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13)
- 2023(11980)
- 2022(10215)
- 2021(9578)
- 2020(8253)
- 2019(19564)
- 2018(19403)
- 2017(36988)
- 2016(20064)
- 2015(23319)
- 2014(23498)
- 2013(23550)
- 2012(22008)
- 2011(20287)
- 2010(20674)
- 2009(19458)
- 2008(19121)
- 2007(17145)
- 2006(15090)
- 2005(13762)
- 学科
- 济(109364)
- 经济(109283)
- 管理(53648)
- 业(49268)
- 方法(47073)
- 数学(42819)
- 数学方法(42212)
- 企(39017)
- 企业(39017)
- 中国(26481)
- 农(24005)
- 地方(21742)
- 学(19779)
- 财(19626)
- 贸(19183)
- 贸易(19172)
- 业经(18686)
- 易(18627)
- 制(16100)
- 农业(15207)
- 地方经济(14096)
- 环境(13988)
- 和(13915)
- 融(13815)
- 金融(13813)
- 银(13723)
- 银行(13701)
- 理论(13534)
- 行(13170)
- 体(11583)
- 机构
- 大学(303035)
- 学院(301417)
- 济(140144)
- 经济(137569)
- 管理(113741)
- 研究(108586)
- 理学(97808)
- 理学院(96696)
- 管理学(94794)
- 管理学院(94238)
- 中国(83064)
- 京(64472)
- 科学(63929)
- 财(59601)
- 所(55795)
- 研究所(50668)
- 农(48776)
- 中心(48528)
- 财经(48041)
- 经济学(45126)
- 江(44145)
- 经(43590)
- 业大(42509)
- 北京(41694)
- 经济学院(40541)
- 农业(38391)
- 院(38301)
- 范(38163)
- 师范(37817)
- 财经大学(35480)
- 基金
- 项目(194457)
- 科学(153141)
- 基金(142801)
- 研究(140479)
- 家(124748)
- 国家(123837)
- 科学基金(105245)
- 社会(90744)
- 社会科(86184)
- 社会科学(86160)
- 基金项目(73872)
- 省(73640)
- 自然(67076)
- 自然科(65577)
- 自然科学(65558)
- 教育(65102)
- 自然科学基金(64380)
- 划(62808)
- 资助(61434)
- 编号(55446)
- 成果(45142)
- 部(44445)
- 重点(44320)
- 发(42782)
- 创(39691)
- 课题(38905)
- 国家社会(38573)
- 教育部(38223)
- 科研(37467)
- 创新(37337)
- 期刊
- 济(153987)
- 经济(153987)
- 研究(91559)
- 中国(57365)
- 财(44968)
- 学报(44689)
- 农(43438)
- 科学(42627)
- 管理(41835)
- 大学(33842)
- 学学(31903)
- 农业(29546)
- 教育(28164)
- 技术(27895)
- 融(26791)
- 金融(26791)
- 经济研究(26695)
- 财经(24625)
- 业经(21605)
- 经(21337)
- 问题(20282)
- 统计(19795)
- 贸(18093)
- 技术经济(17780)
- 业(17138)
- 策(17046)
- 世界(16546)
- 国际(15902)
- 决策(15817)
- 理论(15087)
共检索到454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林芳
文章借鉴陈昆亭和龚六堂(2006)的研究,构建了具有粘滞价格的RBC模型,并基于中国历史数据,采用贝叶斯方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估计得到的参数与前人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进而利用所构建的模型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技术冲击解释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绝大部分;货币政策冲击对名义利率与通过膨胀率有较大的影响;而劳动供给冲击解释了劳动力波动的近90%,并对于资本、总产出都具有较强的影响。
关键词:
价格粘性 RBC 经济波动 方差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昆亭 龚六堂
本文在基本RBC模型的框架下,引入粘滞性价格和内生货币机制,建立包含货币政策的动态周期模型,并且用这个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规则货币政策下,本文的模型给出的经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模型能够模拟出比基本RBC模型更接近中国实际经济的周期特征。因此,本文给出的模型提供了一个能够较好地模拟中国实际经济政策运行的模型,通过它能够对现实经济政策有较好地解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春吉
基于一个包含投资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的RBC模型的最大似然估计,分析了投资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是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而投资冲击对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比较小。分析认为稳步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重要的措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春吉 范从来
运用传统凯恩斯主义的IS-LM-PC理论模型,用SVAR方法研究了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对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方向符合IS-LM-PC模型的理论预测;实际产出主要受总需求冲击的影响,而通货膨胀受总供给冲击的影响较大;货币冲击通过影响实际利率影响实际产出,但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如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那么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云松
文章建立了一个含有消费习惯形成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来解释中国1978~2008年之间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其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解释GDP和消费的波动性、投资与GDP的高度相关性以及投资的一阶序列自相关性,模型也能解释大部分的投资的波动性。
关键词:
实际经济周期 习惯形成 扰动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田晓文
双向纯增量模型———以新的理论估计中国经济增长田晓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国立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其增速超出了包括四小龙在内的所有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地区)。这与以前形成鲜明对照,当时中国在增长速度上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银忠 易小丽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特征事实,文章构建了包含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小国开放经济RBC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模拟中国实际经济的波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所构建的RBC模型能够解释85%以上中国实际经济波动,准确地预测各宏观经济变量与产出的相关性。基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也验证了所构建的RBC模型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
投资专有技术 RBC模型 小国开放经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晓嘉 刘鹏
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的协整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是诱致的能源需求型经济。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能源利用效率问题,采用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对能源消费弹性进行了估计,表明了我国能源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状态空间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吕朝凤 黄梅波
本文先确定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消费、投资波动与产出高度相关,产出波动高于消费波动,但低于投资波动。然后,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将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和借贷约束引入RBC模型对中国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本文模型能够解释实际消费、就业、投资和产出波动的82.22%、79.09%、99.75%、99.57%;(2)这一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朝凤 黄梅波
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与中性技术冲击的包含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中国的特征事实较一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正的中性技术冲击具有正财富效应相反,正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具有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特征;我国1979-2007年间推行的降低劳动弹性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资本积累与GDP产出的提高,故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四灿
中国市场化改革由增量改革时期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同时,经济波动由"高位波动"向"波幅收窄"的平稳化趋势转变。本文建立包含金融加速器机制和市场化因素的RBC模型,数值模拟显示市场化水平越低下,金融加速器机制放大和传播外生冲击的效果越明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减轻了政府对企业干预和金融加速器的放大效果,能够较好解释经济波动的阶段性变化。其政策含义为市场化有助于增强经济稳定性,抑制经济波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新铭
中国经济保持30年快速增长的原因一般被归结为改革、开放的推动。然而,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单向传导的系统,改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开放尤其是FDI则是经济增长引致的结果,而不是动因。开放的作用在于为深化改革带来外部压力,迫使改革进一步深化,间接地为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尤其是打破城乡壁垒,构建城乡统一、高效的要素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开放应作为选择性政策,视改革进程的难易,相机抉择开放力度。
关键词:
改革 开放 经济增长 传导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逸凡 周上尧 金骋路
本文首先构建包含家庭异质性、环境与扭曲因素的生产网络模型,导出影响与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四个主要渠道,即经济增长效率、居民消费水平、社会不平等程度和环境外部性。接着将静态生产网络模型拓展至动态情形,首次运用卡尔曼平滑方法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路径进行结构估计,刻画出2000—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周期,并分解四渠道在其周期性波动过程中的贡献程度。观测区间内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周期平均长度为3年,具有上升阶段持续时间长、下降阶段延续时间短等特点。随后与同期经济周期对比发现,经济增长质量(尤其是经济增长效率)与宏观经济产出间具有强关联性,在特定冲击下其(特别是环境外部性和社会不平等程度)与宏观经济产出间呈现逆向波动,并引致经济增长质量周期与经济周期间一定程度的“谷峰交错”即偏离“量质兼取”目标的情形。因而必须妥善应对外生冲击挑战,强化目标导向,重视增长与质量政策的协调性,发挥技术创新、结构改革与生态建设等政策的协同效应,促进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亚虹 朱保华 刘俐含
长期经济增长存在收敛或发散的可能性。经济增长的收敛状态是人均产量、资本存量和消费的增长率都趋向外生技术进步率决定的均衡增长途径,而经济增长的发散状态是经济增长率加速变化的现象。判断经济增长的收敛或发散需要估算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本文利用中国1978年至2006年间的30个省份的人均GDP数据,采用更符合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假说本意的半参数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估算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得到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经济还处于加速增长的发散状态;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向收敛状态过渡;相对于富裕地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发散现象更为明显,存在经济落后地区追赶富裕地区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建国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不同价格参照系下线性模型估计参数问题进行了描述。根据计量经济模型所用数据类型不同,分别从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出发,理论分析了模型估计参数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价格参照系 线性模型 参数估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