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93)
2023(6306)
2022(5292)
2021(5100)
2020(4032)
2019(9692)
2018(9288)
2017(17105)
2016(9366)
2015(10348)
2014(10172)
2013(10305)
2012(9694)
2011(8781)
2010(8806)
2009(8230)
2008(7885)
2007(7167)
2006(6489)
2005(5360)
作者
(26602)
(22486)
(21934)
(21097)
(14115)
(11130)
(10231)
(8753)
(8714)
(7996)
(7868)
(7540)
(7206)
(6936)
(6835)
(6830)
(6624)
(6597)
(6233)
(6175)
(5595)
(5464)
(5326)
(5271)
(5115)
(5015)
(4975)
(4848)
(4614)
(4595)
学科
(38662)
经济(38620)
(27533)
(26069)
管理(20256)
农业(19374)
(14249)
企业(14249)
地方(14032)
方法(13102)
业经(11877)
数学(11606)
数学方法(11392)
中国(10368)
(7767)
(7674)
农业经济(7673)
(7463)
收入(7269)
(7131)
分配(6239)
环境(6235)
发展(5958)
(5948)
土地(5931)
(5503)
(5292)
农村(5263)
工作(5249)
(5217)
机构
学院(127775)
大学(123965)
管理(48053)
(46410)
经济(45018)
研究(44575)
理学(40913)
理学院(40335)
管理学(39480)
管理学院(39233)
中国(34439)
科学(28932)
(28792)
(27709)
中心(22280)
业大(21817)
(21806)
农业(21125)
(21113)
(20518)
师范(20395)
(20240)
研究所(19856)
(19199)
北京(17329)
(16888)
(16764)
师范大学(16295)
财经(15425)
农业大学(13773)
基金
项目(89096)
科学(69261)
研究(67548)
基金(61493)
(53019)
国家(52406)
科学基金(44717)
社会(41942)
社会科(39203)
社会科学(39189)
(37612)
基金项目(33406)
(30894)
教育(29750)
编号(29207)
自然(27838)
自然科(27094)
自然科学(27087)
自然科学基金(26544)
资助(23942)
成果(23428)
课题(20764)
(20713)
重点(19772)
(18313)
(17729)
(17181)
(16987)
发展(16531)
规划(16531)
期刊
(61344)
经济(61344)
研究(36260)
(32465)
中国(31444)
农业(21528)
科学(19969)
学报(19718)
教育(15621)
大学(15376)
(15313)
学学(14353)
管理(14251)
业经(14075)
(12231)
金融(12231)
技术(11455)
资源(9952)
(9324)
问题(8567)
(8446)
农业经济(8347)
农村(8259)
(8259)
(7952)
经济研究(6810)
图书(6543)
科技(6531)
社会(6439)
财经(6301)
共检索到197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姝  冯艳芬  王芳  曾小洁  
贫困村的脱贫能力直接影响脱贫工作的成效,研究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问题有助于确保我国脱贫任务的全面完成。论文以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粤北连州市为例,从村级尺度出发分析其相对贫困村的基本特征,进而构建脱贫潜力评价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共同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方法完成连州市66个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等级评价,并利用脱贫制约因素得分划分脱贫潜力类型。结果表明:1)连州市的相对贫困村自然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受政策约束影响较大,空间分布呈集聚型;2)脱贫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区位、资源条件、经济因素、社会保障和设施配套等5个要素层共22个因子,其中权重占比最大的是经济因素和设施配套的6个因子;3)脱贫潜力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属于脱贫潜力中等以上的相对贫困村占65.15%,说明连州市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潜力总体情况较好;4)脱贫潜力类型划分中,优先脱贫型占16.67%,稳步脱贫型占28.79%,重点帮扶型占54.54%。研究结果能为地方政府制定精准的脱贫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与指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刚  廖和平  李涛  张茜茜  蒋潞遥  
[目的]精确测度村级多维贫困以及划分贫困类型,是当前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精准脱贫的战略需求。[方法]文章基于重庆市1 919个市级贫困村的调研数据,构建地理资本视角下村域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维贫困测度模型、指标贡献度模型和最小方差方法系统揭示了重庆市贫困村多维贫困程度、贫困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重庆市贫困村多维贫困程度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结构,贫困程度极化特征显著,区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空间分布上,贫困村多维贫困程度呈从渝东北、渝东南分别向渝西地区逐渐减轻的特征,贫困村多维贫困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2)重庆市贫困村贫困类型主要分为单资本缺失型、双资本缺失型、三资本缺失型、四资本缺失型4个类型,其占比分别为9.07%、20.27%、66.91%、3.75%,三资本缺失型是最主要的贫困类型。[结论]重庆市贫困村致贫因素复杂多样,需要根据各自的贫困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差别化的帮扶工作。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力争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曹小曙  任慧子  黄晓燕  
以乡村贫困空间和乡村贫困群体为研究对象,从乡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空间分布及群体差异三方面,研究由此显现出的四大乡村贫困地方特征,即乡村贫困的空间传承性、空间隐藏性、空间集聚性与群体差异性。并在深入分析乡村贫困地方特征的基础上,以行政村与乡村住户两种尺度,探讨乡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行政村来说,除家庭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影响之外,地形起伏度和非农建设用地比重与乡村贫困率呈显著相关;对于乡村住户而言,家庭居住地区、家庭职业阶层、社会公平评判是乡村住户陷入或脱离贫困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贫困不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贫困,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阶层贫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森  王金华  王兮之  李辉霞  陈志军  廖肖霞  
论文运用RS、GIS等方法,重建了30 a来粤北岩溶山区4县(市)土地石漠化的时空演变与分异格局。30 a来本区石漠化土地在时间上由初步逆转向加速逆转态势演变,在空间上由多成片分布、少零星分布向多零星分布、少成片分布的分异格局演变。对本区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及其与石漠化的关联度、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人为活动是石漠化发展、逆转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是次要驱动力。石漠化驱动力的互动激发机制、耦合机制、干预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驱动着本区土地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焱  邵源春  冯璐  方俊智  
云南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贫困户的脱贫潜力直接影响到中国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以及脱贫后脱贫成效的巩固和小康社会的建成。以云南贫困农户脱贫潜力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素质、生产生活条件、受教育情况、经济情况和社会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建云南贫困农户脱贫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科学测度和评价云南省及下辖16个州市贫困农户的脱贫潜力和空间格局,探讨影响云南省及下辖16个州市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结果发现:云南整体贫困程度深,总体脱贫潜力弱;各州市贫困户的脱贫潜力具有较大差异,大理、迪庆、西双版纳、昆明、德宏和临沧的脱贫潜力较高,而昭通、普洱、文山、怒江、曲靖的脱贫潜力低;空间关联上,贫困农户脱贫潜力的差异性大于集聚性,州市之间的辐射、带动效应弱。研究结果有助于辅助和支撑各级政府制定更为精准、科学、有效的脱贫策略和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国涛  
宁夏西海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到户"的扶贫战略以来,农村贫困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然存在区域性贫困。本文基于宁夏西海固72个村贫困监测数据划分村级贫困类型,分析集中连片贫困村的特征,确定扶贫开发的对象和重点,从而为"整村推进"扶贫战略提供更加准确的瞄准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田  廖和平  孙平军  师满江  刘愿理  青丽波  
以2020年脱贫摘帽的贵州省望谟县161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运用耦合协调评判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县域乡村振兴潜力水平整体偏低,空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受县城经济辐射越强、环境资源及交通区位条件越好的村庄,乡村振兴潜力越高;(2)劳动力资源水平因自然禀赋较差以及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就业而相对较低,表现出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特点;(3)县域乡村振兴潜力与劳动力资源以中度耦合为主,呈现基本协调的态势,耦合协调度较高的行政村主要分布在县域南部产业经济发展较好及区位交通较便捷的地区;(4)县域乡村振兴与劳动力资源耦合协调关系包括劳动力资源滞后型、乡村振兴滞后型和同步型,其中以同步型为主,该类型将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难点区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冲  庄天慧  
文章构建了驻村干部胜任力模型,基于S省11个县(区)410个驻村干部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驻村干部胜任力模型的内在作用机制,测算了驻村干部胜任力与贫困村贫困程度的精准匹配度,基于不同的精准匹配度,探讨了驻村干部胜任力与贫困村脱贫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驻村干部专业知识、组织实施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价值认同度、脱贫责任感和职位特征之间都存在显著性的正向作用;S省驻村干部因村派人精准匹配度不高,处于勉强匹配和中度协调水平;驻村干部胜任力对贫困村脱贫成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可以将驻村干部对贫困村脱贫成效的解释力度提高19.48%和23.03%;高精准匹配度下,驻村干部胜任力对贫困村脱贫成效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雪兰  王振凯  余航菱  安悦  蒋凌霄  罗家欣  任辉  
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以下称"新晃县")84个出列村农户为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收入状况、产业发展四个方面构建脱贫成效指标体系,对2019年新晃县出列村农户脱贫成效的空间格局、脱贫类型划分与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晃县出列村农户脱贫成效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基础设施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2.53,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教育医疗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2.65,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收入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2.48,呈高、中、低得分区域交替分布态势;产业脱贫成效平均得分为4.23,但差异明显,仅东部、南部少数村域得分较高。(2)新晃县出列村农户脱贫类型可分为单因素主导脱贫型、双因素驱动脱贫型、多因素综合脱贫型三个大类和F因素主导型、F-E因素驱动型、P-E-I因素综合型等13个小类,同时针对不同脱贫类型提出巩固脱贫成效的策略与路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迪  陈明成  邱铭坚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发展的基础支撑可能仍然在乡村。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虽已如期完成,但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防止规模性返贫现象的发生。然而部分脱贫户由于自身发展意愿及能力不足,即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同时家庭资产积累较少,存在脆弱性脱贫情况。脱贫群体内生动力的提升,是保证高质量脱贫和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关键。为此,文章提出了脱贫内生动力理论,从需求型内生动力与手段型内生动力两方面解释脱贫内生动力影响返贫风险的内在逻辑,并从内生动力视角论述了如何降低中国脱贫家庭的返贫风险。利用来自粤东、粤北地区相对贫困村的实地调查一手数据,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提高脱贫户内生动力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其家庭返贫风险,这一效应在“因学致贫”的家庭中更加明显。(2)脱贫内生动力通过提高脱贫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对返贫风险产生抑制作用。(3)夏普分解结果表明,手段型内生动力对于脱贫户的整体内生动力水平的贡献度要大于需求型内生动力。因此,文章认为应重点关注脱贫户的内生动力,短期内优先发展脱贫家庭的手段型内生动力,长期培育需求型内生动力,持续推进教育帮扶,实施技能培训和降低教育成本,这对于预防脱贫户的返贫风险,夯实我国乡村振兴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蔡荷芳  
本文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分别就农村贫困妇女和脱贫妇女思想意识的差异性进行了客观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状况与思想意识之间相关性显著,脱贫妇女的思想意识明显优于贫困妇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雪雁  刘江华  王伟军  兰海霞  马平易  杜昱璇  
增强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不仅是新时期农村扶贫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论文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及生计环境出发,建立了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陇南山区脱贫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评估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识别脱贫农户的生计障碍。研究发现:①从川坝河谷区、半山区到高山区,从早期脱贫到后期脱贫,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依次降低,且务工型与农工互补型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强于其他生计方式农户;②陇南山区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比重达28.83%,高山区、传统务农型及后期脱贫户中生计不可持续农户比重较高,而川坝河谷区、农工互补型与务工型及早期脱贫户中该比重较低;③生计不可持续脱贫户均面临着多元生计障碍,其中近2/3的农户面临多维资本—环境阻滞型与多重要素阻滞型障碍;④针对生计不可持续脱贫农户面临的多元生计障碍,需分类实施多维生计干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晓华  唐波  卢荣旺  彭永超  
本文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指数、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对粤北山区乐昌市的旅游资源结构进行分析,并探析了客源市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乐昌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类别均等,空间特征呈现"一带两核心"格局,呈"弱集中型"分布;第二,乐昌的客源市场时间上有较强的季节性,2-3月季节性强度指数较高,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异;第三,乐昌的客源市场空间上有较强的集中性,主要来源于乐昌市内、广东省内和临近省区,市场吸引力有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永明  姜玲玲  王美霞  喻忠磊  
文章基于多尺度、人—地系统的理论视角,以湖南省8 000个相对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从市级和县级两个尺度揭示了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提炼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机制。结果表明:(1)相对贫困村在市级尺度上均呈现集群分布模式,而在县级尺度上呈现出集群、离散和随机三种不同的模式。(2)市级和县级尺度上相对贫困村均呈现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两个尺度上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存在差异。(3)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文盲率、坡度、平均海拔是影响县级尺度相对贫困村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4)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揭示出相对贫困村的空间分异机制。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志平  
相对贫困成为解决绝对贫困后的贫困治理主战场。传统的社会排斥视角、脆弱链接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公共服务因子。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构筑了发展机会基础,内生动力的关键机制。由此,农村相对贫困是因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而带来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主的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实现从传统的增长模式到赋权模式,从兜底机制到增能机制,从量到质的结构转型的三大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