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9)
2023(849)
2022(786)
2021(775)
2020(435)
2019(966)
2018(829)
2017(1686)
2016(844)
2015(796)
2014(709)
2013(633)
2012(580)
2011(481)
2010(458)
2009(395)
2008(322)
2007(227)
2006(193)
2005(148)
作者
(2198)
(1970)
(1882)
(1868)
(1200)
(944)
(830)
(761)
(752)
(704)
(693)
(666)
(637)
(607)
(586)
(545)
(537)
(532)
(529)
(499)
(488)
(472)
(427)
(426)
(426)
(416)
(408)
(397)
(392)
(384)
学科
(4403)
经济(4403)
地方(2125)
地方经济(1276)
方法(1273)
数学(1225)
数学方法(1214)
中国(1163)
管理(1116)
环境(903)
(841)
(808)
(792)
城市(769)
业经(734)
(714)
城市经济(608)
农业(604)
产业(585)
资源(529)
(497)
贸易(497)
信息(482)
发展(458)
(458)
生态(458)
(444)
(439)
金融(439)
(438)
机构
大学(10989)
学院(10988)
研究(4567)
(4514)
经济(4379)
管理(3666)
理学(3319)
科学(3268)
理学院(3210)
管理学(3143)
管理学院(3128)
中国(2862)
(2505)
(2351)
师范(2337)
师范大学(2082)
(2073)
中心(2014)
研究所(1968)
(1904)
环境(1754)
地理(1684)
资源(1643)
业大(1599)
(1572)
城市(1552)
(1514)
科学院(1502)
研究院(1491)
经济学(1477)
基金
项目(9611)
科学(8161)
基金(7789)
(7074)
国家(7051)
科学基金(6383)
研究(6056)
基金项目(4705)
自然(4527)
社会(4502)
自然科(4442)
自然科学(4441)
社会科(4372)
社会科学(4372)
自然科学基金(4339)
(3619)
(3223)
教育(2489)
资助(2469)
(2279)
重点(2213)
国家社会(2129)
(2005)
编号(1984)
创新(1924)
(1894)
计划(1853)
发展(1835)
科研(1821)
(1818)
期刊
(4713)
经济(4713)
研究(3532)
科学(1815)
地理(1454)
学报(1447)
资源(1334)
中国(1329)
城市(1256)
(1204)
(1053)
经济地理(1041)
大学(1019)
管理(1018)
学学(997)
(885)
农业(836)
经济研究(789)
(788)
现代(772)
问题(686)
业经(616)
发展(607)
(607)
开发(594)
科技(581)
财经(576)
技术(570)
(564)
地域(499)
共检索到137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海飞  
在空间上借力发展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东和广西应以西江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两省区经济协同发展。构建粤桂经济区有利于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互通互联、建设新兴产业基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两省区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因素、地方政府推动等为构建粤桂经济区提供了更多可能,而且粤桂经济区联动发展在自然资源、城镇体系、主导产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粤桂经济区联动发展可以采取梯度联动模式、设施联动模式、港腹联动模式、生态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和科技创新联动模式来推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志富  张竟竟  
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区际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性增强,区域发展特性高度相关。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地区间的关联性加大;河南省中西部、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东部较低,但整体上的经济差异在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关联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和沿三门峡、焦作、安阳发展轴为主体的高水平关联发展区,以及以京广线以东为主体区域的低水平关联发展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娟  董平  陆玉麒  王毅  郭政  
研究中原经济区内部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关系对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决策参考意义。基于中原经济区2000~2015年各市和各县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不均衡指数、地理集中度等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分析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全局来看,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数值在逐渐增大,表明区域整体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向不均衡发展,区域内部差异在逐渐增大;(2)在局部空间上,集中度指数显示中原经济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呈现出中东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经济地理集中度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 ESDA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分布,且两者空间相关性显著。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志刚  王凯荣  谢小立  关欣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其农业发展与格局建设也必将适应生态型转变。利用区位商法,对研究区域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的优势产业,并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根据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态势,对农业格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四大产业区的农业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曾艳  聂辰旭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是在广东和广西两省交界处的梧州市和肇庆封开县境内新设立的两省直管经济区。该试验区面积较小,因而有必要向外拓展,即以该试验区为核心,形成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的圈层结构,以此来深化粤桂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其空间界定上主要采用了一小时经济圈、经济区物流配送半径、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等区域空间界定的方法和理论,并结合相应的经济发展数据来加以分析和佐证,这对今后粤桂经济合作区的发展和建设起着基础性研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胥亚男  李二玲  屈艳辉  位书华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方登科  杨林  
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诸多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关于区域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相关政策让人重点关注。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实现解决这个问题,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成渝地区做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4个主要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世庆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的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同时,未来五年,西部总体将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发展阶段。在上述背景下,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深化方向之一(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政策的深化方向),应是借鉴东部的重点推进战略,集中力量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对“十五”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地带”战略,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区分功能,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等要求,划分“三大战略重点区域”(优势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沿边开放地区)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均较好的地区,应在国家层面关注和川渝合作中,共建成渝经济区的繁荣...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曹娟  汪洋洋  
以县域(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单元,选用多项经济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部崛起"战略提出9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集聚分布,集聚趋势不断增强;经济"高—高"类型的县域主要分布于城市圈中部,"低—低"类型的县域多分布于城市圈边缘;武汉主城区、蔡甸区、江夏区和鄂州市始终是城市圈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以城市圈几何中心为圆心,由北部大悟县开始到南部通城县结束顺时针画一个半圆所经过的区域大多处在经济的冷点区;经济的空间均质性在南—北和东北—西南方向上出现"下滑",在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不断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杨贤房  吴亮清  张爱明  
在ArcGIS10.0及GeoDA软件的支持下,以赣粤闽客家聚居区为研究区,在县域尺度下选取2004、2009、2014年共3个年份的统计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考虑县城同时受多个中心城市引力作用的情况下,提出了引力首位度概念,分析了赣粤闽客家聚居区县域经济空间演化特征,划分了县域空间类型,并提出了县域发展的规划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效果不明显,经济发展不均衡;(2)县城受多个中心城市的引力时,可以根据引力模型及引力首位度将县域划分为空间聚集区和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通过对我国发展空间变化的历程分析,探讨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空间的组织形式及其动力机制。认为,我国正经历着一轮新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组过程,核心动力来自于我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和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土空间开发思路。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空间重组过程的中心区域,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中原经济区是其空间组织核心区域之一,目前虽有政策边缘地区之不利,但具有巨大的政策创新空间,其建设对我国发展空间组织优化及其相关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明水  谢红彬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经历了提出、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意义,应用引力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进行计算,并用Mapinfo9.0专题地图显示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部"双核"城市群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沿海放射长廊,中、西部"次增长点"构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多级体系,沿海发展轴对中、西次增长点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度由沿海向内陆山区随着距离成本的增加呈现出衰减规律;区域内陆各城市之间的彼此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其中山地地形条件和距离成本是海西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阻碍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伟丽  杨慧敏  
本文利用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空间关联分析及局部热点技术等手段,测算了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以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化,并与长三角地区的省际边界区域进行了比较,得到主要结论有:(1)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的经济差异比长三角地区的小,区域间经济发展联系逐步提升。(2)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虽然不高但较为显著,而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相关性虽然较高,但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3)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低于长三角地区,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4)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协调发展度高的地区仅集中在少数几个,而协调发展度低的地区所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高建华  
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年、2010年231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位、前5位、前10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宝琪  
以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以2000—2010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统计方法与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突出且空间惯性很强,形成了以郑州、洛阳等城市为核心的发达地区和京广线以东尤其是豫皖交界区等广大落后地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仍占主导,扩散作用微弱。据此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优化经济空间格局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