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33)
2023(9689)
2022(8045)
2021(7213)
2020(5653)
2019(12654)
2018(12364)
2017(23358)
2016(12268)
2015(13763)
2014(13895)
2013(14121)
2012(13680)
2011(13001)
2010(13415)
2009(12403)
2008(12028)
2007(10806)
2006(10184)
2005(9574)
作者
(38129)
(32064)
(31635)
(30042)
(20559)
(15186)
(14420)
(12386)
(12164)
(11447)
(11198)
(10702)
(10524)
(10441)
(9975)
(9837)
(9482)
(9248)
(9119)
(8966)
(8368)
(7869)
(7695)
(7437)
(7237)
(7161)
(7038)
(6952)
(6581)
(6296)
学科
(80865)
经济(80807)
管理(32370)
(27724)
地方(27007)
中国(22689)
方法(19762)
(19595)
企业(19595)
(17592)
数学(16955)
数学方法(16846)
地方经济(16691)
业经(15999)
(13964)
(12984)
农业(12722)
环境(12411)
(11905)
金融(11904)
(11366)
(10752)
银行(10740)
(10608)
(10588)
资源(10358)
(10030)
贸易(10017)
(9432)
(9171)
机构
学院(189012)
大学(186365)
(89474)
经济(87643)
研究(76823)
管理(67047)
中国(58195)
理学(55513)
理学院(54756)
管理学(54025)
管理学院(53641)
科学(44972)
(41362)
(39998)
(37308)
研究所(35914)
中心(33439)
(30595)
(30402)
财经(28670)
经济学(28101)
(27744)
师范(27526)
(27480)
北京(27251)
(25804)
(24911)
经济学院(24815)
科学院(24222)
业大(23900)
基金
项目(117524)
科学(92711)
研究(89322)
基金(82830)
(71942)
国家(71336)
科学基金(60040)
社会(58216)
社会科(55276)
社会科学(55263)
(47007)
基金项目(43013)
(38975)
教育(38956)
编号(36189)
自然(35233)
自然科(34188)
自然科学(34179)
(33571)
自然科学基金(33534)
资助(33378)
成果(29817)
发展(27665)
重点(27365)
(27219)
课题(26409)
(25378)
国家社会(24504)
(24019)
创新(22638)
期刊
(116854)
经济(116854)
研究(64036)
中国(46258)
(29208)
管理(27175)
(25925)
科学(25907)
学报(25840)
教育(21956)
(21172)
金融(21172)
农业(20136)
大学(19173)
经济研究(19025)
技术(18179)
业经(18119)
学学(17748)
财经(14816)
问题(14691)
(13062)
资源(11936)
技术经济(11123)
世界(11096)
(11024)
国际(10668)
(10540)
图书(10241)
经济问题(9750)
(9579)
共检索到317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黄国宪  
粤港澳区域合作完全有必要与可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即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本文对粤港澳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中,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提出了4个方面的问题,认为需要引起重视。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左连村  
港澳回归后,粤港澳三地区域经济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粤港澳三地正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为此,应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寻求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协调统一;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品质的平衡点。这样才能顺利实现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娄伟  李萌  潘家华  
"双循环"是中国为应对国际复杂局势提出的新发展战略,并成为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典型特征。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及数据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机制,是推进"双循环"工作的重要路径。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不仅需要持续深化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也是重要手段,区域合作深化的过程也是要素自由流动能力提升的过程。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既要研究户籍、收入、税收、市场、教育及医疗等影响要素流动与区域合作的传统因素,也需要重视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及智慧时代的来临等影响要素流动的新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流动障碍的分类及应对路径可被归纳成"三四模式",其中,三种障碍包括易破除或必须破除类、难破除但能通过类以及难破除且难通过类,四种应对路径是指破除障碍、绕行过障、搭桥过障及直接蓄力跨越障碍。每个区域都有其典型特征,在区域合作过程中,采用要素流动效率评估、区域典型特征叠加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有利于识别合作双方的优劣势,优选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勇  
以粤港澳合作实践为例,在剖析粤港澳区域合作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区域合作规划演进的特点及作用进行分析。在区域合作发展过程中,两者呈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区域合作规划的内容和侧重点与区域合作进程密切相关,而随着区域合作规划的深入开展,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的融合发展。在推进区域合作和开展区域合作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这种耦合关系,提升区域合作效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余荔  宋荣  赵晨野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2010-2017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熵值法测算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运用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验证高等教育、经济发展与其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梯度分布格局明显。第二,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城市二者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加剧。其中,香港、澳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其余8市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城市之间未能形成显著的合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展金泳  张海荣  李浩  
利用粤港澳三地1995-2014年的GDP、常住人口以及市场价格数据,对20年来粤港澳经济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港澳经济具有先发优势,然而广东经济发展迅速,迅速实现赶超;粤港澳经济均属于外向型经济,易受国际环境冲击;从粤港澳市场一体化程度来看:粤—澳>港—澳>粤—港;粤港澳经济发展中空间分布并不均衡,靠近中心城市的区域发展更为迅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粤港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政策与协议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深化粤港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建军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要地和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与港澳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内部联系上存在特殊性,造就了区域内流通体系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其物流业发展逐步向好,但受体制机制、物流设施建设管理、企业协同合作及物流产业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流通体系构建存在障碍。为此,政府需要立足长远谋篇布局,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具体可行措施,从而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流通体系,综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秦学  
粤港澳大珠江三角洲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造就了丰富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经历了30年的旅游合作,探索出了三种旅游合作模式,形成了五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次级旅游区域。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是其内部特性、层次、结构、水平不同的各次区域之间形成的层次有别、关系密切、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旅游空间体系的过程。其旅游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了旅游资源—产品—市场联合开发、旅游交通—设施—信息系统合作兴建、旅游政策—制度—管理协作交流、旅游人才—技术—资本流动与融合等方面。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经验所提供的启示主要有:粤港澳区域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其旅游合作成效显著;市场机制和政府协调缺一不可;提升、优化与完善是区域旅游合作高级化的必然途径,即发展目标上提升、空间结构上优化和区域功能上完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丰毅  桂文林  
研究目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异质的知识溢出如何产生经济空间收敛现象以及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增长。研究方法:理论上,基于包含异质的知识吸收能力的Ertur-Koch空间增广Solow模型分析知识吸收能力对经济协调增长的影响。实证上,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使用1995~2018年的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和专利引用数据,采用贝叶斯层次空间Durbin模型和M-H Gibbs混合抽样算法估计空间收敛方程。研究发现:理论上,知识溢出导致经济空间收敛,提高知识吸收能力能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知识吸收能力不均衡会扩大地区间经济差距,不利于区域协调增长。从其他地区获得的知识溢出越多,本地经济增长过程中获得的空间溢出收益越大。实证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收敛。各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获得的空间溢出收益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中心城市要强于边缘城市,珠三角城市整体上要强于港澳。研究创新:理论模型中加入了异质的知识吸收能力,突出了吸收能力的均衡性对于地区经济协调增长的重要性。在实证研究中采用变系数空间计量模型,从而能够识别知识溢出对经济空间收敛的影响。充分利用了地理信息和技术交流信息,构造复合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价值:揭示了知识溢出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取决于区域间知识吸收能力是否均衡。本文就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期经济协调增长和创新合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虹鸥  王洋  叶玉瑶  金利霞  黄耿志  
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研究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需要以区域一体化理论体系、"全球—地方"尺度理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体系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其关键科学问题是研究"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尺度的区域联动理论,探索粤港澳区域联动的机制、关键因素、模式与路径;提出了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关注的4个重点议题:(1)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协同理论的研究与探索;(2)粤港澳地位与作用研究;(3)粤港澳联动的多尺度、多主体影响机制与模式研究;(4)粤港澳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彭星国  罗健中  丘荣盛  刘文炎  王峰  曾祥效  许飞月  周虹  
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间的技术经济合作出现了新的格局,加速了区域问的科技与经济的合作与交流。粤港澳(指广东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下同)有着地缘、人文的密切关系,是三地科技与经济合作的优势所在,随着粤港澳产业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促进了三地产业科技合作及其经济的高速发展。本文针对现有工业行业中重点企业的主要产业科技合作项目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了解粤港澳产业科技合作的现状,提出产业科技合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教育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和作用。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建设的基本路向,也是处理粤港澳三地教育关系的基本依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需要确立"湾区意识",赋予时代新内涵:着眼于长远全局,彰显教育"百年大计"的本质和在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着眼于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着眼于现代治理机制创建,建设活力湾区、法治湾区;着眼于融合性发展,构建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包容性成长,形成和而不同的"马赛克"式的湾区教育新图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贾飞扬   宫正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粤港澳经济合作从互通有无到“互为依托”的探索起步期到港澳回归背景下的快速成长期,再到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的全面合作期,其合作的能级不断提升,层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粤港澳经济合作有力促进广东、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实力实现巨大飞跃,加速了经济合作与科技进步的同频共振,激发了社会民生合作的蓬勃发展,为推进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粤港澳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加强大湾区内部规则衔接和体制机制对接,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空间一体化”,以文化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周天芸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区位、经济、制度等优势,是推动国家整体转型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进一步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水平,引领我国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的中坚力量。本文使用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1998-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财政收入等指标来衡量金融支持力度,选择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指标,构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金融支持对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在长期内稳定促进了大湾区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推动跨境金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用好"看得见的手",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端金融人才。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郭璇瑄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给湾区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发展具有集群效应的旅游经济,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的内在要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多核心的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着边缘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滞后、部分节点城市网络功能较差;湾区内旅游特色同质化、定位模糊;非核心城市未能发挥资源优势等问题。大湾区内部需要通过旅游合作,统筹湾区内各城市发展,促进同城化、互动化,增强经济联系,建立经济规模,减少内部成本。因此,应认清城市网络角色,发挥功能优势;着重发展非核心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