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18)
2023(10947)
2022(9381)
2021(8497)
2020(6869)
2019(15664)
2018(15477)
2017(28360)
2016(15315)
2015(17196)
2014(17250)
2013(17144)
2012(16346)
2011(14944)
2010(15665)
2009(14555)
2008(14601)
2007(13623)
2006(12652)
2005(12075)
作者
(45509)
(37960)
(37646)
(35625)
(24425)
(18182)
(16964)
(14425)
(14403)
(13864)
(12995)
(12802)
(12577)
(12433)
(11845)
(11802)
(11252)
(11063)
(10931)
(10816)
(9809)
(9357)
(9106)
(8882)
(8671)
(8661)
(8620)
(8432)
(7719)
(7617)
学科
(65852)
经济(65771)
(51196)
管理(49854)
(42482)
企业(42482)
中国(24449)
地方(23510)
(20890)
技术(19260)
业经(18553)
方法(16320)
(15299)
(14564)
农业(14412)
(14354)
银行(14334)
(13918)
(13343)
(13279)
金融(13278)
技术管理(13245)
地方经济(12414)
(12287)
贸易(12266)
数学(12197)
数学方法(11931)
(11914)
(11691)
(11207)
机构
学院(221179)
大学(217734)
(89248)
经济(87050)
管理(82718)
研究(82442)
理学(68017)
理学院(67091)
管理学(66085)
管理学院(65605)
中国(65397)
科学(48737)
(48353)
(43303)
(42341)
(39070)
中心(37858)
研究所(37405)
(34749)
(33067)
师范(32797)
北京(32184)
(31924)
财经(31800)
(30170)
(28406)
(28368)
业大(28067)
农业(26150)
师范大学(25909)
基金
项目(133767)
科学(106156)
研究(103403)
基金(92758)
(80196)
国家(79395)
科学基金(67919)
社会(64309)
社会科(60886)
社会科学(60875)
(55327)
基金项目(48322)
教育(47190)
(46226)
编号(42667)
自然(41867)
自然科(40859)
自然科学(40851)
自然科学基金(40118)
资助(36828)
成果(36692)
(35391)
(33344)
课题(32469)
重点(30908)
创新(30138)
发展(28746)
(28243)
(28101)
(26427)
期刊
(119296)
经济(119296)
研究(76102)
中国(58805)
管理(37448)
教育(35581)
(34373)
(32819)
科学(30444)
学报(28849)
(28349)
金融(28349)
农业(22844)
大学(22416)
技术(21629)
业经(21510)
学学(20179)
经济研究(17170)
财经(15511)
问题(15039)
图书(13732)
(13554)
科技(12856)
(12755)
论坛(12755)
(12609)
(12373)
技术经济(11670)
国际(11334)
现代(10988)
共检索到380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毅  任亚文  马丽  王云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战略方向,也是中国应对未来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3周年之际,论文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主要进展、问题,对新形势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战略再思考。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进入“创新经济”发展阶段,平台建设、人才集聚与政策配套持续强化,多样化的跨区域创新协同模式不断涌现,但是在成果质量、资源配置、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现实挑战。在继续巩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有的基础上,未来应从“创新资源的获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资源的协同与再分配”等方面持续进行战略优化与调整。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金山  文丰安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化与国家战略互动的引领性平台,是未来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全球治理的空间载体和经济增长极群落。以智能制造全球生产权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粤港澳大湾区要率先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湾区内部各地区产业链有效连接。全球化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全球化"融智"和全球化"融资",通过全球化"融智"实现全球化"融资",吸引全球的高端要素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要探索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等条件下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谭志清  
开放银行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金融科技新业态,是商业银行面向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传统经营理念和战略思维的新飞跃。从境内外银行机构的初步实践看,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孵化、技术并购、跨界合作等路径建设开放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构建开放银行是促进大湾区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大湾区创新发展能力的有力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的金融科技创新要素,区域金融合作基础良好,有望在国内率先构建开放银行。鉴于开放银行在内地尚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银行应当有序、分步进行,按照审慎经营理念,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前提下,深化技术融合,重构金融服务流程。建议监管当局及相关政府部门优化顶层设计,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开放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标准先行,制定开放银行的技术规范,解决金融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数据"孤岛"、数据跨境流动受限问题;应用监管科技,提升对开放银行的监管效能,有效防控开放银行运作中的风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迪威  张颖  卢琰  
通过分析粤港澳三地的科技资源现状并从科技资源特点出发,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共享的标准体系结构和技术架构,探讨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的新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毅  
世界一流湾区是全球创新资源最集中、经济活动最密集、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一流湾区崛起过程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持续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环境等各个层面的优化和协调。湾区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相互作用不再局限在区域尺度,而是通过嵌入全球产业链、全球创新链和全球生态价值链等在全球范围拓展创新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从国家农业区蜕变成为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区域,并在若干领域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环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富荣  殷倩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中国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提出来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其发展具有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港澳繁荣稳定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意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背景、战略意义、发展原则及发展侧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玲  张伟远  李雪婵  
为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研讨会于6月25—26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大会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资历框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具体包括资历框架的国际比较,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资历框架的国际标准、资历框架的创新模式、粤港澳资历框架融合和挑战、中国资历框架创新模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历框架的提议等。粤港澳大湾区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的对接探讨与实践,对构建我国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起到先行先试的借鉴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阳结南  
深莞惠经济圈正逐步向深莞惠创新型经济圈转变,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协调机制障碍明显、创新主体薄弱、创新网络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提升深莞惠经济圈创新发展能力,需建立具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调机制,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统筹布局产业层级,并顺应产业层级,合理布局创新主体,强化创新核,推进创新网络建设与融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茂清  余全民  林瑞清  
通过对公开数据检索、数据分析统计、行业报告分析及产业政策解读等方式,回顾总结近10年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科学仪器市场需求旺盛,相关企业主要分布于广州、中山、深圳和东莞等市,企业总体规模小但发展迅速并初步形成聚集态势,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已经或即将建成,在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高端科学仪器制造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仍存在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高端仪器研发人才等问题。据此,对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未来发展,从鼓励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聚焦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加强粤港澳三地合作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与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风雨  
本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手工爬取的2000—2020年城市层面的发明专利授权额数据,从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等多个维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深圳和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不同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分化明显;(2)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绝对差距有所增大,相对差距缩小状况尚不明显,具有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3)发展的正空间相关性明显降低,同时空间溢出性逐渐减弱,发展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4)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格局的动态演进,物质资本投入是其最为关键的动力来源,它与其他影响因素有效结合会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发挥更大驱动作用。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阳结南  
深莞惠经济圈正逐步向深莞惠创新型经济圈转变,其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协调机制障碍明显、创新主体薄弱、创新网络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提升深莞惠经济圈创新发展能力,需建立具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调机制,主动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统筹布局产业层级,并顺应产业层级,合理布局创新主体,强化创新核,推进创新网络建设与融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平  鞠传霄  
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发展动力更足,经济整体向更高层次推进。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并基于已有数据对两大城市群的绿色用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要明显高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相对较大,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贡献更大,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武汉大学大湾区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加速推进,中美经贸冲突逐渐向"科技战"演化,中国"化危为机"的根本之道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丰富、创新主体活跃、产业体系完备、资本要素充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应对"科技战"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亟需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高效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打造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引擎,一方面要发展壮大股权投资(VC/PE),引导股权投资阶段前移,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深化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步伐,助力大湾区建成全球创新高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辜胜阻  曹冬梅  杨嵋  
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经济湾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版图上的一大亮点,亟需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主体高度集聚,产业体系完备,环境开放包容,具备了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三地产学研脱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不足,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有待提升。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力打造多主体联动、要素充裕且流动自由、制度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减少三个区域的同质竞争与"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创新活力,协同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教育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和作用。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建设的基本路向,也是处理粤港澳三地教育关系的基本依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需要确立"湾区意识",赋予时代新内涵:着眼于长远全局,彰显教育"百年大计"的本质和在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着眼于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着眼于现代治理机制创建,建设活力湾区、法治湾区;着眼于融合性发展,构建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包容性成长,形成和而不同的"马赛克"式的湾区教育新图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