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2)
2023(11003)
2022(8577)
2021(7587)
2020(6138)
2019(13485)
2018(13044)
2017(24483)
2016(13821)
2015(15155)
2014(14819)
2013(14202)
2012(12754)
2011(11464)
2010(11291)
2009(10318)
2008(10332)
2007(9002)
2006(8117)
2005(7138)
作者
(43785)
(36909)
(36755)
(34551)
(23264)
(17740)
(16328)
(14402)
(13951)
(12891)
(12878)
(12507)
(12060)
(11634)
(11555)
(11223)
(11219)
(10811)
(10652)
(10569)
(9436)
(9090)
(9038)
(8451)
(8377)
(8181)
(8116)
(7936)
(7410)
(7364)
学科
(53624)
经济(53558)
(35298)
管理(34783)
(26293)
企业(26293)
方法(21921)
数学(19031)
数学方法(18813)
(18782)
中国(15747)
(15235)
业经(13735)
农业(12762)
(12657)
(10463)
贸易(10460)
地方(10388)
(10152)
(9352)
环境(8815)
(8526)
技术(8234)
产业(8147)
(8075)
银行(8016)
理论(7758)
(7686)
金融(7685)
(7624)
机构
大学(201017)
学院(199641)
(77406)
经济(75980)
研究(74482)
管理(71348)
理学(62775)
理学院(61918)
管理学(60492)
管理学院(60168)
中国(53941)
科学(51636)
(49414)
(42839)
(40051)
农业(39482)
业大(38810)
研究所(37491)
(33390)
中心(32860)
(30148)
(27602)
财经(27503)
师范(27164)
(26783)
农业大学(26138)
北京(25882)
(25273)
经济学(24037)
科学院(23831)
基金
项目(145590)
科学(114076)
基金(107467)
(99507)
国家(98730)
研究(96387)
科学基金(82080)
社会(62614)
社会科(59355)
社会科学(59337)
基金项目(57582)
(56437)
自然(56091)
自然科(54813)
自然科学(54792)
自然科学基金(53843)
(49283)
教育(43540)
资助(41709)
编号(36311)
重点(34317)
(31653)
(31260)
计划(30190)
(30041)
科研(28775)
创新(28301)
成果(28006)
国家社会(27221)
科技(26640)
期刊
(80617)
经济(80617)
研究(52842)
(44879)
学报(44703)
科学(38727)
中国(37941)
大学(32104)
学学(30833)
农业(30594)
(23610)
管理(23587)
教育(17762)
(16705)
(14890)
金融(14890)
业经(14297)
经济研究(13526)
技术(13419)
业大(13137)
财经(13012)
(12560)
问题(11595)
资源(11512)
(11181)
农业大学(10994)
科技(10670)
林业(9110)
商业(8799)
技术经济(8733)
共检索到282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大放   吴钊骏   李升发   梁逸璇   马佩芳   李昭铖   林添华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构建兼顾“种植结构”和“产出结构”因素的非粮化测算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综合分析粤北山区2010—2020年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分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2010—2020年期间,在非粮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增加的影响下,粤北山区非粮化率从0.521增加至0.587。(2)非粮化率分布呈现“中部低、两侧高”的空间格局,且该格局在十年内持续强化,Global Moran's I从0.359增加至0.422。(3)近十年,粤北耕地非粮化聚类特征均以“低—低聚集”为主,聚集中心为粤北中部地区。(4)随着非粮化发展,粤北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其中年光照时长、年均降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始终是主要影响因素。(5)非粮化各影响因素交互后的解释程度均呈现增加态势,且主要类型为双因子增加和非线性增加,其中主要影响因子的交互增强最为明显。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非粮化的定量测度方式,识别了不同时期山区耕地非粮化的空间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对于山区耕地非粮化测算与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孟菲  谭永忠  陈航  熊雯颖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为显著;"非粮化"类型逐渐由蔬菜、油料、棉花等多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2)"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类型多为蔬菜和油料作物,又以蔬菜为主导。(3)各影响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种粮比较收益在后期对非粮种植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非粮化"现象发生;机械动力水平在前期对"非粮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后期表现为正面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非粮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继续保障粮食种植收益、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与服务市场、健全法律政策与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鹏程  张利国  卢玉兰  赵杨洋  罗双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是我国重要战略部署。探究广西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管控和引导耕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进行耕地“非粮化”空间集聚效应分析,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 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程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共经历3个阶段。(2) 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西南高—西北低”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非粮化”现象以广西西南部崇左市最为突出。(3) 耕地地势起伏度、年降水量、第一产业比重、土地生产率和城镇化率等8个因素是形成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耕地“非粮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此制定差异化管控对策,对缓解耕地“非粮化”,促进耕地有效管护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晓华  唐波  卢荣旺  彭永超  
本文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指数、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对粤北山区乐昌市的旅游资源结构进行分析,并探析了客源市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乐昌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类别均等,空间特征呈现"一带两核心"格局,呈"弱集中型"分布;第二,乐昌的客源市场时间上有较强的季节性,2-3月季节性强度指数较高,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异;第三,乐昌的客源市场空间上有较强的集中性,主要来源于乐昌市内、广东省内和临近省区,市场吸引力有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俊甫   房阿曼   吴克宁   赵华甫   陈伟强   刘浩男  
[目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理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河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优化耕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12%、29.15%和32.21%,耕地“非粮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变动幅度。2015年至2020年耕地“非粮化”上升率增加了3.06%,且目前处于中度“非粮化”。(2)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三门峡市)、中部(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地区“非粮化”率高,北部(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焦作市)、东部(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程、人均消费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对于该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在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政府精准制定防治耕地“非粮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正祥  周勇  木合塔尔·艾买提  李晴  
土壤pH值是耕地质量表征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估算土壤pH值具有重要意义。以鄂西北山区十堰市为研究区,采集了701个耕作层土样,测定分析土壤pH值,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探讨了鄂西北耕层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为6.46±0.84,变异系数为13.00%,属中等变异强度。全市土壤pH值空间分布总体特征表现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南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整体上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成土母质是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能够独立解释空间变异的13.6%,其次是海拔高度,独立解释能力为6.30%,较弱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独立解释能力仅为1.4%,坡度几乎没有独立解释能力。说明目前影响研究区耕层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结构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和生产方式将是研究区土壤pH值进一步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森  王金华  王兮之  李辉霞  陈志军  廖肖霞  
论文运用RS、GIS等方法,重建了30 a来粤北岩溶山区4县(市)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演变与分异格局。30 a来本区石漠化土地在时间上由初步逆转向加速逆转态势演变,在空间上由多成片分布、少零星分布向多零星分布、少成片分布的分异格局演变。对本区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及其与石漠化的关联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活动是石漠化发展、逆转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是次要驱动力。石漠化驱动力的互动激发机制、耦合机制、干预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驱动着本区土地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立君   张宗毅   钟钰   许伟  
【目的】在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探究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缓解的影响机制并实证测度其具体影响程度,这对于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构建基于利润最大化约束的农户生产决策模型并进行机理推导,同时采用双栏模型等实证方法,运用2020年5—7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的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查数据,从地块规模、耕地平整度以及机耕道通达度3个具体指标来度量耕地宜机化程度,实证测度耕地宜机化对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的缓解效应。【结果】(1)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技术成熟而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发展滞后的背景下,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农户的非粮化程度。(2)耕地宜机化程度的提升降低非粮化程度的传导路径是:耕地宜机化程度提升降低了农机要素价格,农户选择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用价格更低的农机要素来替代劳动力,在非粮作物机械化技术尚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种植粮食作物,进而降低了非粮化程度。(3)耕地宜机化对非粮化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即相比小农户,耕地宜机化程度对种植大户的非粮化程度影响更为显著。【结论】整体看,耕地宜机化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农机使用成本,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替代和降本,有助于缓解中国丘陵山区非粮化问题,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永豪  王昌全  李启权  李斌  余亮志  陈玉蓝  周应刚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为20~408 mG·kG-1,属于轻度缺乏;变异系数为55.18%,属于中等变异。川西南山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变异函数的最佳模型为指数模型,其块金系数为46.6%,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受地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导致,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速效钾含量空间变异所呈现出的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及空间分布等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分布趋势与研究区地形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因而,川西南山区应结合当地不同土壤类型养分状况和不同海拔段的水热条件,合理施用钾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威风  阎建忠  周洪  
耕地流转有利于缓解耕地撂荒和闲置问题,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但已有山区的研究侧重耕地转出,且未深入分析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本文运用重庆市"两翼"地区12个典型村的1015份农户调查问卷,从地块尺度详细分析了农户耕地转入的特征,并通过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转入耕地面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多无偿转入耕地,但仍主要转入质量好、坡度小、离家近的地块;因受地形影响,转入地块又多为旱地,且难灌溉、面积小,并存在"去粮化"和粗放化经营。2农户特征方面,转入耕地的农户多为普通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小、效益低,且地块细碎化程度高。3影响因素方面,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收入、农具数量和耕作面积对农户转入耕地面积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地块平均面积和地区哑变量则武隆县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蓬鹏  朱玉春  
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微观农户的“非粮化”倾向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等五省的调查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和CMP模型探讨了灌溉供给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灌溉供给能够显著抑制农户的耕地“非粮化”倾向,且灌溉供给越充分,抑制作用越大,但存在一定门槛制约。在纯粮食种植户中,灌溉供给能够通过提高种粮产出,进而抑制农户“非粮化”倾向。异质性效果明显,过度集中化或缺少制度辅助的产权归属和管理,不利于小农水灌溉供给能力提升。产权所属需要适度集中化、适度制度化,管护主体需要多元化,两者共同作用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非粮化”倾向;灌溉供给对混种农户“非粮化”倾向抑制作用更大,对中部和西部农户“非粮化”倾向的作用依次降低,对东部农户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推动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创新管护机制,发挥多中心治理优势,提高小农水的灌溉供给能力,从而抑制农户的“非粮化”倾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松颖  刘颖  万晶  
"藏粮于地"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分析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LMDI方法对影响粮食产量的耕地利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粮食生产正处于稳定增长时期,但其周期性波动特征并未改变,粮食产量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湖北省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区位特征;单产提高与复种指数上升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耕地资源减少导致了粮食减产;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程度与方向、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都不相同。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调整耕地利用方式,合理安排耕作制度,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科技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崔许锋  马云梦  张光宏  
【目的】揭示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特征,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方法】研究采用2006—2015年耕地非农化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一般回归模型-面板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时空加权回归模型"模型集成(简称OPGT),对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一般回归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估计结果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耕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耕地非农化莫兰指数(Moran’s I)为0.740,并且通过1%水平上显著性检验,表明耕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采用一般回归模型、GWR、GTWR模型估计,方程拟合优度分别为0.689、0.785、0.858,加入时空权重信息的GWR和GTWR模型方程解释能力有显著提升;GWR和GTWR模型方程结果显示,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弹性系数存在时空非平稳特征;空间分析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禀赋对耕地非农化影响在经向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状态,在纬向上呈现出倒"U"型状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程度在经向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特征,在纬向上呈现出"U"型特征,产业结构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程度在经向上由西向东递增,在纬向上由北向南递减;时序分析显示,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系数呈现减小的趋势,耕地资源禀赋系数有所增大,产业结构系数在部分省域有所降低。【结论】(1)OPGT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相互检验、互为补充,可以更加细致的刻画因素的时空作用;(2)耕地非农化因素总体作用强度方面,弹性系数最大的是产业结构,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耕地资源禀赋,最小为城镇人口增长;(3)空间特征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禀赋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4)时序演变特征方面,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与经济发展水平投资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作用呈现下降趋势,耕地资源禀赋与耕地非农化关联性趋于增强,产业结构的影响虽在部分省域有所降低,但其整体影响程度仍然相对较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守庚  刘越岩  吴新群  金贵  
山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且容易被忽视。引入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测算鄂西北山区典型县近年耕地压力指数,结果显示:1997~2000年耕地压力呈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食物生产增长的幅度大于人口增长的幅度;2001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所致。通过与湖北省和全国2004、2007年压力指数对比,显示鄂西北山区耕地压力明显偏大,主要原因为:(1)由于山区耕地受退耕还林、灾毁和建设占用影响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偏小;(2)因单产水平相对较低而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偏大。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考虑,应主要从树立正确的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