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89)
- 2023(14751)
- 2022(12366)
- 2021(11118)
- 2020(9448)
- 2019(21667)
- 2018(21594)
- 2017(41058)
- 2016(22481)
- 2015(25272)
- 2014(25206)
- 2013(25302)
- 2012(23426)
- 2011(21163)
- 2010(21272)
- 2009(20461)
- 2008(20790)
- 2007(19019)
- 2006(16687)
- 2005(15534)
- 学科
- 济(100517)
- 经济(100371)
- 业(91022)
- 管理(81757)
- 企(81272)
- 企业(81272)
- 方法(43355)
- 数学(34278)
- 数学方法(33965)
- 财(33527)
- 农(31774)
- 业经(30678)
- 制(23860)
- 中国(23512)
- 务(23279)
- 财务(23248)
- 财务管理(23210)
- 农业(22055)
- 企业财务(21994)
- 地方(20541)
- 技术(18978)
- 学(18714)
- 和(18613)
- 贸(18338)
- 贸易(18324)
- 易(17693)
- 划(17424)
- 体(17139)
- 理论(16340)
- 环境(16166)
- 机构
- 学院(335486)
- 大学(332000)
- 济(140942)
- 经济(138103)
- 管理(131669)
- 研究(112594)
- 理学(112450)
- 理学院(111193)
- 管理学(109530)
- 管理学院(108883)
- 中国(87931)
- 京(69659)
- 财(68908)
- 科学(68850)
- 农(60925)
- 所(57965)
- 财经(53718)
- 江(53426)
- 研究所(52135)
- 中心(51856)
- 业大(50084)
- 经(48519)
- 农业(47857)
- 北京(43657)
- 经济学(42560)
- 州(41405)
- 范(40740)
- 院(40708)
- 师范(40339)
- 财经大学(39331)
- 基金
- 项目(218047)
- 科学(172891)
- 基金(159685)
- 研究(157267)
- 家(139555)
- 国家(138393)
- 科学基金(119338)
- 社会(101250)
- 社会科(96035)
- 社会科学(96007)
- 省(85919)
- 基金项目(85176)
- 自然(77899)
- 自然科(76031)
- 自然科学(76009)
- 自然科学基金(74684)
- 划(71687)
- 教育(70466)
- 资助(64201)
- 编号(62157)
- 成果(49772)
- 重点(49649)
- 部(48083)
- 创(47713)
- 发(47390)
- 业(44446)
- 创新(43990)
- 制(43698)
- 课题(43016)
- 科研(42211)
- 期刊
- 济(162706)
- 经济(162706)
- 研究(97991)
- 中国(64996)
- 财(57464)
- 农(55999)
- 管理(52002)
- 学报(50847)
- 科学(48811)
- 大学(38440)
- 农业(37586)
- 学学(36720)
- 融(31863)
- 金融(31863)
- 技术(29181)
- 业经(27765)
- 教育(27502)
- 财经(27003)
- 经济研究(24652)
- 经(23210)
- 业(23117)
- 问题(21784)
- 技术经济(18744)
- 贸(17140)
- 财会(16407)
- 现代(16299)
- 版(16039)
- 商业(15755)
- 资源(15669)
- 世界(15668)
共检索到507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峰 宋晓娜 董会忠
推动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提升,加快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制造中心"跃迁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影响制造业绿色竞争力的复杂多要素为视角,构建涵盖经济驱动、创新产出、能源节控、环境规制和社会保障五个维度的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综合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云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进行测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的差异因素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经济驱动领域,经济创收产值、产品市场效益以及利润获取能力等表现出与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而能源节控与环境规制水平作用效果相对不足,其因素地域差异大、时空配置不均衡,逐渐成为影响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提升的短板因素;②2007—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整体上呈现相对稳定的良性提升趋势,但湾区内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表现出相对显著的"都市梯度"发展和"中流驱动"差异特征,反映出湾区内各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积极顺应湾区一体化建设及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趋势,推动生产要素的跨界融合与产业均衡发展是提高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的关键所在;③湾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具有空间负相关性,位于第一(高-高集聚)和第二象限(低-高集聚)的散点数量要显著多于第四象限(高-低集聚)数量,虽然近年来空间差异度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大的改进潜力,其热点区域主要包括广州和深圳两个核心地区以及湾区北部地区,而湾区南部局部地区的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相对偏低,需要针对指数短板因素因地制宜地采取改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陈嘉伟
文章基于绿色竞争力的核心理念,构建涵盖经济驱动、创新产出、能源节控、环境规制和社会保障五个维度的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层次聚类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方法,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并探索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环境规制层面,而社会保障与经济驱动的作用效果相对不足;2009―2021年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整体上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存在较为显著的“城市阶梯”和“中流驱动”特征;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具有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同时其空间分布仍存在黄河流域下游极化现象,呈现以黄河流域下游为核心、向中上游区域梯度递减的态势。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制造业 绿色竞争力 空间分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会忠 李旋 张仁杰
文章采用考虑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纹理、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良性发展趋势,先后经历"增长期""衰退期"与"重振期"三个阶段。区域内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分布具有"城市梯度"与"中流驱动"差异特征。(2)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空间负相关性,局部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极化"现象导致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性较差。香港、澳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基本实现联动发展。(3)政府支持力度、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教育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起到负向作用。教育水平及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余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形成绿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创新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降低区域间协作创新制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成昆 陈致远
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到各城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实地调研以及充分考虑了粤港澳三地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适当选取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和各城市实际情况,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出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海亚 余金湘 李静
文章采用熵值法、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分析对2016—2020年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逐年增长,但省域间的极化作用明显增强,三大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呈现上升趋势,指数呈右偏态分布、尖峰分布特征,表明省份之间的内部差异有所扩大。根据制造业绿色竞争力指数,可以将其划分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较高、一般、较低、很低四种类型。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省份之间马太效应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
关键词:
制造业 绿色竞争力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万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把先进制造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提出了实施的路径,包括实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深圳、东莞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东莞积极主动对接《规划纲要》,迅速调整自身定位,提出要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突出"打造一中心,强化三功能",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功能,强化扩大开放合作的示范功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基纯
有效提高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潜力、发展效益和发展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6年和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价与类型划分。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差异显著,但其呈现逐年上升发展态势;广深港澳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较强且发展类型保持不变,其他城市竞争力较弱且发展类型变化明显;广深澳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演化类型的层级较高且基本保持不变,其他城市演化类型层级不高或有一定变化。文后针对不同城市类型提出了大湾区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广 黄彦婷 许培涵 刘世豪
基于Super-SBM模型对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莫兰指数以及冷热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时间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该格局有加剧趋势,同时空间相关性于2020年由正转负;政府支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政府支持对邻近地区效率值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广 黄彦婷 许培涵 刘世豪
基于Super-SBM模型对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莫兰指数以及冷热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时间区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该格局有加剧趋势,同时空间相关性于2020年由正转负;政府支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对邻近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而政府支持对邻近地区效率值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风雨
物质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资本要素配置则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将GTWR模型引入Wurgler经典测度框架内,对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9年各时空点上物质资本配置效率的局部性质进行刻画,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分布动态与时空差异。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物质资本配置总体上是有效率的,尤其是近十年其物质资本配置继续保持有效状态,效率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同区域配置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配置效率的时变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征为类“U”型递增。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逐渐摆脱对投入规模的过度依赖,低投入、高效率日益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洋 李檀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探索的前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巨大,香港无论是从"对外开放度"还是从"对外开放影响力"角度,都具有一定优势,肇庆具有一定的劣势,其他9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短板"。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各个城市投资、贸易、旅游开放度及其影响力地理重心并不重合。为了提升大湾区整体对外开放程度,需要不断加强大湾区西部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并不断打破各种障碍,统筹协调,强化次区域协作,全方位推进湾区对外开放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对外开放 库仑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矫萍 田仁秀 李苏苏
目前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为研究对象,从数字经济视角分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效应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立足于大湾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我国“十四五”规划所倡导的推动深度融合的战略导向,在分析数字经济驱动两业深度融合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两业融合和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数,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大湾区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相比于港澳两地和中心城市,对珠三角地区和外围城市的两业融合的影响更大;扩大市场需求从而引发质量变革是数字经济驱动两业深度融合主要路径,起着提升两业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作用。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从实施动态化和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建立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的进程等方面促进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昭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吸引就业的重要源泉。中山市是典型的"工业大市",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产业是中山市的经济命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面向未来大湾区的发展需要,2019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上,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起点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群。面对新时期来自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环境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要求,中山市制造业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达到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山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湾区建设将会给中山市制造业带来加快生产要素进入制造业领域、制造业进一步分化优化和发展、多层次参与大湾区分工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等机遇,也会给中山市制造业带来协同发展困难、经济交流的困难和深度融合的困难。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趋同的现状,提出中山市制造业从选准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转型升级政策、建立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等发展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邱志鹏 蔡松林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划与现状,使用两个产业的相关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对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当前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过程中推进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为智慧物流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升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伍文中 唐霏 李勤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进程中,为建设全球一流湾区和世界级特大城市群,应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及财政行为杠杆的独有功效,尤其是通过财政行为深度合作促进大湾区跨越式融合发展。本文在探寻政府间财政行为演进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粤港澳三地财政合作的紧迫性和特殊性,进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财政合作行为的运行机制及实施路径,促进粤港澳三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