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64)
- 2023(20035)
- 2022(16844)
- 2021(15327)
- 2020(12948)
- 2019(29206)
- 2018(28861)
- 2017(54925)
- 2016(30183)
- 2015(33862)
- 2014(33916)
- 2013(33338)
- 2012(30674)
- 2011(27858)
- 2010(27887)
- 2009(26097)
- 2008(25604)
- 2007(22760)
- 2006(20531)
- 2005(18369)
- 学科
- 济(134556)
- 经济(134344)
- 管理(88066)
- 业(80532)
- 企(67089)
- 企业(67089)
- 方法(52826)
- 数学(44484)
- 数学方法(43969)
- 中国(35433)
- 农(34257)
- 财(32040)
- 学(31366)
- 业经(30191)
- 地方(29247)
- 制(26600)
- 农业(22719)
- 理论(20941)
- 贸(20861)
- 贸易(20848)
- 和(20499)
- 易(20118)
- 环境(19964)
- 银(19244)
- 银行(19167)
- 体(19070)
- 融(18944)
- 金融(18938)
- 务(18849)
- 财务(18765)
- 机构
- 大学(442893)
- 学院(437963)
- 济(178200)
- 经济(174412)
- 管理(165720)
- 研究(156008)
- 理学(142919)
- 理学院(141175)
- 管理学(138477)
- 管理学院(137671)
- 中国(114443)
- 科学(97925)
- 京(95398)
- 财(82674)
- 所(80467)
- 农(78621)
- 研究所(73270)
- 中心(68752)
- 业大(68666)
- 江(65968)
- 财经(65500)
- 农业(61722)
- 北京(60154)
- 经(59388)
- 范(58676)
- 师范(58038)
- 院(55918)
- 经济学(54652)
- 州(52428)
- 经济学院(48814)
- 基金
- 项目(297073)
- 科学(232466)
- 基金(215514)
- 研究(211827)
- 家(190666)
- 国家(189109)
- 科学基金(160417)
- 社会(135693)
- 社会科(127963)
- 社会科学(127926)
- 省(115592)
- 基金项目(114017)
- 自然(104727)
- 自然科(102221)
- 自然科学(102189)
- 自然科学基金(100344)
- 划(98318)
- 教育(96723)
- 资助(87957)
- 编号(84368)
- 成果(69395)
- 重点(67331)
- 部(64906)
- 发(63604)
- 创(61106)
- 课题(59458)
- 创新(57243)
- 科研(56730)
- 国家社会(56123)
- 教育部(55061)
- 期刊
- 济(204054)
- 经济(204054)
- 研究(132800)
- 中国(89673)
- 学报(77443)
- 农(72762)
- 科学(69563)
- 财(62888)
- 管理(62086)
- 大学(57854)
- 学学(54744)
- 农业(48886)
- 教育(46413)
- 融(37737)
- 金融(37737)
- 技术(36054)
- 财经(32984)
- 经济研究(32657)
- 业经(31422)
- 经(28346)
- 问题(26707)
- 业(24637)
- 版(22505)
- 科技(21439)
- 技术经济(21315)
- 图书(20450)
- 业大(20086)
- 理论(19659)
- 现代(19448)
- 资源(19217)
共检索到657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筱娟 徐维祥 刘程军
以2008-2016年粤港澳2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土地-人口-社会"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粤港澳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粤港澳城镇化总体的绝对差距逐渐缩小,而相对差距趋于扩大;粤港澳城镇化空间上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分化现象明显,粤港澳城镇化协调水平有所上升,但协调度偏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由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和澳门围合的倒"V"型区域,长期失调区域主要位于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格局基本稳定,深圳、东莞为显著热点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外部驱动、政府行为及信息化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作用强度较大。
关键词:
粤港澳 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昱宏 胡艳英
采取回归分析及熵值法,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研究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虽然区域内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基础优越,但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科技进步水平滞后严重,整体良性耦合协调水平仍待提升;此外,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各阶层耦合协调度区间皆有上升迹象,间接反映科技进步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琼 李松林 白杏 夏涛 陈修岭
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内容。论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且二者发展不完全同步。(2)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作用强,协调性逐渐改善,但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跃迁,始终为勉强耦合协调类型,形成外围低中心高的空间格局。(3) 11个城市耦合协调亚类型异质性明显,外围的江门、惠州、肇庆均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分区域看,经济发展滞后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澳珠中江),基本公共服务滞后型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深港莞惠)和中部(广佛肇)。(4)低值区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高值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高值区与低值区城市间形成了两极分化现象。该成果能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协调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涛 廖和平 杨伟 庄伟 时仅
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挖掘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对研究区2002—2012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位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质量协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差异特征;3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维航 张高军 陈森 邱子健
研究旅游竞争力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效应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利用2007—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旅游竞争力—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耦合协调度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利用VAR模型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竞争力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不同地区波动时点和波幅存在差异;(2)地方经济增长和耦合协调度间呈现正相关,在时间序列上存在长期稳定关系;(3)广州、东莞、江门和澳门的耦合协调度对地方经济产生显著的冲击效应与方差贡献,其中广州和澳门的响应积极迅速,东莞存在滞后性,江门波动较大。研究结果对建成"宜居宜业宜游"湾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璐歌 沈体雁
文章构建多维度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对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影响不同省份耦合协调度的因子。研究表明:2009—2019年全国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且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研究期内,全国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类或过渡发展类,处于基本耦合协调类的省份数量持续增长,同时小部分省份达到了良好耦合协调类;交通便利性因子及产业结构调整因子对城镇化协调发展、快速向好以及失调衰退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影响方向差异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丹 吴彪 王雪 梅晓丹
[目的]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文章以黑龙江省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4个时期13个地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综合发展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度不高,长期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度指数为波动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结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思静 徐维祥
文章利用2004-2013年相关数据,以江浙沪地区25个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金融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通径模型和耦合模型测度两者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各市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空间分布呈板块化结构,现已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嘉兴、金华、绍兴、宁波、舟山为辐射面的"Z"形耦合协调发展区。
关键词:
金融产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 耦合 江浙沪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边恒然 刘毅
文章以2011—2020年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9市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利用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差距较大;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产业集聚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从时间跨度的均值来看,各市产业集聚水平参差不齐;从空间分布的情况来看,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以珠江为界,呈现出“抱湾处高、近陆处低”的现象。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边恒然 刘毅
文章以2011—2020年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9市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利用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差距较大;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产业集聚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从时间跨度的均值来看,各市产业集聚水平参差不齐;从空间分布的情况来看,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以珠江为界,呈现出“抱湾处高、近陆处低”的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土地滞后型向勉强调和协调类土地滞后型阶段转变;(3)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类型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李二玲 李颜颜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结构、发展能力、生活水平、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产出等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中原经济区2003—2013年人口与土地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不协调趋势。除周口市人口城镇化指数(0.113)与土地城镇化指数(0.094)差距较小外,其余城市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郑州市、信阳市、宿州市、泰安市二者的指数值差距较大;(2)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与耦合度由轻度不协调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崇辉 傅愈 钟柳青 王兵 焦桂花
人口、经济与环境协同是当今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特征,无论是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还是政策工具的准备,都需要准确把握人口、经济与环境系统协同的影响机制。基于此,论文以200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以创新体系、差异性和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协同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创新体系对系统协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接近人口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效应强度;经济子系统不仅直接作用于整个大湾区的系统协同,而且也是其他因素产生协同作用的中介,经济子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口子系统有其自身的惯性,调控的空间相对有限,而环境子系统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关政策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系统协同 影响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崇辉 傅愈 钟柳青 王兵 焦桂花
人口、经济与环境协同是当今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特征,无论是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还是政策工具的准备,都需要准确把握人口、经济与环境系统协同的影响机制。基于此,论文以200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以创新体系、差异性和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协同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创新体系对系统协同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接近人口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效应强度;经济子系统不仅直接作用于整个大湾区的系统协同,而且也是其他因素产生协同作用的中介,经济子系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人口子系统有其自身的惯性,调控的空间相对有限,而环境子系统有一定的滞后性,相关政策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系统协同 影响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法威 许恒周 王姝
利用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入手,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实证检验全国及三大区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东、中、西部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出现了积极的改进,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σ收敛性检验则表明:我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并不大,且有收敛趋势。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我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