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72)
2023(12831)
2022(11022)
2021(10479)
2020(8795)
2019(20585)
2018(20738)
2017(40077)
2016(21686)
2015(24726)
2014(24799)
2013(24312)
2012(22057)
2011(19824)
2010(19804)
2009(17959)
2008(17277)
2007(15046)
2006(13067)
2005(11449)
作者
(63133)
(52257)
(51960)
(49428)
(33739)
(25133)
(23564)
(20597)
(19856)
(18668)
(17998)
(17588)
(16811)
(16602)
(16268)
(15850)
(15741)
(15631)
(15105)
(14945)
(13024)
(12901)
(12604)
(11954)
(11663)
(11628)
(11568)
(11553)
(10489)
(10256)
学科
(88295)
经济(88202)
管理(63053)
(60854)
(51607)
企业(51607)
方法(43940)
数学(38274)
数学方法(37569)
(21926)
中国(21044)
(19874)
业经(19305)
地方(19045)
(19009)
技术(18632)
(16430)
贸易(16421)
理论(16270)
(15877)
农业(14994)
(14459)
(13358)
环境(13173)
(12142)
(12078)
财务(11996)
财务管理(11976)
教育(11449)
企业财务(11304)
机构
大学(309559)
学院(307580)
管理(126234)
(117630)
经济(114963)
理学(110174)
理学院(108919)
管理学(106692)
管理学院(106128)
研究(100012)
中国(71581)
(66152)
科学(64704)
(50458)
(50054)
(47683)
业大(47448)
研究所(46039)
中心(45227)
(43517)
北京(41868)
(41426)
财经(41388)
师范(41038)
(37605)
农业(37403)
(36729)
(36178)
技术(34660)
经济学(34091)
基金
项目(217084)
科学(170583)
研究(156893)
基金(156786)
(137205)
国家(136153)
科学基金(117378)
社会(96809)
社会科(91771)
社会科学(91744)
(85139)
基金项目(83458)
自然(78594)
自然科(76798)
自然科学(76782)
自然科学基金(75344)
教育(72687)
(71933)
资助(65813)
编号(64310)
成果(50995)
重点(48465)
(47121)
(45648)
(45599)
课题(44071)
创新(42575)
科研(41618)
教育部(40210)
大学(40193)
期刊
(123449)
经济(123449)
研究(85872)
中国(55824)
学报(48726)
管理(45929)
科学(45628)
(41891)
教育(37162)
大学(36640)
(36309)
学学(34298)
技术(30742)
农业(29938)
(21013)
金融(21013)
业经(20369)
经济研究(19628)
财经(18755)
图书(18652)
科技(16907)
技术经济(16665)
(16158)
(15902)
问题(15643)
理论(14940)
统计(14399)
实践(13916)
(13916)
(13763)
共检索到435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何喜军  吴爽爽  张佑  Chan Chee Seng  庞婷  
采集2003-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GBA)和旧金山湾区(以下简称SFBA)发明专利转让数据,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维度,分别构建GBA与SFBA的城市间、组织间以及主体间技术转让网络,以探索湾区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GBA的城市间技术转让网络由以“广州”为核心的单核结构向以“深圳-东莞-广州”为核心的多核结构演化,但香港、澳门与内地核心城市间联系松散,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SFBA的城市间网络由以“Santa Clara-San Mateo”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向以“Santa Clara-San Francisco-San Mateo”为核心的多核结构演化;(2)企业间转让是GBA组织间网络中最重要的转让模式,产学研间转让呈现衰退趋势,金融机构在网络演化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转让是SFBA网络中最重要的模式,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3)SFBA和GBA的主体间技术转让网络均具有高频率小群体和低频率大群体两种结构模式,网络演化由少部分关键主体主导,且形成了基于核心主体的星型转让模式;(4)与SFBA主体间网络相比,GBA网络结构稳定性较低,持续参与技术转让的主体规模较小,主体间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未能形成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技术转让互惠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卢晓中  卓泽林  
湾区是一个兼具自然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多维立体的整体性概念。大学-市场-政府关系的相关理论为两大湾区高等教育形成与发展的比较提供了分析框架。从高等教育形成过程、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高等教育多样性以及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四个维度比较分析得出,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特征。如何在政府、市场、大学三者关系的协调中真正做到"以大学自主为主",这更考验着大学智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振刚  尚希磊  
从理念层、活动层和物理层3个层次分析旧金山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为着力点,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短板。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沈子奕  郝睿  周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所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及旧金山湾区就经济辐射效应、区域协同效应及配套设施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粤港澳湾区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提出以来,引发举世关注,并已上升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同时,作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被公认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为深入考察上述四大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优劣得失,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孙中山研究院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文婷   柯昀含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就必须要有法治保障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成后,生态环保领域的立法进入应用立法时代。我国现有的一般性法律无法解决流域、区域存在的特殊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法律,对现有体制、制度和机制进行系统集成,探索出适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模式。“十三五”以来,针对长江、黄河、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青藏高原等区域的生态保护问题所进行的立法尝试,就是对立法模式的集成创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已经通过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展开法律制定工作的过程中,建议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综合性立法结合特殊问题和协同治理情况,以提升流域性、区域性专门法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璟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已进入关键期,本文从合作内容、动因分析、差异化机制分析出发,以"互融共兴"为理论核心,从合作前提、联动机理、执行机理以及监督、评估、反馈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范式。建议构建以协调委员会为主的协调管理体制,从法律、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创新协调机制,以结构式强制、契约式和互动式三种方式配套相关政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璟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已进入关键期,本文从合作内容、动因分析、差异化机制分析出发,以"互融共兴"为理论核心,从合作前提、联动机理、执行机理以及监督、评估、反馈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范式。建议构建以协调委员会为主的协调管理体制,从法律、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创新协调机制,以结构式强制、契约式和互动式三种方式配套相关政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文聪  雷璇  李远辉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布情况,采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提取关键词,挖掘出文本隐含的研究主题及重要性程度;结合动态主题模型(DTM),分析不同主题内容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粤港澳相关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经济合作、协同治理、人才培养、环境保护、产业升级、旅游与文化六大方面。其中,经济合作和协同治理是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是今后主要研究趋势,且相关内容呈现不断细化特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霞  古钰  
近年来,广东省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广东省制造业正面临高速换档期,亟须注入新动能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港澳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竞争力逐年下降、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研究粤港澳各地产业特色,明确其分工定位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港澳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别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港澳地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服务业占比均高于珠三角9市,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牵引作用;珠三角9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已不能维持区域内经济高速增长。再以区位熵为指标对粤港澳三地各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比较以明确各地的分工角色,并对未来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衔春  夏洋辉  单卓然  许顺才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2010—2019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变机制,探讨了中国城市群区域治理的形成机制。进而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网络特征上,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呈现逐步多中心化的发展态势,网络结构由“深圳—香港”转变为“广州—深圳—香港”三核驱动的网络结构;第二,大湾区合作领域集中在经济、社会、制度三方面,其中社会事务的网络密度和多中心化程度始终最高;第三,节点特征上,深圳在大湾区经济、社会及制度事务的合作网络中均处于核心地位,而广州仅在制度性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香港则在经济、社会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总体来看,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区域,珠海、佛山、澳门、肇庆、中山、江门、东莞及惠州为边缘区域的“核心—边缘”模式。未来大湾区城市政府需要在城市管理和空间规划一体化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亚博   胡蝶   黄柳倩   陈敬业   蔡云楠  
快递物流直接反映城市间物质流动,是城市联系的重要表征形式。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63个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物流网点数据,构建63×63的物流联系矩阵,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各区县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及城镇规模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区县间物流非均衡性显著,白云区物流职能突出;(2)物流网络整体形成以“穗莞深”为主、佛山与中山为辅的“三核两辅”多中心结构,物流联系集聚与极化现象显著,网络连接优先在“穗莞深”等核心城市;(3)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呈“散点状分布、圈层式扩展”特征,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4)物流网络的形成主要受常住人口数量和GDP影响,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对丰富城市网络理论、促进物流协调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学刚  胡灵通  
城市群物流网络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能力。本文利用2007-2019年城市各项基本数据,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大湾区的"物流质量"在演变过程中分为核心枢纽、半边缘城市、边缘城市三个层级,物流网络日益密集,呈现"中心密集,边缘分散"的空间关联格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质量效应","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整体网络小世界效应显著,凝聚子群的总体分布大多具有地理临近特征。最后,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能力,构建轴辐式网络格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耿  
2019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首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近期(到2022年)及远期(到2035年)发展目标。这是大湾区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新起点,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开放合作新局面的重要里程碑。《规划纲要》把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中每一个城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静銮  王姣娥  刘卫东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技术创新活动深刻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和合作。论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技术(知识)异质性视角,使用包括申请人地址和专利分类号的2001—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授权发明专利数据,通过运用分布拟合、技术空间可视化和Log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技术创新特征及其路径演化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创新类别呈现幂律分布,集中在电通信及计算等少数技术类别,存在马太效应,技术的路径依赖较强。技术创新的跨产业“产品—零部件/软件—新产品(新产业)”和产业链上游“产品—零部件—基础材料”的关联拓展带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技术演化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在专注核心技术的同时,进行相关多样化;广州从其强势的医学转向电通信及计算技术,进行非相关多样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趋于同质,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城市间创新协同。对比现有文献,论文提出技术创新路径受到所在区域技术创新特征的强烈影响,当前全球—地方(城市)视角研究需要加入区域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