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27)
- 2023(6804)
- 2022(5673)
- 2021(4887)
- 2020(3991)
- 2019(8878)
- 2018(8487)
- 2017(16324)
- 2016(8334)
- 2015(9219)
- 2014(9250)
- 2013(9480)
- 2012(9133)
- 2011(8555)
- 2010(8749)
- 2009(8078)
- 2008(7473)
- 2007(6776)
- 2006(6366)
- 2005(5973)
- 学科
- 济(65532)
- 经济(65500)
- 管理(22719)
- 地方(19805)
- 方法(19430)
- 业(17975)
- 数学(17433)
- 数学方法(17352)
- 地方经济(14036)
- 企(13229)
- 企业(13229)
- 贸(13207)
- 贸易(13203)
- 中国(13062)
- 易(12793)
- 出(11267)
- 学(11054)
- 农(10476)
- 业经(10331)
- 财(8749)
- 环境(8315)
- 口(8099)
- 出口(8095)
- 出口贸易(8095)
- 农业(7747)
- 经济学(7550)
- 和(7150)
- 融(6971)
- 金融(6970)
- 发(6799)
- 机构
- 大学(131530)
- 学院(130644)
- 济(71637)
- 经济(70540)
- 研究(50651)
- 管理(48337)
- 理学(41088)
- 理学院(40576)
- 管理学(40145)
- 管理学院(39875)
- 中国(37390)
- 财(29014)
- 科学(27362)
- 京(26775)
- 所(25032)
- 经济学(24801)
- 财经(23057)
- 研究所(22483)
- 经济学院(22160)
- 中心(21822)
- 经(20952)
- 江(19845)
- 院(18116)
- 范(17235)
- 师范(17136)
- 财经大学(16927)
- 北京(16763)
- 农(15957)
- 科学院(15493)
- 州(15429)
- 基金
- 项目(84199)
- 科学(68099)
- 基金(63156)
- 研究(63142)
- 家(54312)
- 国家(53965)
- 科学基金(46587)
- 社会(44860)
- 社会科(42894)
- 社会科学(42886)
- 基金项目(32849)
- 省(31578)
- 教育(27009)
- 自然(26664)
- 划(26061)
- 自然科(26035)
- 自然科学(26030)
- 自然科学基金(25565)
- 资助(25268)
- 编号(23998)
- 发(20734)
- 国家社会(20122)
- 成果(19621)
- 部(19128)
- 重点(19061)
- 发展(17651)
- 展(17424)
- 创(17178)
- 济(16972)
- 经济(16829)
共检索到2099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丰毅 桂文林
研究目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异质的知识溢出如何产生经济空间收敛现象以及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研究方法:理论上,基于包含异质的知识吸收能力的Ertur-Koch空间增广Solow模型分析知识吸收能力对经济协调增长的影响。实证上,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使用1995~2018年的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和专利引用数据,采用贝叶斯层次空间Durbin模型和M-H Gibbs混合抽样算法估计空间收敛方程。研究发现:理论上,知识溢出导致经济空间收敛,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能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知识吸收能力不均衡会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不利于区域协调增长。从其他地区获得的知识溢出越多,本地经济增长过程中获得的空间溢出收益越大。实证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收敛。各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获得的空间溢出收益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中心城市要强于边缘城市,珠三角城市整体上要强于港澳。研究创新:理论模型中加入了异质的知识吸收能力,突出了吸收能力的均衡性对于地区经济协调增长的重要性。在实证研究中采用变系数空间计量模型,从而能够识别知识溢出对经济空间收敛的影响。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和技术交流信息,构造复合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价值:揭示了知识溢出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取决于区域间知识吸收能力是否均衡。本文就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期经济协调增长和创新合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连锋
从经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以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2017年9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湾区内城市群的开放度、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测算大湾区历年的经济效率,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大湾区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大湾区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效率显著高于其他9个内地城市,大湾区整体经济效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属于"高-高"型空间关联,其余9个内地城市属于"低-低"型空间关联,大湾区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进出口额、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效率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培阳 鲁志国
基于"新基建"背景,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视角,利用200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空间经济特征明显,信息基础设施及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态势;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均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础设施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空间竞争特征,周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人力资本水平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双重门槛效应:总体来看,双重门槛效应存在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了正"V"型态势;具体来看,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低于门槛值时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开放程度跨过门槛值后则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思维 苟露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深入参与全球分工进程,区域内新的空间地理结构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逐渐建立。文章基于2003—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偏差校正LSDV法(LSDVC)和双向固定效应估计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功能分工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效应,并使用广义矩阵估计(GMM)加以检验。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显著提升且存在明显的时段差异;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曲线关系,现阶段空间功能分工水平不足以抑制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燕
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对数化模型,通过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四种邻近维度,利用2009~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以Moran指数、OLS回归及空间杜宾SDM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①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制度邻近三种邻近维度均不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只有经济邻近具有显著的正向集聚性;②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③区域基础创新能力集聚程度要高于次新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湾区 R&D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欣悦 苏炜晴 汤勇力
利用201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67所高校纵向数据,采用随机系数模型,考察高校双元活动效率增长趋势、产学合作对高校双元知识产出增长的影响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推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研发与学术研究的双元知识产出整体呈现出显著提升趋势;(2)不同制度环境下高校双元活动产出效率的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广东高校创新研发的产出效率增长高于港澳高校,港澳高校学术研究的产出效率增长则高于广东高校;(3)产学合作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双元知识产出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良好的制度环境强化了产学合作对双元知识产出的促进作用,使得产学合作对广东高校双元知识产出的促进作用强于港澳高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王舒然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产业集聚、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上,中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知识空间溢出现象,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基于多样化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聚更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在区域层面上,东中部产业集聚的本地溢出效应比西部地区更加显著,而东部的专业化知识溢出的作用有所削弱;对外开放水平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影响程度也不同,东部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推动邻地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为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集聚水平,提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促进产业互补,提升多样化溢出效应,以及加强知识空间积累,提升知识和人才储备,拓宽技术升级范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徐海龙 王宏伟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科技资源相对集聚,中西部地区劣势明显,创新资源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是推动遍地开花式的创新创业,还是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关联,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的协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政策思路。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影响下,中国各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知识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入手,根据知识资本空间溢出的特征,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知识的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认为:(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无条件的单一稳态趋同,经济倾向在空间邻近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形成多稳态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伴随资本和人员流动的知识跨越区域溢出,是地理邻近或经济社会水平相似地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重要机制。(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溢出影响下的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速度最快,趋同半生命周期最短,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趋同相对较慢。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收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琼 殷悦 张蓝澜 董梁 张文涛
保险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6—2019年的市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等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险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波动中上升,11个城市保险业发展水平呈现香港、澳门和广州单核领跑大湾区东、中、西部的特征,珠三角9市呈现广州、深圳和珠海单核领跑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的特征;(2) 11个城市保险业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高值区与低值区的绝对差异有缩小趋势,低值区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扩大趋势;(3)保险业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保险业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区经济增长0.0538%。保险业发展具有负溢出效应,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部门制定保险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思维 苟露峰 毛艳华
本文将市场分割和对外开放因素加入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使用纠偏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收敛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面板门限模型加以检验。研究发现,200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其中市场分割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阻碍作用明显;经济开放对区域经济影响不显著,未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内市场分割与开放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使用面板门限模型进一步检验和讨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经济开放水平对市场分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即在经济开放水平高的地区,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而经济开放中低水平地区中,对该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并且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逐渐增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建华 黎伟林
本文从经济结构、稳定性、福利和环境代价4个方面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使用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9市) 2000~2019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并运用核密度函数估计、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9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由于同处粤港澳大湾区(9市),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各地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差异较小;(2)始终保持着以广州和深圳为质量增长中心,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佛山、东莞、珠海和中山为经济内圈,江门、惠州和肇庆为经济外圈的空间格局特征,即呈现中心-外围特征;(3)粤港澳大湾区9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分布演进呈单个"波峰"演进状态,没有出现"极化"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演进,核密度曲线明显呈现右移趋势,表明粤港澳大湾区9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绝对值是逐年上升的,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平行增长的特征;(4)粤港澳大湾区9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分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动态演进呈现循序渐进的特征,较难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的递进能力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靖 张文忠
文章研究了1990—2017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情况及经济规模变化情况,并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99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总体呈加快态势,各城市在不同时期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的变化与城市所处发展阶段的变化密切相关。大湾区内城市经济规模多数在广东—港澳范围内排行前列,且位序逐渐攀升,仅有肇庆和澳门在1990—2017年经济规模在广东—港澳范围内排序明显下降。以1990年为基期,至2017年,大湾区整体建设用地与经济规模增长的协同度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有序性不断增强,上升速度2010—2017年期间与之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体现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增长和经济规模增长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各城市间建设用地与经济规模增长的协同度演变差异性十分明显。深圳、珠海、中山三个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规模增长的作用效率在研究期间不断上升,其他多数城市研究期间该效率在2000—2010年期间达到最高,2010—2017年期间均出现明显下降。各城市间产业的发展阶段以及目标定位的不同造成了建设用地和经济规模增长协同性的差异。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林树哲 李秋俭 谢嘉岚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金融中介效率、保险市场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存在长期促进作用;第二,金融中介效率、保险市场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是大湾区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国宪
粤港澳区域合作完全有必要与可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即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本文对粤港澳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中,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提出了4个方面的问题,认为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粤港澳区域合作 可持续发展 经济资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艳春 何昱廷 胡雨鋆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协同关系DEA分析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在2005—2016年间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在2005—2012年处于下降状态,在2012—2016年期间,此协同度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探究使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度最优的物流投入策略,为政府物流投资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