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18)
- 2023(13186)
- 2022(11497)
- 2021(10969)
- 2020(9016)
- 2019(21022)
- 2018(20946)
- 2017(40972)
- 2016(22379)
- 2015(25192)
- 2014(25190)
- 2013(24651)
- 2012(22909)
- 2011(20737)
- 2010(21080)
- 2009(19139)
- 2008(18536)
- 2007(16112)
- 2006(14327)
- 2005(12742)
- 学科
- 济(88503)
- 经济(88388)
- 管理(63817)
- 业(60639)
- 企(50894)
- 企业(50894)
- 方法(39186)
- 数学(32980)
- 数学方法(32542)
- 农(23888)
- 中国(23400)
- 财(23320)
- 业经(20059)
- 地方(19900)
- 学(19642)
- 贸(18092)
- 贸易(18083)
- 易(17498)
- 理论(16330)
- 制(15963)
- 农业(15932)
- 和(14902)
- 融(14540)
- 金融(14538)
- 策(14133)
- 务(14129)
- 财务(14064)
- 财务管理(14039)
- 银(13961)
- 银行(13919)
- 机构
- 大学(315627)
- 学院(313335)
- 济(126749)
- 管理(125956)
- 经济(123901)
- 理学(108712)
- 研究(107760)
- 理学院(107478)
- 管理学(105805)
- 管理学院(105216)
- 中国(79859)
- 京(67382)
- 科学(65055)
- 财(59429)
- 所(53664)
- 研究所(48775)
- 中心(47896)
- 财经(47003)
- 农(46711)
- 江(45105)
- 业大(44183)
- 北京(43208)
- 范(42843)
- 经(42797)
- 师范(42548)
- 院(39635)
- 经济学(37267)
- 州(37063)
- 农业(36319)
- 财经大学(35035)
- 基金
- 项目(212269)
- 科学(166865)
- 研究(159039)
- 基金(153421)
- 家(132602)
- 国家(131473)
- 科学基金(112860)
- 社会(98563)
- 社会科(93327)
- 社会科学(93306)
- 省(81254)
- 基金项目(81165)
- 自然(73042)
- 教育(72617)
- 自然科(71229)
- 自然科学(71211)
- 自然科学基金(69899)
- 划(69125)
- 编号(65924)
- 资助(63729)
- 成果(54843)
- 部(47402)
- 重点(47364)
- 发(45419)
- 课题(45413)
- 创(43699)
- 教育部(40794)
- 创新(40650)
- 项目编号(40627)
- 科研(40043)
共检索到464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永 王子丹 李炳超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许明辉 米滢
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深圳作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需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加大基础研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给予分析研判,从长期发展角度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性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提升深圳城市创新能级给出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玲玉 杨萌 石龙宇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生态基础设施是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论文从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对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尤其是水环境问题;当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较为完善,能有效支撑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的政策、经济和教育优势,为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论文从多角度对大湾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助力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玲玉 杨萌 石龙宇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导致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生态基础设施是提升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论文从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对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显著,尤其是水环境问题;当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较为完善,能有效支撑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的政策、经济和教育优势,为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论文从多角度对大湾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大湾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助力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睿博 杨明
粤港澳大湾区在“双碳”目标下开展ESG政策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绿色低碳转型,能够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展现政策创新的衔接性、示范性和稳健性,发挥支撑、承载和桥梁功能,在国际规则定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ESG 绿色可持续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白鑫 艾希
由于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人才与内地人才的特点和属性存在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关于这两类人才的引进政策存在较大区别,并且这种差异性会在很大层面上影响政策评估的结果。为此,从人才属地分类视角出发,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人才需求,并结合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的公共政策执行互动模型,从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利益角度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对内地人才和港澳地区人才引进政策的异同,以及从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相互调试的角度分析不同人才引进政策施行原因。研究发现:根据人才的市场机制、需求情况及资源配置3个维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政策执行地本身,在引才标准方面以引进高端精准的内地人才为导向,对于港澳地区人才的引进则以青年人才为突破点,在引才领域方面均倾向于理工科领域,文化领域则多针对内地人才;两种属地的人才作为政策接受者享受不同程度的个税优惠、购房优惠等。粤港澳大湾区在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时,不仅需要考虑作为政策执行者本身的利益,还需要重视政策接受者的需求,具体要健全区域性人才引进机制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引进人才合作模式,推动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并进一步引导港澳青年坚定政治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文琴 陈心雨 曾文 肖鹏
文章通过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基础,探究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合作与发展方向。采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从设施网络、文献资源、购书经费、从业人员、服务效能和优劣势方面分析各城市公共图书馆现状,梳理粤港澳地区图书馆的合作传统与历史。立足于各城市需求和交流共识,认为大湾区公共图书馆合作需要解决基层图书馆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统一管理、长效合作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各级图书馆服务效能参差不齐等问题,并对未来合作路径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方方 雷丽萍 杨旭宇
本文基于200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基础设施提升是促进金融集聚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并对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对本地的金融集聚起促进作用的同时抑制临近城市的金融集聚。本研究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程度,以期对现有研究金融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文献作进一步的拓展与补充。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韵 胡晓华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对粤港澳区域合作提出的新概念,其发展目的在于突破区域合作的发展瓶颈,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以粤港澳合作历史为研究背景,首先探讨了当前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础特征。其次,结合区域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整合理论、城市体系结构理论等三大理论的分析,剖析大湾区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理论分析发现:(1)区域合作制度的创新能够提高湾区内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2)当前湾区功能性整合大体已经完成,区域整合的深化需要制度性整合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闫彩霞 艾忠 郭子豪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先导产业,也是对外贸易的领旗手,城市间联动与合作在此率先展开。而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充实完善的资源配置,将成为世界航运交易最大的热土。深圳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口岸之一,面临着多项压力,其中包括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协调合作机制建设不完善、环境问题突出、湾区内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等,深圳港要科学定位、协同发展、绿色改造、服务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寻求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谭慧芳 谢来风
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研究、要素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和利益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重大挑战,可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在发展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以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官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晓安
拜登上台后,对于中美有着共同利益、产业互补的领域,合作是能够有所加强的,但多种因素决定美国对华压制将较长期存在。与美国产业处于竞争一线的粤港澳大湾区将是拜登政府对中国进行围堵和压制的重点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内循环与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高端要素聚集与产业化平台,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化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可靠、共赢的全球创新科技与产业共同体合作生态,防止经贸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
关键词:
拜登 政策走势 大湾区 突围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静 谭颖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需进一步深化中山与港澳的合作。本文通过探讨中山与港澳合作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议通过打造高端产业、科技合作、青年创业三大合作平台,建设人才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两个支撑点,推进金融、土地、审批、认证四项制度创新,深化中山与港澳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合作 制度创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冯泽华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要想更加自由流通,大湾区法治资源的互通有无是其中关键。大湾区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从设立立法协调机构、制定适用于大湾区的区际冲突法、完善海关协作机制、健全区际司法互助机制以及构建法治指数评价体系等法治路径入手,整合各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法治资源,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