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36)
2023(5986)
2022(4946)
2021(4529)
2020(3517)
2019(7940)
2018(7850)
2017(14127)
2016(8019)
2015(9095)
2014(9222)
2013(8765)
2012(8089)
2011(7496)
2010(7645)
2009(6949)
2008(6737)
2007(5997)
2006(5486)
2005(4919)
作者
(24569)
(20753)
(20153)
(19444)
(13296)
(9736)
(9320)
(7996)
(7963)
(7290)
(7041)
(7025)
(6953)
(6694)
(6569)
(6474)
(6023)
(5978)
(5916)
(5849)
(5132)
(5091)
(5073)
(4906)
(4704)
(4577)
(4448)
(4357)
(4339)
(4249)
学科
(31087)
经济(31036)
管理(20556)
(15342)
中国(12941)
地方(11977)
(11724)
企业(11724)
(8597)
(8451)
(8045)
方法(8001)
(7402)
(6938)
数学(6526)
数学方法(6404)
城市(6372)
业经(6042)
环境(5903)
理论(5743)
农业(5235)
(5137)
金融(5129)
地方经济(5127)
体制(4776)
(4686)
(4652)
教育(4622)
银行(4621)
城市经济(4617)
机构
大学(111575)
学院(111278)
研究(46532)
(39634)
经济(38343)
管理(37495)
中国(32613)
理学(31193)
理学院(30626)
管理学(30012)
科学(29879)
管理学院(29760)
(25647)
(24090)
(22157)
研究所(21998)
中心(20150)
(18942)
(18240)
(18101)
业大(17571)
(17549)
师范(17337)
农业(17309)
北京(16222)
(14691)
(14620)
财经(14380)
师范大学(14159)
研究院(14154)
基金
项目(77529)
科学(59894)
研究(55395)
基金(54174)
(49403)
国家(48995)
科学基金(40346)
社会(34132)
社会科(32115)
社会科学(32106)
(30365)
基金项目(28671)
(26821)
自然(26260)
自然科(25561)
自然科学(25550)
自然科学基金(25019)
教育(24977)
编号(22087)
资助(21175)
成果(18784)
重点(18216)
(17373)
课题(17222)
(16157)
(15075)
计划(14948)
创新(14284)
科研(14279)
国家社会(14157)
期刊
(49723)
经济(49723)
研究(35829)
中国(26693)
学报(21334)
(20436)
科学(19247)
教育(16200)
大学(15557)
学学(14610)
(14404)
管理(13851)
农业(13529)
(9201)
金融(9201)
技术(8930)
问题(7945)
城市(7628)
业经(7458)
(7357)
经济研究(7300)
(7152)
财经(6856)
(6595)
资源(6159)
(6074)
业大(5834)
现代(5530)
科技(5480)
世界(5340)
共检索到178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焕峰  谭一帆  孙小哲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充分释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价值,破解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的难题。立足于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城市群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揭示城市群问题的产生根源,为破解城市群治理难题提供思路。遵循认同治理,跨境治理和智慧治理的理念,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的形成机制出发,结合时代背景的深刻变化,构建了一个包括产业体系、空间格局、生态体系和治理效能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同时从整体性和智慧化的角度提出治理效能的评价标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宝剑  李玖灵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必须顺应新发展格局,想要在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增强各级政府的空间治理能力、完善相应的空间治理体系,进而打通双循环中的堵点。文章通过对空间治理的范围、主体、方式和内容进行梳理,将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的理论框架概括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构成的多元治理主体,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治理手段,针对生产布局优化、优质生活圈构建、地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等突出问题进行治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多点多极的发展格局、珠江两岸发展失衡、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和城乡空间混杂等空间结构特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治理体系应,破除空间边界,畅通内部循环;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联通国内、国际市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双循环;维护空间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保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汪文姣  
粤港澳大湾区所处的珠江口地区呈现出多级的发展模式,各城市没有明确分工,因此聚合力相对较弱。通过分析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竞合关系,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要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合理分工,以构建利益共同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裴东慧  
本文运用DEA模型和2013-2022年相关数据,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在综合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多数城市的物流投入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投入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物流纯技术效率数值略有上升,说明该地区的物流投入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其中香港、中山、广州、肇庆物流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并实现了规模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率、信息化水平以及政府支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从深化对外开放、连接腹地与世界、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现代物流产业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绿色物流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艳华  曹细玉  
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内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尚未有效构建,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同质性强,导致大湾区内的科技协同创新程度较低.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排名进行分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章喜  吴振帮  
通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区内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区域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均衡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目前处于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区域内超过一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有效,DEA非有效的城市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问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陈文玲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所具有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集成创新的韧性和弹性、经济规模优势和支撑创新的财力、原始创新成果积淀和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优势,是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的基础。实现这个特殊历史使命需要加快建设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位于世界中高端、高端或顶端的高精尖产业,支持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做大做强,锻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冠军企业,建设具有全球比较制度优势的人才创新高地,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月  冯静芹  
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扩散性和不确定性,建立有效的协同网络是超大城市群环境治理的关键。通过UCINET软件工具对2008~2017年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环境治理合作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治理合作网络从"中心协调式"逐步演化到"扁平化"网络特征,形成了"中心-次中心-边缘城市"的合作态势,且网络内小圈子合作呈现为两两互惠和三角型模式。鉴于此,应通过加强合作网络的联结性,发挥上级部门的协调功能,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以促进大湾区环境治理合作网络的结构优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燕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物流体系和推进区域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发展,对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价值链地位和区域国际竞争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从集聚度和协同度两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转型升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前聪  
湾区城市群的空间协同有助于发挥各城市的初始禀赋与比较优势,实现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珠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视角,以城市群空间协同为研究目标,剖析其空间协同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珠海的要求,由此提出融入"湾区生产网"、"湾区生活网"、"湾区生态网"三方面发展策略,作为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湾区各城市更好地融入湾区城市群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志超  张家寿  
在北部湾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南宁全面建成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区位优势突出、文化渊源深厚、"南宁渠道"持续升级、多重政策优势叠加的良好基础,但也面临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短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弱、城市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南宁建成核心城市应遵循短期(全面建设)、中期(总体建成)和长期(全面建成)三个阶段的基本思路,重点从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加强区域城市深度合作等方面着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熊涛   唐相甜   段昌梅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雄亮  姜洪庆  黄铎  梁伟研  
台风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主要区域性气候灾害之一,面对台风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构建主动适应的韧性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949-2017年间的135个相关台风路径数据,发现湾区台风风险由珠江口东岸向内陆地区递减。粤港澳大湾区应从区域/城市群、城市和城镇/社区三个层面构建湾区韧性体系。区域/城市群层面着眼于空间均衡发展和分级管治;城市层面提升生态安全格局和工程防御韧性;城镇/社区强化学习和自组织能力。同时,建立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围绕台风的季节性特征制定周期性强韧方案,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群应对台风灾害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琦  万磊  
通过对华为终端项目入驻东莞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生多方面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产业创新与融合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产业创新与融合目标是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选择;创新最先发生在领先型城市中,区位距离、产业配套能力是周边城市接受创新辐射的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立足优势,发挥核心城市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推动核心区与外围区无缝嵌套、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密切互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学刚  胡灵通  
城市群物流网络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能力。本文利用2007-2019年城市各项基本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大湾区的"物流质量"在演变过程中分为核心枢纽、半边缘城市、边缘城市三个层级,物流网络日益密集,呈现"中心密集,边缘分散"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整体网络小世界效应显著,凝聚子群的总体分布大多具有地理临近特征。最后,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能力,构建轴辐式网络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