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71)
- 2023(16410)
- 2022(14293)
- 2021(13506)
- 2020(11394)
- 2019(26041)
- 2018(25690)
- 2017(48858)
- 2016(26706)
- 2015(30417)
- 2014(29754)
- 2013(28631)
- 2012(26167)
- 2011(23348)
- 2010(23163)
- 2009(20865)
- 2008(20015)
- 2007(17263)
- 2006(14896)
- 2005(12506)
- 学科
- 济(101159)
- 经济(101051)
- 管理(77733)
- 业(73858)
- 企(62927)
- 企业(62927)
- 方法(48189)
- 数学(41704)
- 数学方法(41065)
- 中国(27307)
- 农(26314)
- 财(25481)
- 地方(23418)
- 业经(23135)
- 学(21812)
- 技术(21199)
- 理论(18775)
- 贸(18067)
- 贸易(18054)
- 农业(17937)
- 易(17411)
- 制(16767)
- 和(16603)
- 务(16210)
- 财务(16135)
- 环境(16109)
- 财务管理(16100)
- 教育(15457)
- 企业财务(15247)
- 划(14786)
- 机构
- 大学(363811)
- 学院(359315)
- 管理(146096)
- 济(138943)
- 经济(135940)
- 理学(127640)
- 理学院(126169)
- 管理学(123742)
- 管理学院(123064)
- 研究(117279)
- 中国(84451)
- 京(76335)
- 科学(73915)
- 财(61857)
- 所(56963)
- 农(55252)
- 业大(54478)
- 中心(53396)
- 研究所(52311)
- 江(51172)
- 财经(50276)
- 范(49608)
- 师范(49144)
- 北京(47831)
- 经(45920)
- 院(43814)
- 农业(43125)
- 州(42027)
- 经济学(40978)
- 师范大学(39813)
- 基金
- 项目(256778)
- 科学(202635)
- 研究(188501)
- 基金(184857)
- 家(160830)
- 国家(159490)
- 科学基金(138144)
- 社会(118025)
- 社会科(111787)
- 社会科学(111759)
- 省(101905)
- 基金项目(98691)
- 自然(90517)
- 自然科(88454)
- 自然科学(88432)
- 教育(88378)
- 自然科学基金(86794)
- 划(85650)
- 编号(76894)
- 资助(75439)
- 成果(61659)
- 重点(57543)
- 创(56369)
- 部(56226)
- 发(54587)
- 课题(53483)
- 创新(52029)
- 科研(49283)
- 大学(49258)
- 教育部(48395)
- 期刊
- 济(144109)
- 经济(144109)
- 研究(103493)
- 中国(70660)
- 学报(56304)
- 管理(53375)
- 科学(52008)
- 教育(50461)
- 农(48482)
- 财(46666)
- 大学(44068)
- 学学(40222)
- 农业(34186)
- 技术(33684)
- 融(26119)
- 金融(26119)
- 业经(24156)
- 财经(23262)
- 经济研究(22872)
- 图书(20429)
- 经(19927)
- 科技(19587)
- 业(18968)
- 问题(18486)
- 技术经济(17749)
- 理论(16419)
- 版(16407)
- 资源(16295)
- 统计(15671)
- 策(15496)
共检索到515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晖 肖喜明
产学研协同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方式,大学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源,科学评价大学协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三螺旋的分析框架,运用三螺旋信息法,通过SCI-E论文数据,建立四大湾区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衡量标准,刻画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协同创新能力的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加快大学集聚发展、扩大合作交流、制订战略协同、创新组织平台、稳定政策支持是四大湾区提升大学协同创新能力的基本经验。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与政府的双边耦合度较强,大学与产业、政府与产业的双边和三边耦合度均较弱;201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与政府的耦合度逐年下降,大学与产业、政府与产业的耦合度偏低且无明显变化,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边耦合度变化呈不规则曲线,在2015年后变得愈为松散。为此建议:一是对标国际,加快差异化发展;二是引领协同,推动先导性发展;三是互通互融,实现共生共享;四是加快改革,促进内生优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 科技 协同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晖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要义和重中之重,协同创新则是新时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大湾区协同创新既有经济支撑、创新城市、设施机构、产业体系、市场主体和制度体系等方面的良好基础,也面临发展不平衡、集聚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数量不足、金融支撑不足和制度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应重点从强化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强化金融支撑、深化区域联动、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制度环境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探索区域协同创新的范式,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系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昭 梁淑贞
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1—2019年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科技创新协同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的差异性是导致协同度较低的重要因素;第二,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交通便利、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机制系统,同时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第三,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临近特征。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系统又全面地研究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论将给粤港澳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为科技湾区建设加添动力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卿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康敏 张虹鸥 叶玉瑶 陈奕嘉 岳晓丽
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对于新时期大湾区的创新化发展转型至关重要。论文通过构建包括技术创新、知识生产、创新资本3个维度的协同创新测度指标体系,基于城市群流空间网络构建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性研究了多创新维度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流空间结构呈现出显著的极化特征,且随着时间推移,极化效应不断强化,深圳、香港、广州在创新流空间网络中占据绝对核心地位;(2)多维度创新流要素网络结构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技术创新与创新资本维度中,香港、深圳占据了城市群网络的核心,知识生产维度的核心城市则是广州与香港,广州在各维度网络中均扮演了重要的“枢纽型”城市角色,深圳在各维度网络中的创新层级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增长;(3)综合多维度指标的测度结果显示,香港与深圳分别是早期与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当前大湾区整体呈现为穗深港三核心并立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研究可为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文辉 李青霞 丘芷君
技术创新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义。本文以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创新协同网络、组织创新协同网络、个体创新协同网络3个维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发现: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地理邻近特征,地理距离较近的城市更利于开展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与交流,提升了技术创新协同和再创新的速度;②粤港澳大湾区组织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组织邻近特征,组织属性相似的协同双方,更易于建立信任关系和业务往来,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协同;③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技术邻近特征,具有亲缘关系的集团企业,因技术相近、业务相同而更易于技术创新协同、转移和吸收;④应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利用活跃的市场经济优势,从城市、组织和个体角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力 袁琳熹
结合创新链与创新网络,从创新链的纵向过程联系与横向区域网络联系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基于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9+2”与外部30个省份的专利转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负二项回归、引力模型等实证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外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扩散能力增强;(2)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的外部联系强于内部联系,对外需求大于对外供给,主要城市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内外功能不同;(3)基础研究溢出能力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对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各个环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指数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创新各个环节影响表现为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校企网络的技术开发环节表现为正相关,在企业网络的产业转化环节是负相关。基于城市创新网与创新链协同关系的短板和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以“强链与补链”为着力点提升创新链协同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传喜 杨林
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构建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的两阶段链式关联DEA模型,对2013年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0个城市(不含澳门)整体创新效率和两阶段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处于高投入低转化阶段;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和贸易开放度对区域创新的整体阶段效率影响显著,政府支持和基础设施环境对知识创新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环境对科技成果经济化阶段的效率影响显著。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效率 影响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劲 王帅 辛同凯
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新范式。为回答“谁在协同,为谁协同,怎么协同”这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通过总结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内涵与发展过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以及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理论上的“黑箱”,构建以科技服务组织为核心驱动的,由高校知识生产体系、机构技术研发体系、创新企业发展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4个子系统构成的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并基于主体联动的视角提出,通过加强科技服务机构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的协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服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赵卿
本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专利合作和论文合著协同创新指标,实证考察了协同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实证结果发现:从大湾区总体来看,协同创新对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区域来看,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仅体现在珠江西岸,其原因在于珠江西岸较珠江东岸协同程度更高,更有利于产生协同创新正向效应。从Spl和Scl分样本的结果来看,在研发人员和科技资本流动强度大的地区,协同创新均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在研发人员和科技资本流动强度小的地区,协同创新的城市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挤出效应。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发要素 大湾区 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前聪
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协同有助于发挥各城市的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视角,以城市群空间协同为研究目标,剖析其空间协同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珠海的要求,由此提出融入"湾区生产网"、"湾区生活网"、"湾区生态网"三方面发展策略,作为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湾区各城市更好地融入湾区城市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协同 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燕 林仲豪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9市2区19个行业数据,对湾区分行业区位熵以及城市间和行业间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位熵反映出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但是除了澳门在湾区产业协同的整体关联度为0.888以外,其他城市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9以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结构趋同,其中最高的为深圳、广州和珠海。而湾区分行业关联度的测算结果反映出批发零售商业服务、文化旅游业、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等优势差异行业是未来产业协同的方向。因此,要从国家层面顶层规划和建立产业耦合机制,突破同质竞争难题,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合作机制等,促进优势差异行业融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协同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涂瑞珏
本文通过研判中国海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驻区海油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明确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使中国海油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映雄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专利总量大、增长率高,制造业基础强大,新经济崛起等创新动力优势,但也存在"一国两制"的独有特征,阻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除此之外,还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科技溢出效应不佳,未能形成创新合作治理的长效机制,创新投入结构同质化,创新网络尚未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短板明显,内地企业与香港、澳门的高教机构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的完善应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跨境协同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机制;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实现协同创新机制与市场体制对接;优化创新环境,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实施产业协同规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推进科技金融有序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高校联合发展,促进高教体系协同创新。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动力 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