会计准则领域的国际合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连锋  
从经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以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2017年9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湾区内城市群的开放度、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测算大湾区历年的经济效率,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大湾区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大湾区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效率显著高于其他9个内地城市,大湾区整体经济效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属于"高-高"型空间关联,其余9个内地城市属于"低-低"型空间关联,大湾区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进出口额、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州  吴开军  郭莹莹  
本文采用旅游流的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这两个指标来评价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流的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各城市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第一,整体上,大湾区各城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第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整体呈现“多核集聚”的模式,澳门、香港为主要核心城市,广州、佛山、深圳、珠海为次级核心城市;第三,旅游流的发展在空间上体现出一定的扩散势态,香港、澳门仍然属于主要的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作用非常明显;第四,部分城市旅游流发育较差,各城市不均衡发育情况十分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殿超  刘毅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2)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3)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5)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风雨  
物质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资本要素配置则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将GTWR模型引入Wurgler经典测度框架内,对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9年各时空点上物质资本配置效率的局部性质进行刻画,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分布动态与时空差异。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物质资本配置总体上是有效率的,尤其是近十年其物质资本配置继续保持有效状态,效率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同区域配置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配置效率的时变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征为类“U”型递增。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逐渐摆脱对投入规模的过度依赖,低投入、高效率日益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志强  
构建布局结构合理、功能相异互补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可以有力带动三地高等教育沿着"间歇性合作-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链条螺旋式上升。从目标、空间、形态三个维度构建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分析框架并对现实境况进行深究可以发现,大湾区高等教育在整体概观上已经居于先进水平,但是与建设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等教育高地"总体目标相比较,依然存在办学规模、层次水平、科类结构、组织形式等尚待优化的系列现实桎梏。实现大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高阶演进,需要构建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规模、聚拢支撑一流湾区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群、围绕产业结构实现学科专业优化升级、面向未来和世界筹谋新型机构和制度,通过实践的持续迭代逐渐总体逼近理想目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风雨  
本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手工爬取的2000—2020年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授权额数据,从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等多个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深圳和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不同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分化明显;(2)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绝对差距有所增大,相对差距缩小状况尚不明显,具有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3)发展的正空间相关性明显降低,同时空间溢出性逐渐减弱,发展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4)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的动态演进,物质资本投入是其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它与其他影响因素有效结合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更大驱动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耿  
2019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首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近期(到2022年)及远期(到2035年)发展目标。这是大湾区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新起点,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开放合作新局面的重要里程碑。《规划纲要》把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中每一个城市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覃剑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空间效率和能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至关重要。基于金融区位商、金融POI核密度等指标,对金融业增加值以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机构网点的空间布局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高度集中在香港、深圳、广州三座核心城市,其他节点城市的金融资源分布相对稀疏。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运用因子分析法、Wurgler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金融资源外部空间配置效率和内部空间配置效率两个维度进行测度评估,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整体灵活有效,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面临瓶颈制约。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空间效率,要打造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供给能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金融交易平台,提高金融资源集聚能力;建设具有创新活力的金融创新试验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建设具有合作分工优势的区域金融网络,增强区域整体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优化区域金融市场环境,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冯泽华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要想更加自由流通,大湾区法治资源的互通有无是其中关键。大湾区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从设立立法协调机构、制定适用于大湾区的区际冲突法、完善海关协作机制、健全区际司法互助机制以及构建法治指数评价体系等法治路径入手,整合各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法治资源,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宝剑  李玖灵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必须顺应新发展格局,想要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增强各级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空间治理体系,进而打通双循环中的堵点。文章通过对空间治理的范围、主体、方式和内容进行梳理,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的理论框架概括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构成的多元治理主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治理手段,针对生产布局优化、优质生活圈构建、地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突出问题进行治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多点多极的发展格局、珠江两岸发展失衡、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和城乡空间混杂等空间结构特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体系应,破除空间边界,畅通内部循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双循环;维护空间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尹涛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坚强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揭示,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要求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文化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建设,是广东加快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战略目标、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继续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体现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霞  古钰  
近年来,广东省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广东省制造业正面临高速换档期,亟须注入新动能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港澳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竞争力逐年下降、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研究粤港澳各地产业特色,明确其分工定位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港澳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别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港澳地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服务业占比均高于珠三角9市,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牵引作用;珠三角9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已不能维持区域内经济高速增长。再以区位熵为指标对粤港澳三地各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比较以明确各地的分工角色,并对未来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晓峻  吴志峰  张棋斐  曹峥  郑子豪  何江润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正面临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胁迫。基于人类压力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大湾区湿地分布与人类压力的空间关系,以此识别出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结果表明:(1)大湾区湿地较多分布在珠江西岸,而城市内部的湿地较稀缺;人类压力在城际、城内各有差异,珠江东岸较西岸高;湿地分布、人类压力在空间上均具相关性。(2)筛选后的空间聚类类型对应着不同类型的湿地:重要湿地、潜在的重要湿地、非重要湿地。(3)重要湿地,人类压力较高,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及其周边地区,需同时发挥生态和景观效益;潜在的重要湿地,人类压力较低,多分布在珠江入海口及珠江西岸;非重要湿地,零散分布在各地,容易消失。研究结论为探究人类压力影响下的湿地演变奠定基础,为保护利用湿地提供应用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