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6)
- 2023(7842)
- 2022(6448)
- 2021(5935)
- 2020(4543)
- 2019(10043)
- 2018(9884)
- 2017(18284)
- 2016(9193)
- 2015(9894)
- 2014(9633)
- 2013(9559)
- 2012(8581)
- 2011(7731)
- 2010(7790)
- 2009(7165)
- 2008(6808)
- 2007(6248)
- 2006(5622)
- 2005(4820)
- 学科
- 济(40662)
- 经济(40640)
- 业(33345)
- 管理(33096)
- 企(28657)
- 企业(28657)
- 技术(16380)
- 业经(12789)
- 农(12762)
- 地方(12748)
- 方法(12200)
- 中国(11970)
- 技术管理(11790)
- 产业(10725)
- 环境(10526)
- 数学(9474)
- 数学方法(9396)
- 农业(8897)
- 划(8020)
- 学(7310)
- 制(7138)
- 地方经济(7054)
- 财(7050)
- 和(6651)
- 理论(6574)
- 发(6331)
- 融(6153)
- 金融(6151)
- 银(6042)
- 银行(6031)
- 机构
- 学院(132863)
- 大学(128106)
- 济(56893)
- 经济(55885)
- 管理(54662)
- 理学(47481)
- 理学院(46962)
- 管理学(46443)
- 管理学院(46163)
- 研究(44098)
- 中国(31720)
- 科学(26082)
- 京(25715)
- 财(23622)
- 所(20652)
- 江(20642)
- 中心(19885)
- 财经(18904)
- 研究所(18843)
- 业大(17754)
- 农(17555)
- 范(17388)
- 师范(17243)
- 经(17034)
- 经济学(16838)
- 院(16772)
- 州(16633)
- 北京(16184)
- 经济学院(15102)
- 商学(15045)
- 基金
- 项目(93512)
- 科学(76259)
- 研究(72952)
- 基金(66489)
- 家(57213)
- 国家(56711)
- 科学基金(49996)
- 社会(48344)
- 社会科(46078)
- 社会科学(46072)
- 省(40074)
- 基金项目(35929)
- 划(32315)
- 教育(31995)
- 自然(29809)
- 自然科(29029)
- 自然科学(29026)
- 编号(28555)
- 自然科学基金(28538)
- 创(26561)
- 资助(24014)
- 创新(23664)
- 发(23278)
- 成果(21725)
- 重点(21422)
- 课题(20964)
- 国家社会(19998)
- 发展(19495)
- 部(19475)
- 制(19305)
共检索到195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璟
基于田野式调查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抽象出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重构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研究表明,应完善"知识经济-参与主体-商业经济"为循环的生态重构机理,构建基于全球化生产体系、国家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价值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统筹、产业与创新协同的高度合作的共同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颠覆,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由"创造性破坏"向"破坏性创造"转变的策略选择,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任重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完善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区域内制度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在区域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任重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完善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区域内制度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在区域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辜胜阻 曹冬梅 杨嵋
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经济湾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国际经济版图上的一大亮点,亟需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主体高度集聚,产业体系完备,环境开放包容,具备了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三地产学研脱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不足,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有待提升。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力打造多主体联动、要素充裕且流动自由、制度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减少三个区域的同质竞争与"摩擦",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创新活力,协同推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申明浩 庞钰标
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通过赋能要素自由流动、加深产业协同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正外部性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走向,应是由封闭到开放、由割裂到协同共生,最终形成多元制度、开放包容型创新生态系统。当前,数据赋能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存在数据要素跨境流动的“三元悖论”理论难题、数据产权确立和价值评估问题、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不足等制约因素。应确保数据要素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序流动,赋予创新主体数据要素经营权的激发其创新活力,构建服务型数据交易平台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进而构建协同开放的数字化创新生态系统。
关键词:
数据要素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文思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以来,其发展就备受瞩目,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已成为普遍希冀。合理、良性的产业发展,是推动湾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三大一流湾区产业结构及优化路径,归纳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与成熟湾区的差距及可借鉴经验,提出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静銮 王姣娥 刘卫东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技术创新活动深刻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和合作。论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技术(知识)异质性视角,使用包括申请人地址和专利分类号的2001—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授权发明专利数据,通过运用分布拟合、技术空间可视化和Log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技术创新特征及其路径演化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创新类别呈现幂律分布,集中在电通信及计算等少数技术类别,存在马太效应,技术的路径依赖较强。技术创新的跨产业“产品—零部件/软件—新产品(新产业)”和产业链上游“产品—零部件—基础材料”的关联拓展带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技术演化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在专注核心技术的同时,进行相关多样化;广州从其强势的医学转向电通信及计算技术,进行非相关多样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趋于同质,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城市间创新协同。对比现有文献,论文提出技术创新路径受到所在区域技术创新特征的强烈影响,当前全球—地方(城市)视角研究需要加入区域尺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晨 张可云
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作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融合发展对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大湾区增长极作用以及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产业、产业链、产业网络和产业生态四个方面全面把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面临产业层面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链层面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产业网络层面“强强互补”的产业分工格局尚未形成,产业生态层面有助于产业持续升级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等挑战。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完善区域合作的法治化基础,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加快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增强大湾区产业体系的原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而更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振刚 尚希磊
从理念层、活动层和物理层3个层次分析旧金山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为着力点,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短板。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生态系统 旧金山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颖莉
本文采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速度,找出了集聚强化、集聚形成、集聚退化和集聚劣势产业。实证结果全面地反映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聚现状,同时根据产业集聚现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丽 龚忠杰 许堞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实施“双循环”战略、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将产业创新与产业优势有效融合才能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论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地级城市单元2000—2020年工业各行业的创新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并重点关注了珠三角9市与港澳创新联系和产业优势的关系。研究发现:大湾区各城市创新的工业行业分布格局虽然不同,但均呈现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集中的趋势;同时各地市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具有产业优势,且与创新的融合度较高,但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制品、纺织等优势行业的创新融合度较低;珠三角城市与港澳地区的创新联系不断加强,尤以广州、深圳两市的联系强度最高。最后,从促进大湾区融合创新、产创协同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研究从实证角度为理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空间和部门属性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明 林正静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既能反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力来源、又能协调创新要素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这是一种跨组织共生式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其核心是由科技导向型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科技资金链、科技服务链构成的"四链",通过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协同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于这个理论框架,在对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广汉 谭颖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体系是新时代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与其他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相类似的创新要素资源和发展基础,根据优势互补和专业分工的原则,构建"香港、广州知识创造——深圳知识转化——珠三角产品应用"三位一体的协调创新体系,通过知识生产、转化机制、创新平台、产业发展和制度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湾区内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体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玉臣 朱铭祺 廖凯诚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大湾区10个城市2007-2019年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水平、时空跃迁特征以及收敛性。研究发现,大湾区整体及各城市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基本实现从失调衰退区到协调过渡区的转化,具体可划分为4个等级层次;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协调耦合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收敛趋势,即最终收敛于同一稳态水平,且城市差距逐渐缩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流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生态系统协调耦合度起显著正向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玉臣 朱铭祺 廖凯诚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大湾区10个城市2007-2019年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水平、时空跃迁特征以及收敛性。研究发现,大湾区整体及各城市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基本实现从失调衰退区到协调过渡区的转化,具体可划分为4个等级层次;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协调耦合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收敛趋势,即最终收敛于同一稳态水平,且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外交流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创新生态系统协调耦合度起显著正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