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39)
2023(10803)
2022(9656)
2021(9082)
2020(7625)
2019(17656)
2018(17708)
2017(33755)
2016(18500)
2015(20715)
2014(20606)
2013(20424)
2012(18632)
2011(16714)
2010(16527)
2009(14868)
2008(14172)
2007(12035)
2006(10555)
2005(8939)
作者
(53826)
(44669)
(44337)
(42318)
(28549)
(21550)
(20036)
(17622)
(16957)
(15770)
(15613)
(14946)
(14380)
(14066)
(13822)
(13531)
(13475)
(13253)
(12994)
(12660)
(11246)
(10884)
(10690)
(10166)
(10019)
(9980)
(9830)
(9814)
(8835)
(8816)
学科
(70865)
经济(70789)
管理(48579)
(45758)
(37840)
企业(37840)
方法(33320)
数学(28100)
数学方法(27768)
(18462)
(18132)
地方(17987)
中国(17538)
(15866)
业经(15656)
农业(12805)
理论(12479)
(12341)
贸易(12332)
(11962)
(11829)
环境(11767)
技术(10621)
(10517)
(10178)
财务(10120)
财务管理(10106)
(9770)
企业财务(9583)
教育(9445)
机构
大学(257019)
学院(255336)
管理(103077)
(93132)
经济(90893)
理学(89786)
理学院(88615)
研究(87726)
管理学(86924)
管理学院(86450)
中国(62433)
科学(58895)
(55406)
(44288)
(41679)
(41194)
研究所(41040)
业大(40172)
中心(39048)
(37044)
师范(36699)
(36018)
北京(35338)
财经(33789)
(32792)
农业(32717)
(30737)
师范大学(30131)
(30113)
技术(27009)
基金
项目(184553)
科学(144530)
基金(133403)
研究(131876)
(117799)
国家(116875)
科学基金(99752)
社会(80440)
社会科(76150)
社会科学(76131)
基金项目(72795)
(72074)
自然(67884)
自然科(66219)
自然科学(66205)
自然科学基金(64979)
(61667)
教育(59402)
资助(54707)
编号(53701)
成果(42477)
重点(41633)
(39692)
(39449)
(37699)
课题(36821)
科研(35928)
创新(35136)
计划(34472)
大学(33629)
期刊
(100091)
经济(100091)
研究(71961)
中国(43728)
学报(43007)
科学(40819)
(36569)
管理(35460)
大学(31511)
学学(29551)
教育(28163)
(28037)
农业(26139)
技术(20472)
(16904)
金融(16904)
业经(16811)
经济研究(15001)
图书(14587)
财经(14568)
资源(14437)
(13871)
科技(13376)
问题(13010)
理论(12553)
(12224)
实践(11831)
(11831)
林业(11740)
(11582)
共检索到360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州  吴开军  郭莹莹  
本文采用旅游流的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这两个指标来评价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流的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各城市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第一,整体上,大湾区各城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第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整体呈现“多核集聚”的模式,澳门、香港为主要核心城市,广州、佛山、深圳、珠海为次级核心城市;第三,旅游流的发展在空间上体现出一定的扩散势态,香港、澳门仍然属于主要的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作用非常明显;第四,部分城市旅游流发育较差,各城市不均衡发育情况十分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殿超  刘毅  
科技创新人才空间分布是科研实力、技术分布、发展潜力的表征。洞悉科技创新人才分布规律,从而科学制定人才战略,为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论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人才的规模、密度、聚集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刻画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如下:(1)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规模发展迅速,从约43万人增长到114万余人,但空间分布不均衡。(2)深圳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居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之首,单位人口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7倍,单位面积人才密度约是最小值的190倍;江门、肇庆等地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相对较低,低于大湾区平均水平。(3)深圳、东莞、广州有相对较强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能力,而惠州、江门、肇庆聚集能力相对为弱。“十三五”期间,深圳、东莞、香港、珠海的聚集能力增强,澳门、中山、广州、佛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有所下降。(4)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分布特征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不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各城市未有效联动形成合力。(5)城市生活基础保障的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氛围的营造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增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从而影响科技创新人才的分布特征。因此,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做法,提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分布格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成昆  陈致远  
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到各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实地调研以及充分考虑了粤港澳三地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适当选取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和各城市实际情况,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出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钟妮  谭金凤  王雪黎  
发展广州、深圳、香港等几个地区的邮轮旅游经济是建设"9+2"世界级城市群旅游协同发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邮轮旅游发展状况,本文分析了大湾区邮轮旅游市场发展的三个历程,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邮轮市场在2016年已经进入了发展期。随着"国际邮轮港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被提出,大湾区邮轮旅游迎来重大机遇,但广深港三地的四个邮轮母港群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挑战。在大湾区邮轮市场特色不明显、港口众多的情况下,发展邮轮旅游需要建立邮轮港口竞合机制、创新产品分销渠道和发展邮轮旅游新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风雨  
物质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资本要素配置则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将GTWR模型引入Wurgler经典测度框架内,对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9年各时空点上物质资本配置效率的局部性质进行刻画,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分布动态与时空差异。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物质资本配置总体上是有效率的,尤其是近十年其物质资本配置继续保持有效状态,效率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同区域配置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配置效率的时变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征为类“U”型递增。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逐渐摆脱对投入规模的过度依赖,低投入、高效率日益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洋  李檀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探索的前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巨大,香港无论是从"对外开放度"还是从"对外开放影响力"角度,都具有一定优势,肇庆具有一定的劣势,其他9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短板"。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各个城市投资、贸易、旅游开放度及其影响力地理重心并不重合。为了提升大湾区整体对外开放程度,需要不断加强大湾区西部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并不断打破各种障碍,统筹协调,强化次区域协作,全方位推进湾区对外开放一体化进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小春  
立足于肇庆旅游业发展实际,从国内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肇庆旅游业研究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群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现状总结,试图为肇庆旅游业发展瓶颈寻找突破口。通过以问卷星网络调查人员库为微观数据样本,从旅游环境、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3个维度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对肇庆旅游业的影响。肇庆政府将提升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心由旅游业转向工业,旅游业核心地位的缺失导致近年来前往肇庆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数量有所下降。国家政策、湾内政策的支持和湾内经济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优化了肇庆整体的旅游产业内外部环境。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广佛肇1小时旅游圈的形成及广佛肇旅游一卡通的发行,加速了湾内城市群旅游产业合作的进程。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璇瑄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湾区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发展具有集群效应的旅游经济,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的内在要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多核心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着边缘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滞后、部分节点城市网络功能较差;湾区内旅游特色同质化、定位模糊;非核心城市未能发挥资源优势等问题。大湾区内部需要通过旅游合作,统筹湾区内各城市发展,促进同城化、互动化,增强经济联系,建立经济规模,减少内部成本。因此,应认清城市网络角色,发挥功能优势;着重发展非核心地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小娟  魏雅芬  江海燕  吴韶源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电子商务发展强劲的势头下,旅游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本文选取旅游目的资讯网站和旅游电子政务网站为调研对象,梳理大湾区11个城市24个旅游网站页面、网络问卷调查旅游消费者对现有网站的建设意见与需求,文末总结出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大湾区应当政企联动打造丰富多元的大湾区旅游网站、树立网站品牌、联合推出线下旅游产品,以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衔春  夏洋辉  单卓然  许顺才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2010—2019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变机制,探讨了中国城市群区域治理的形成机制。进而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网络特征上,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呈现逐步多中心化的发展态势,网络结构由“深圳—香港”转变为“广州—深圳—香港”三核驱动的网络结构;第二,大湾区合作领域集中在经济、社会、制度三方面,其中社会事务的网络密度和多中心化程度始终最高;第三,节点特征上,深圳在大湾区经济、社会及制度事务的合作网络中均处于核心地位,而广州仅在制度性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香港则在经济、社会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总体来看,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区域,珠海、佛山、澳门、肇庆、中山、江门、东莞及惠州为边缘区域的“核心—边缘”模式。未来大湾区城市政府需要在城市管理和空间规划一体化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亚博   胡蝶   黄柳倩   陈敬业   蔡云楠  
快递物流直接反映城市间物质流动,是城市联系的重要表征形式。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63个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物流网点数据,构建63×63的物流联系矩阵,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各区县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及城镇规模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区县间物流非均衡性显著,白云区物流职能突出;(2)物流网络整体形成以“穗莞深”为主、佛山与中山为辅的“三核两辅”多中心结构,物流联系集聚与极化现象显著,网络连接优先在“穗莞深”等核心城市;(3)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呈“散点状分布、圈层式扩展”特征,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4)物流网络的形成主要受常住人口数量和GDP影响,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对丰富城市网络理论、促进物流协调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崔文静  薛涛  
旅游产业经济韧性周期识别和影响机制分析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识别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经济韧性周期,并以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二十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经济韧性整体呈现四个周期,各城市旅游产业经济韧性差异较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常住人口收入水平(PRI)、常住人口就业水平(PRE)、区域产业结构多样性(RISD)、国际游客数量(ITN)和旅游区数量(UTA)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杜鹏  
本文采用三阶段DEA分析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旅游管理机构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旅游新媒体传播特征和效率。分析结果表明,大湾区城市旅游新媒体传播效率差异较大,账户粉丝数量、发文数量和原创内容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空间协同和跨平台传播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急需形成湾区城市间的传播规模效应。应对以上问题,需明确旅游新媒体平台独特定位,加强新媒体账号的空间协同和跨平台导流,学习创新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加强运营管理者媒介培训。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姝琴  
本文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及空间分布。从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整体逐年提升,产业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香港、广州、深圳、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核心城市,流通产业效率呈现较高的水平,且这均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正向促进影响。从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产业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自相关性,香港、广州、深圳和东莞四地已形成流通产业互联、基础设施健全、经济优势互补的聚集区。最后,提出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会忠  李旋  张仁杰  
文章采用考虑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纹理、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良性发展趋势,先后经历"增长期""衰退期"与"重振期"三个阶段。区域内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分布具有"城市梯度"与"中流驱动"差异特征。(2)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空间负相关性,局部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极化"现象导致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性较差。香港、澳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基本实现联动发展。(3)政府支持力度、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教育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起到负向作用。教育水平及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余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形成绿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创新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降低区域间协作创新制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