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05)
2023(14180)
2022(12031)
2021(10770)
2020(9186)
2019(20909)
2018(20190)
2017(38583)
2016(21117)
2015(23398)
2014(23571)
2013(23473)
2012(22110)
2011(20351)
2010(20546)
2009(19018)
2008(18613)
2007(16818)
2006(14844)
2005(13311)
作者
(66946)
(56316)
(56044)
(53332)
(35967)
(27206)
(25381)
(21945)
(21105)
(19838)
(19456)
(18609)
(18269)
(17691)
(17608)
(17474)
(17238)
(16612)
(16356)
(16105)
(14220)
(13782)
(13638)
(12848)
(12827)
(12409)
(12408)
(12185)
(11381)
(11171)
学科
(107364)
经济(107266)
管理(57291)
(53361)
方法(42168)
(41842)
企业(41842)
数学(37605)
数学方法(37273)
中国(26461)
地方(26193)
(23624)
(23558)
(22160)
业经(19532)
(17699)
贸易(17693)
(17018)
(16350)
农业(16160)
环境(15246)
地方经济(15129)
(14334)
金融(14332)
(13699)
银行(13629)
(13486)
(13315)
财务(13293)
财务管理(13260)
机构
大学(318843)
学院(316552)
(137650)
经济(134843)
研究(117231)
管理(114998)
理学(99476)
理学院(98141)
管理学(96403)
管理学院(95795)
中国(84459)
科学(75152)
(67059)
(64078)
(61966)
(58720)
研究所(56908)
业大(53045)
中心(51967)
农业(51049)
财经(47614)
(47334)
经济学(43830)
(43249)
北京(41720)
(41649)
(40869)
师范(40322)
经济学院(39446)
(37388)
基金
项目(215247)
科学(167712)
基金(157362)
研究(145998)
(141828)
国家(140717)
科学基金(117903)
社会(95028)
社会科(90163)
社会科学(90130)
基金项目(83870)
(83470)
自然(78682)
自然科(76879)
自然科学(76850)
自然科学基金(75484)
(71683)
教育(65848)
资助(63951)
编号(55067)
重点(49637)
(47466)
(46920)
(43992)
成果(43838)
计划(42400)
科研(42110)
创新(41440)
国家社会(40285)
教育部(39239)
期刊
(151587)
经济(151587)
研究(92242)
学报(60581)
中国(57814)
(56500)
科学(52706)
(45265)
大学(43789)
学学(42072)
管理(40227)
农业(37628)
(27038)
金融(27038)
经济研究(25924)
技术(24673)
财经(24551)
教育(24414)
业经(21998)
问题(21343)
(21274)
(20564)
(16733)
技术经济(16704)
(16173)
业大(15482)
统计(15333)
科技(14704)
商业(14679)
资源(14582)
共检索到465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夏丹  蔡翔  万勇  
粤港澳大湾区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相比信息通讯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辐射强度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这些因素对经济辐射强度的影响因市而异。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对广州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深圳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金融资本对香港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济辐射力,引入最大引力线法探讨大湾区未来新的节点城市,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影响大湾区内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回归,找出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主体思路。结果显示:广州仍是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其次为深圳和香港。广州的主要受力地区为珠江口西岸城市,珠江口东岸则为深圳的主要受力区域,香港的经济辐射力较弱。广州和深圳仍是大湾区主要节点城市,中山正逐步发展成为珠江口西岸新的节点城市。影响大湾区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的首要因素是交通基础设施,其次为区域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区域内流动和极化发展策略也有助于提高城市间经济辐射力,相反,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利于最大化经济辐射力。湾区未来发展应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构建"四纵三横"经济带,其中经济发展轴的建设尤为重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肖亚红  国世平  
香港当下经济增长速度跟不上整个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个珠三角所带来的经济外溢效应,由于差异化的经济形态产生的壁垒而无法传递给香港。广州的外溢效益和受益效应最平均,这是因为广州正处于香港、深圳经济、金融辐射半径之内,其受益主要来源于粤港澳湾区城市群,而同时其接壤的城市佛山、东莞、中山等市又多为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因此能够形成较好的良性互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肖亚红  国世平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湾区经济,粤港澳之间也会产生辐射。粤港澳各城市之间较大程度上是互补。尤其是香港、深圳和广州这三个金融中心会对珠江三角洲产生非常大的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首先实行内部辐射,再对全国进行辐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霍祎黎  宋玉祥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影响因素看,交通联结、政府作用和空间分异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差距大及要素流动度相对较低是当前制约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应在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区域协同关系转变,以“新基建”为支点保障区域要素流动,通过区域分工合作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优势产业集聚重构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经伟  毛艳华  江鸿泽  
如何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哪些因素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基于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研发创新和金融发展对湾区经济会有显著影响。第二,政治制度、贸易和投资开放的影响不显著;而经济制度表现得比较敏感,并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无论与何种要素结合均能够对湾区经济产生推动作用。最后,金融与创新、科技服务与创新的交叉也具有正向带动作用。因此,湾区可以进一步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以优化市场结构、鼓励风险投资企业与创新企业融合,进而提升湾区活力和竞争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柳坤  
消费适宜性是激活城市消费动能的重要保障,对提升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城市消费适宜性的内涵,从消费支撑能力、消费供给保障、消费活力、交通便捷程度、法治保障和宜居环境六个维度构建消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消费适宜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湾区城市消费适宜性水平差异梯度明显,依次为深圳>香港>广州>澳门>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区域整体消费适宜性短板在于消费活力不足,消费市场法治环境有待提升,城市间障碍因素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文章最后从消费法治环境建设、产品和服务供给、消费新场景、城市管理服务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任静儒  
文章利用宏观人口数据构建了人口健康状况和人口健康不平等的测度指标,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与健康不平等的变动情况,发现2000—2019年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平均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但健康不平等程度却不断提升。同时,文章构建了包含人口健康状况和人口健康不平等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运用2000—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人口健康不平等程度是大湾区人均GDP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且人口健康不平等程度提升一个标准差,人均GDP平均至少下降0.5个百分点。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崔文静  薛涛  
旅游产业经济韧性周期识别和影响机制分析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识别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经济韧性周期,并以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二十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经济韧性整体呈现四个周期,各城市旅游产业经济韧性差异较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常住人口收入水平(PRI)、常住人口就业水平(PRE)、区域产业结构多样性(RISD)、国际游客数量(ITN)和旅游区数量(UTA)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利  陈说  朱喜钢  
明晰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影响机理,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助益。采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设计克鲁格曼指数为度量的产业专业化测度指标,详细测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产业专业化与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模型,探索产业专业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影响大湾区城市经济运行的其他因素后,产业专业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的运行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加快同城一体化推进步伐,重新定位并调整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布局,以激发产业专业化的正外部性功效,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坚  王锋波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判大湾区城市群的金融业辐射能力,基于断裂点理论的加权Voronoi图绘制出大湾区城市群的金融业辐射范围并划分城市类型,从技术进步、就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视角,阐述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对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湾区各大城市的金融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香港、深圳、广州和澳门的金融业辐射力较强,其余城市相对较弱但也在逐年提升;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可显著提升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技术进步、就业结构高级化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金融业辐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效应传导机制,且技术进步效应最大、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效应次之、就业结构高级化效应最小。因而应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鼓励大湾区城市走特色发展和协作发展道路,提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结构和就业结构水平,促进大湾区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彦  王鹏  梁经伟  
基于高铁建设背景,利用2003年~2015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网络密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朝着多中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增强。多期DID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这一政策因素有效提升了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经济关联水平,并且人均收入、市场内部潜力和信息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大湾区—周边层面来看,高铁开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空间经济关联的影响要大于对周边地区城市的影响。高铁建设对大湾区沿线城市的影响时滞约1年,其时间效应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裴东慧  
本文运用DEA模型和2013-2022年相关数据,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综合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多数城市的物流投入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纯技术效率数值略有上升,说明该地区的物流投入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其中香港、中山、广州、肇庆物流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并实现了规模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率、信息化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深化对外开放、连接腹地与世界、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绿色物流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苏  种照辉  覃成林  
基于企业关联视角,利用联锁网络模型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演化特征,并借助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探讨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因素。对比由2014年与2017年先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构建的城市网络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网络联系更加紧密和均衡,其网络结构呈现出由以香港为中心向以香港、深圳、广州等多中心演化的趋势。指数随机图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演化过程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并受城市间产业关联的显著影响;从城市个体属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环境以及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是影响城市网络的主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幽  
本文利用熵权法、Theil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外贸易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对外贸易韧性水平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区域间及区域内还存在差异性,其中区域内差异性是影响整个城市群对外贸易韧性水平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外贸易韧性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科技教育是首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加强技术创新,转变对外贸易格局;加强中心城市引领,提升对外贸易韧性两大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