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9)
2023(4911)
2022(4301)
2021(3823)
2020(3136)
2019(7601)
2018(7399)
2017(14413)
2016(7978)
2015(8630)
2014(8674)
2013(8769)
2012(8112)
2011(7378)
2010(7496)
2009(6884)
2008(6447)
2007(5604)
2006(5060)
2005(4568)
作者
(24389)
(20390)
(20084)
(19264)
(13028)
(10060)
(9212)
(7929)
(7861)
(7141)
(7127)
(7036)
(6654)
(6493)
(6418)
(6355)
(6058)
(5951)
(5901)
(5778)
(5137)
(5022)
(4848)
(4694)
(4614)
(4467)
(4397)
(4331)
(4212)
(4002)
学科
(41510)
经济(41482)
管理(19791)
(17598)
方法(15927)
数学(14679)
数学方法(14500)
(13616)
企业(13616)
地方(13518)
中国(12292)
(10020)
(8561)
土地(8546)
(8286)
环境(7002)
城市(6891)
业经(6493)
地方经济(6300)
(6158)
农业(5842)
产业(5514)
结构(5483)
(5145)
资源(5144)
城市经济(4972)
(4776)
(4759)
财务(4753)
经济学(4751)
机构
大学(114789)
学院(113585)
(47752)
经济(46588)
研究(44272)
管理(43612)
理学(37310)
理学院(36728)
管理学(36109)
管理学院(35888)
中国(31276)
科学(29117)
(25677)
(22663)
(21555)
研究所(20937)
中心(19413)
(19406)
业大(19086)
(17168)
(17101)
农业(17013)
(16069)
北京(15927)
师范(15899)
财经(15892)
经济学(14844)
(14471)
科学院(13797)
(13791)
基金
项目(82522)
科学(65185)
基金(60145)
研究(55935)
(53958)
国家(53631)
科学基金(45618)
社会(36792)
社会科(35120)
社会科学(35102)
基金项目(32752)
(32489)
自然(30565)
自然科(29775)
自然科学(29765)
自然科学基金(29173)
(28102)
资助(24189)
教育(23992)
编号(20578)
重点(19365)
(18983)
(17797)
计划(16390)
(16106)
科研(15746)
国家社会(15529)
创新(15433)
课题(15283)
成果(15199)
期刊
(51526)
经济(51526)
研究(33181)
中国(23425)
科学(19542)
学报(18850)
(17867)
(13884)
管理(13692)
大学(13394)
学学(12819)
农业(12199)
资源(9307)
技术(9244)
问题(8726)
经济研究(7943)
业经(7681)
城市(7621)
财经(7512)
(7417)
金融(7417)
教育(7296)
(7199)
(6814)
(6638)
统计(6371)
技术经济(6016)
(6002)
现代(5763)
科技(5643)
共检索到167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章喜  吴振帮  
通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区内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区域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均衡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目前处于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区域内超过一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有效,DEA非有效的城市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裴东慧  
本文运用DEA模型和2013-2022年相关数据,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综合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多数城市的物流投入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纯技术效率数值略有上升,说明该地区的物流投入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其中香港、中山、广州、肇庆物流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并实现了规模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率、信息化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深化对外开放、连接腹地与世界、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绿色物流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汪文姣  
粤港澳大湾区所处的珠江口地区呈现出多级的发展模式,各城市没有明确分工,因此聚合力相对较弱。通过分析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竞合关系,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要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合理分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焕峰  谭一帆  孙小哲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价值,破解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难题。立足于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城市群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揭示城市群问题的产生根源,为破解城市群治理难题提供思路。遵循认同治理,跨境治理和智慧治理的理念,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的形成机制出发,结合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构建了一个包括产业体系、空间格局、生态体系和治理效能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同时从整体性和智慧化的角度提出治理效能的评价标准。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幽  
本文利用熵权法、Theil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外贸易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对外贸易韧性水平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区域间及区域内还存在差异性,其中区域内差异性是影响整个城市群对外贸易韧性水平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外贸易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科技教育是首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加强技术创新,转变对外贸易格局;加强中心城市引领,提升对外贸易韧性两大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学刚  胡灵通  
城市群物流网络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能力。本文利用2007-2019年城市各项基本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大湾区的"物流质量"在演变过程中分为核心枢纽、半边缘城市、边缘城市三个层级,物流网络日益密集,呈现"中心密集,边缘分散"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整体网络小世界效应显著,凝聚子群的总体分布大多具有地理临近特征。最后,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能力,构建轴辐式网络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月  冯静芹  
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扩散性和不确定性,建立有效的协同网络是超大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关键。通过UCINET软件工具对2008~2017年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环境治理合作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合作网络从"中心协调式"逐步演化到"扁平化"网络特征,形成了"中心-次中心-边缘城市"的合作态势,且网络内小圈子合作呈现为两两互惠和三角型模式。鉴于此,应通过加强合作网络的联结性,发挥上级部门的协调功能,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以促进大湾区环境治理合作网络的结构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前聪  
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协同有助于发挥各城市的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视角,以城市群空间协同为研究目标,剖析其空间协同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珠海的要求,由此提出融入"湾区生产网"、"湾区生活网"、"湾区生态网"三方面发展策略,作为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湾区各城市更好地融入湾区城市群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志超  张家寿  
在北部湾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南宁全面建成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区位优势突出、文化渊源深厚、"南宁渠道"持续升级、多重政策优势叠加的良好基础,但也面临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弱、城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南宁建成核心城市应遵循短期(全面建设)、中期(总体建成)和长期(全面建成)三个阶段的基本思路,重点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加强区域城市深度合作等方面着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熊涛   唐相甜   段昌梅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雄亮  姜洪庆  黄铎  梁伟研  
台风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主要区域性气候灾害之一,面对台风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构建主动适应的韧性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949-2017年间的135个相关台风路径数据,发现湾区台风风险由珠江口东岸向内陆地区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应从区域/城市群、城市和城镇/社区三个层面构建湾区韧性体系。区域/城市群层面着眼于空间均衡发展和分级管治;城市层面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工程防御韧性;城镇/社区强化学习和自组织能力。同时,建立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围绕台风的季节性特征制定周期性强韧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群应对台风灾害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黎贺桃   郭忠林  
本文选取201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11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总体与分城市的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201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提升,其中深圳市发展最好,澳门产业差异数值最低。同时,本文进一步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流通业趋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1个城市在全周期的α趋同效应分为三个时间段,2019-2022年α趋同效应显著;β趋同效应在2013-2015年、2019-2020年时间段较为显著,分区域在2013-2022年期间都存在β趋同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琦  万磊  
通过对华为终端项目入驻东莞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生多方面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产业创新与融合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产业创新与融合目标是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选择;创新最先发生在领先型城市中,区位距离、产业配套能力是周边城市接受创新辐射的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立足优势,发挥核心城市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推动核心区与外围区无缝嵌套、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密切互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锦  田银生  
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具有经济地理优势的"湾区"地带,因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而举世瞩目。本文以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珠三角9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该城市群发展进程中的"产业—人口—空间"交互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对人口的吸纳作用在后期近乎消退,人口集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后期也明显减弱,而空间扩展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效果比较有限且后期呈现负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可以判断,珠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和空间要素之间具有短期间的互促发展效果,但是尚未形成城市群应具有的长期稳定的互促机制。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城市群应积极推动产业类型不断提升以集聚高素质人口,积极引导空间扩张与人口增长匹配发展,并构筑多层次且协同互补的产业空间,以此深化产业、人口和空间要素的协同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