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14)
2023(5810)
2022(5286)
2021(4876)
2020(4567)
2019(10548)
2018(10650)
2017(20195)
2016(11814)
2015(13771)
2014(14151)
2013(14172)
2012(13556)
2011(12301)
2010(12503)
2009(11770)
2008(11953)
2007(11192)
2006(9467)
2005(8517)
作者
(37468)
(31675)
(31548)
(30029)
(19786)
(15193)
(14556)
(12617)
(11761)
(11359)
(10668)
(10512)
(10226)
(10060)
(10031)
(10000)
(9898)
(9311)
(9104)
(9007)
(8142)
(7800)
(7744)
(7298)
(7289)
(7154)
(7038)
(7027)
(6645)
(6610)
学科
(46933)
经济(46886)
管理(29612)
(28971)
方法(24080)
(22193)
企业(22193)
数学(21525)
数学方法(21312)
(14235)
中国(12187)
(12114)
(11516)
(10002)
贸易(10002)
(9695)
地方(9547)
农业(9063)
(8944)
业经(8794)
(7830)
(7812)
银行(7795)
理论(7633)
(7424)
(7404)
财务(7397)
财务管理(7373)
(7226)
金融(7224)
机构
学院(173913)
大学(173525)
(67063)
经济(65370)
管理(62279)
研究(61739)
理学(52957)
理学院(52293)
管理学(51145)
管理学院(50829)
中国(46253)
科学(41465)
(39477)
(38048)
(34218)
农业(31800)
研究所(31360)
业大(30988)
(30795)
中心(28954)
(27517)
财经(24287)
北京(24150)
(23043)
师范(22763)
(21983)
(21817)
(21473)
技术(21270)
经济学(20342)
基金
项目(113453)
科学(85911)
研究(80591)
基金(78330)
(70063)
国家(69431)
科学基金(56498)
社会(46826)
(46566)
社会科(44148)
社会科学(44129)
基金项目(41368)
(39375)
教育(38029)
自然(37556)
自然科(36596)
自然科学(36579)
自然科学基金(35907)
编号(34266)
资助(33203)
成果(28709)
重点(26339)
(24933)
(24926)
课题(24632)
(23082)
计划(22953)
科研(22314)
创新(21653)
科技(20952)
期刊
(72292)
经济(72292)
研究(46944)
(35853)
中国(34945)
学报(34101)
科学(27695)
(24992)
农业(23990)
大学(23592)
学学(22237)
管理(19812)
教育(19782)
技术(15848)
(14807)
金融(14807)
(13887)
业经(12099)
财经(11676)
经济研究(11335)
问题(10097)
(9989)
(9819)
统计(9282)
图书(9245)
技术经济(8835)
(8731)
业大(8638)
理论(8416)
商业(8023)
共检索到257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牛娜  张改生  梅拥军  马守才  李红霞  
采用MINQUE统计方法、加性-显性(AD)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F1小穗两边结实数、中间结实数等结实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效应,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例变幅为38%~48%;不育系(V)-90-110、(Ven)-90-110、(K)-224、(V)-224所配制的组合,在2个结实性状上,包括国内法、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均具有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的加性效应,亲本5253、02-7-215、00-6-247、M8003具有使不育系恢复度提高的加性效应;双亲加性效应高的组合多数表现出其显性效应比较差;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达文  张立平  赵昌平  郑用琏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套袋自交结实率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自交结实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达到了63.66%~85.23%,不同组合和世代间具有一定差异;多基因遗传率0.49%~18.45%,说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受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4.29%~26.85%,因此在转育新不育系时可以对不育性进行早代选择。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龙  汪娅梅  揭红东  马玉申  杨奕涵  丁俊  唐艳仪  吕雪莹  刘小春  揭雨成  
苎麻(Boehmeria nivea)杂交F_1代的性状分离变异十分复杂,为掌握其杂交后代遗传规律,本研究将‘中苎1号’和‘湘饲纤兼用1号’杂交,构建1 012个子代F_1代无性扩繁的群体,并对其杂种优势和混合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_1代遗传多样性丰富,各性状的遗传性在正反交中基本一致,属于细胞核遗传。对F_1代杂交群体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发现株高、茎粗、皮厚、单兜有效株数、单兜原麻干重表现出较强的正向优势,更倾向于高值亲本‘中苎1号’遗传,鲜皮出麻率、单纤维细度表现出较强的负向优势,更倾向于低值亲本‘湘饲纤兼用1号’遗传,除单兜原麻干重的超亲优势较强外,其他性状的超亲优势均为负向,以单纤维细度的负向最为显著;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株高、单兜有效株数、单兜原麻干重、单纤维细度的遗传可能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主效基因控制,茎粗的遗传可能受两对相等的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皮厚、鲜皮出麻率的遗传可能受1对加性-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属于中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了解苎麻F_1代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对苎麻杂交育种和后代优良单兜选育提供工作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李式昭  李俊  杨恩年  孙华  刘培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钱焕焕  张玲丽  杜万里  庞玉辉  王亮明  胡甘  宋喜悦  
【目的】明确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配子传递方式及遗传模式。【方法】以K型1B/1R小麦雄性不育系K3314A,K型非1B/1R雄性不育系A731和A116,保持系116B、731B及恢复系KR783、桑榆3号和WM5-5为材料,构建了4个群体K3314A//KR783/731B、A731//KR783/731B、A116//A116/桑榆3号和A116//116B/WM5-5,分别调查其亲本及后代的自交结实率和单倍体发生的频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1BS染色体片段代换了1RS染色体片段后,非1B/1R类型不育系及其后代不产生单倍体;不育系核内基因主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保雷  张卫东  高庆荣  王茂婷  李楠楠  张艳玉  王慧娜  高建华  赵兰飞  茹振刚  
【目的】探究新型生态型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特点,为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提出理论指导,并为BNS败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7个品种(系)与BNS的正反交组合,判断BNS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连续3年对BNS/山农055525 F1、F2的育性表现进行分析,判别其最佳模型,并估计遗传参数。【结果】BNS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核基因的控制,部分品种(系)表现胞质效应。BNS/山农055525 F2育性呈现连续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多峰或偏态现象,遗传符合E_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2.5%—79.7...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亚珍  陈天佑  雷国材  耿东梅  王强  路明  
以 PTS和常规品种 (系 )小偃 6号、西农 872 7、小偃 2 2、陕 2 2 9、陕 785 9、周麦 1 1等互为父母本进行杂交 ,分期播种 F1 和 F2 ,田间考察自交结实率和育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 :F1 正反交组合的结实率不受细胞质影响 ,说明 PTS系的育性遗传为核基因控制。同时 ,F2 代育性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以结实率 70 %为界划分可育与不育及半不育时 ,出现 3∶ 1的分离比 ,因此认为 PTS系的不育表达是一主效隐性基因和多个微效 (修饰 )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刘为兵  朱旭彤  
用生态核不育大麦选系9201与可育大麦品系1154杂交,以自然结实率、目测花药等指标分析了F1、F2及F3代群体在武汉正常播种期(10月20日)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F1代完全可育,结实率达98%;F2代的育性表现出明显的可育株:不育株为3:1的分离比例,F2单株结实率频率分布曲线至连续双峰分布。F3代不育株行:分离株行:可育株行为1:2:1。表明生态核不育大麦的雄性不育性由核内1对隐性生效基因控制,且受微效多基因的修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妍  沈向群  关柏丽  郭春  李青  
【目的】初步探索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选育雄性不育两用系。【方法】从矮牵牛328自然群体后代中发现并选择不育株,以不育株(08A328)为母本,以7份不同来源的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F1)自交获得F2,选择F2分离出的不育株与F1回交,同时对F2不育株进行人工自交结实率试验和花粉生活力测定。在F2中优选不育株与经济性状优良的父本进行回交转育,转育后代自交,子代兄妹交,筛选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1分离的株系。【结果】F1后代全可育,F2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回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3∶1分离。不育株花药干瘪微黄,花粉无活力,自交不结实。回交转育后代均可育,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文春  赵寅槐  王书文  邹明烈  王苏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景侠  张改生  刘宏伟  王小利  王军卫  
 以3个二角型1B/1R小麦不育系ms(bicor)-83(37)65,ms(bicor)-偃师9号,ms(bicor)-80(6)和1个非1B/1R不育系ms(bicor)-90-110与不同基因型小麦非整倍体系列(单体、缺四体和重双端体)及8个不同的恢复系杂交,调查不育系本身和杂种F1产生单倍体的频率及其杂种F1代的育性恢复性。结果表明,二角型1BL/1RS不育系杂种F1代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与不育系自身1B/1R易位染色体组成有很大关系,亦与父本的染色体构成有关,父本的非整倍体系列有提高单倍体频率的趋势,而与杂种F1的育性没有直接关系;二角型非1BL/1RS不育系自身及其杂种F1代无单倍体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凯  高庆荣  张保雷  于松  李楠楠  张磊  刘桓  杨志远  付修义  
【目的】研究CMS小麦叶绿体显微结构的特性,探讨CMS与叶绿体结构的关系,揭示CMS机理。【方法】以K、V、T型同核异质不育系(A)、保持系(B)冀5418、育性恢复的F1和各自的质供体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i)为试验材料,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分析研究旗叶叶绿体的特性及差异。【结果】(1)K、V、T型不育系旗叶叶绿体结构异常,表现为基粒片层之间界限模糊、消失,发育滞后,与基粒连接的类囊体不发达,甚至断裂,整个片层排列紊乱。保持系冀5418叶绿体紧贴细胞内膜,基粒片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翎健  宋喜悦  胡银岗  何蓓如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晓静  马小飞  王震  李雪垠  张芳凝  李桂冬  张淼  申芳嫡  马翎健  
【目的】研究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稳定性和恢复性。【方法】采用BNS分期播种(2011-10-08、10-28、11-11及2012-02-13、03-12)、BNS与常规品种(680个)测交、BNS与YS型温敏雄性不育系732A正反交等方法,研究BNS的遗传稳定性、可恢复性及其与其他温敏不育系的关系。【结果】(1)随播期的延迟BNS自交结实率逐渐提高,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18%~126%和7%~79%,但晚春播(2012-03-12)小麦育性较早春播(2012-02-13)下降;不同播期的自交种正常秋播,自交结实率均很低且保持稳定,国际法、国内法计算的自交结实率分别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云燕  温超  王珂永  马男  赵梁军  
利用‘神马’、‘优香’等5个切花菊品种组配成6个杂交组合,进行其杂交F1代花序直径、小花数目、株高等若干性状的统计分析,研究切花菊杂交F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与双亲相比,切花菊杂种一代的花期分离广泛,多介于双亲之间;父母本各花色遗传潜能的大小为:白色>粉色>黄色>绿色,且白色表现出较强的偏母性遗传特点;杂种总平均花序直径、舌状花数目和筒状花数目分别相当于亲中值的85.3%、83.5%和93.6%,但不同杂交组合的杂交优势不一样,且优势表现程度依组合而异;花瓣长度、花梗粗度、株高、茎粗度表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各性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根据育种目标所确定的对切花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