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58)
2023(2041)
2022(1747)
2021(1728)
2020(1434)
2019(3382)
2018(3368)
2017(6259)
2016(3878)
2015(4555)
2014(4525)
2013(4352)
2012(4084)
2011(3548)
2010(3657)
2009(3159)
2008(2958)
2007(2651)
2006(2290)
2005(2016)
作者
(11149)
(9584)
(9321)
(9015)
(5924)
(4592)
(4130)
(3632)
(3567)
(3441)
(3402)
(3211)
(3188)
(3184)
(3180)
(3001)
(2887)
(2765)
(2729)
(2622)
(2498)
(2496)
(2394)
(2239)
(2181)
(2145)
(2128)
(2115)
(2101)
(1929)
学科
(15610)
经济(15604)
方法(6947)
数学(6602)
(6572)
管理(6567)
数学方法(6549)
地方(4594)
(4568)
中国(4339)
教学(4246)
理论(4112)
(3701)
税收(3622)
教育(3621)
(3619)
企业(3619)
(3607)
农业(3451)
地方经济(3292)
学法(3103)
教学法(3103)
(3045)
学理(2855)
学理论(2855)
(2842)
业经(2577)
研究(2544)
收入(2407)
(2256)
机构
学院(50756)
大学(48384)
(20036)
经济(19626)
研究(19600)
管理(13918)
(12697)
中国(12644)
科学(12462)
理学(11806)
理学院(11675)
管理学(11355)
管理学院(11287)
(10700)
农业(10138)
(10117)
研究所(9812)
业大(9271)
(9095)
技术(8489)
(8401)
中心(8304)
(7309)
财经(7089)
经济学(6972)
(6948)
(6879)
(6863)
师范(6764)
农业大学(6491)
基金
项目(34060)
研究(24678)
科学(24676)
基金(21742)
(19924)
国家(19775)
科学基金(15405)
(15197)
社会(13773)
教育(13449)
社会科(12999)
社会科学(12998)
(12351)
基金项目(11300)
编号(10336)
自然(9802)
资助(9575)
自然科(9542)
自然科学(9536)
自然科学基金(9353)
课题(8604)
重点(8580)
成果(8540)
(7943)
(7505)
(7403)
(7221)
创新(6910)
计划(6719)
(6542)
期刊
(20446)
经济(20446)
研究(15682)
中国(13590)
教育(12161)
学报(11891)
(11824)
大学(8642)
农业(8506)
学学(8283)
科学(8210)
(7223)
技术(6046)
管理(5364)
职业(4808)
(4592)
业大(3885)
经济研究(3824)
财经(3778)
农业大学(3417)
(3365)
技术教育(3129)
职业技术(3129)
职业技术教育(3129)
(3032)
金融(3032)
(2917)
问题(2812)
业经(2751)
(2294)
共检索到77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甘秀芹  申章佑  宁秀呈  陆柳英  韦广泼  李艳英  胡泊  刘斌  吴延勇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德龙  牛安妮  邓挺  钱发军  石琴  罗铁贤  黎雪  
硅肥对甘蔗试验效果表明,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每公顷施硅肥750kg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增产率达10.9%~23.2%。施用硅肥后的甘蔗,植株生长挺拔,叶片清秀、光亮,病中害减少,抗逆性好。施用硅肥平均每公顷增收5242.5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正邦  周娜娜  刘凡值  朱文华  申刚  张正学  王健  
为了给甘蔗生产提供参考,从甘蔗品种选择、套种作物选择和优化栽培方面总结了田坝地2.4~3.0 m宽厢宽带组合栽培的优化技术,分析了甘蔗宽厢宽带组合栽培模式的应用效果,并对该模式在增加作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综合种植业、实现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葛静芳  司伟  
[目的]甘蔗增产是在食糖消费持续增长趋势下,世界糖业市场稳定的重要原因。揭示甘蔗增产要素,不仅能为甘蔗生产市场监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而且还可以发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甘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方法]基于LMDI模型,文章从世界和国别两个视角,剖析世界甘蔗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结果]1961—2014年世界甘蔗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产量提升2倍,其中70%增产源于播种面积扩张, 30%来自单产提升;面积扩张对多数国家甘蔗增产的贡献大于单产提高,中国甘蔗增产同样得力于面积扩张,但单产提升显著,贡献率高达34%,位居世界前列;甘蔗生产中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现有的甘蔗增产模式已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结论]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转变甘蔗增产模式迫在眉睫,必须加快由依赖面积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单产提升的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的步伐,方可实现中国乃至世界甘蔗糖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胜利  陈小青  陈青云  
 以黑籽南瓜为砧木,伽师甜瓜为接穗,采用不同的嫁接方法和育苗方法,研究了嫁接对伽师甜瓜幼苗和植株生物学特性及枯萎病抗性、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嫁接方法都有较强的亲和性,在无土育苗条件下,嫁接苗成活率均在77.7%以上,显著高于有土育苗的成活率(68.1%)。各嫁接伽师瓜幼苗根系比自根苗根系发达,嫁接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尤其是伽师瓜嫁接苗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地上干样质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田间防效达到95.4%以上,无土育苗嫁接效果比有土育苗好,嫁接伽师甜瓜比自根伽师甜瓜增产75.9%~112.3%,增产效果主要表现在后期产量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夏雪岩  师志刚  程汝宏  
以自育的抗拿捕净谷子新品种冀谷25抗系528-4及其不抗拿捕净同型姊妹系528-5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简化栽培谷子—冀谷25化学处理、撮留苗及正常管理的全生育过程中的各器官的干物质、产量和除草效果,揭示简化栽培不仅能够化学间苗、化学除草,而且有一定增产作用的生理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简化栽培除草效果可达到95%,同时比对照增产8.73%。其增产的生理机制在于:简化栽培处理提早间苗、除草,减少了杂草和多余谷苗的养分和空间竞争,起到了壮苗的作用;简化栽培的生物产量在拔节至抽穗、开花和灌浆至成熟两个关键阶段积累量高于对照,且增长快;简化栽培处理从苗期到拔节根系发育较好,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较好发育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申章佑  郑浩  何龙凉  莫云川  叶燕萍  
应用地埋式滴灌系统,在甘蔗工艺成熟前期对3个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新台糖10号和园林6号)进行甘蔗增糖增产剂3种浓度(1.67、2.50、5.00 mL/L)施放试验,探讨甘蔗根系吸收增糖增产剂的效果及根际滴灌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相对于清水对照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叶片中酸性转化酶和NADP-苹果酸酶的活性,提高了中性转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利于刺激根系恢复吸收能力,改善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施放增糖增产剂对株高和茎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施放时期的选择有关;3种浓度处理均有增加甘蔗蔗糖分的效果,其中以2.50 mL/L处理效果最明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正邦  周娜娜  刘凡值  朱文华  申刚  张正学  王健  
为了充分了解高糖高产甘蔗品种的性状特征,并针对其品种特性进行优化栽培,提高种植效益。从品种特征特性、农艺性状、品质等方面介绍了黔糖4号、黔糖06/154、黔糖06/212和粤糖00/236等12个甘蔗新品种(系)的性状表现,并总结了其相应的优化栽培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雯雯  龙松华  邱财生  郭媛  王慧  郝冬梅  王玉富  
【目的】筛选适用于甘蔗主产区种质资源的SSR核心引物,探究中国主要甘蔗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为甘蔗亲本材料的保存、利用、甘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从68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的21对核心引物,对采集到的19个群体共95份甘蔗育种亲本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owermarker V3. 25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计算19个群体的Nei72遗传距离矩阵。利用Powermarker V3. 25软件,对供试材料基于SSR标记的遗传距离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遗传距离矩阵,利用Mega6. 06软件分别对19个群体进行基于分子标记的类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利用STRUCTURE 2. 4对19个群体的95份供试材料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从已公布的68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21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综合表现良好的甘蔗SSR分析引物,21对引物中PIC值最大的是0. 9279,最小值为0. 7855,平均值为0. 8664。21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40个甘蔗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422个,扩增的DNA条带范围集中在100~500 bp之间。19个群体的Nei72遗传距离最小的为0. 2024,最大的为0. 7262,平均遗传距离为0. 5779,根据UPGMA聚类图可将19个群体划分为4个亚群。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值等于6时,ΔK取得最大值,说明19个群体的95份材料可以划分为6个亚群,亚群Ⅰ含有4个群体分别为TZ01、GZ01、TZ02、TZ10,亚群Ⅱ含有2个群体为TZ07、TZ08,亚群Ⅲ为TZ11、GZ06、GZ08,亚群Ⅳ分别为GZ07、GZ03、GZ04、GZ05,亚群Ⅴ分别为TZ04、TZ06、TZ05、TZ03、TZ09,亚群Ⅵ只含有一个群体为GZ02。【结论】21对SSR引物能够很好的区分本研究的各个材料,同时供试材料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可为上述亲本资源的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今后研究中的亲本选择和组合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纯佳  覃伟  徐超华  刘洪博  毛钧  陆鑫  
【目的】探明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遗传变异特征,筛选优良基因型,并为甘蔗高光效育种技术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于大伸长期对50份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顶端全展叶6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行测定,包括净光速率(A)、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E)、固有水分利用效率(WUEintr)、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nst)。通过方差分析、广义遗传力计算、相关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明确气体交换参数变异特征,并通过聚类和判别分析筛选优异基因型。【结果】所有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在参试基因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程度依次为gs>A>E>Ci>WUEintr>WUEinst。各项参数广义遗传力较高,除WUEinst为58.8%外,其余参数均达70%以上。除WUEinst与E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气体交换参数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气孔导度同其他参数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相关,体现了其对气体交换的重要调控作用。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两项公因子,可分别解释为"碳同化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二者在基因型间的变化彼此独立,表明兼具高碳同化性能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材料的筛选是可能的。通过聚类分析最终筛选出B4362、B51-410、US67-22、BH10-12、C323-87、Co685等6个碳同化能力突出、且同时具有极佳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异基因型。【结论】国外引进甘蔗栽培品种中蕴含丰富的气体交换参数变异,遗传差异是该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鉴定筛选到6份兼具高碳同化性能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异材料,为甘蔗高光效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种质资源和优化建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东姣  张畅  阙蓓蓓  尤垂淮  罗俊  苏亚春  
从甘蔗栽培种R570基因组数据库中挖掘到60个ShWRKY(ShWRKY1~ShWRKY600)基因,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上有3~13个ShWRKY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60个ShWRKY蛋白中,属于Ⅰ、Ⅱ和Ⅲ类的分别有10、32和18个.所有ShWRKY家族成员皆为亲水性核定位蛋白,且除ShWRKY13为稳定蛋白外,其余家族成员都不稳定.ShWRKY基因家族的外显子数目为1~5个,保守基序数目为3~7个.启动子区域序列预测显示,ShWRKY基因包含多个与胁迫、生长发育和激素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谱分析显示,ShWRKY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且参与对黑穗病菌胁迫的响应过程.RT-qPCR检测结果显示,接种黑穗病菌7 d后,ShWRKY37基因在2个甘蔗抗病品种和1个感病品种中上调表达,而在另外1个感病品种中下调表达;ShWRKY51基因则在抗病品种中下调表达,而在感病品种应答早期(1 d)上调表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夏志兰  江巨鳌  何长征  
为探讨食用菌增产剂Ⅰ号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了食用菌增产剂Ⅰ号对香菇发菌、出菇以及后期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栽培料中添加食用菌增产剂Ⅰ号可以促进菌丝生长健壮 ,减少病菌感染 ,提早出菇和增加产量 ,降低病 (畸 )菇率 ,提高品质 ,添加量以 0 .2 %最好 .在香菇出菇后期通过在食用菌增产剂Ⅰ号中浸泡菌筒也可增加出菇数量 ,极显著提高产量 ,并缩短采菇期 ,浸泡时食用菌增产剂Ⅰ号的添加量以 1∶80 0 (质量比 )为宜 .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碧照  
早稻—再生稻抛秧栽培增产原理及效益分析福建省沙县凤岗镇农技站苏碧照抛秧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个重大改革。为了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福建省沙县凤岗镇积极推广抛秧栽培技术,取得显著的增粮增收效益。今年凤岗镇北门村早稻——再生稻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刘正辉  王绍华  凌启鸿  丁艳锋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义丰,王大生,刘勇  
水稻稻茬小麦因水稻收获晚、适耕期短、整地困难、播种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适期播种,加之水稻稻茬土壤板化,理化性状差,导致稻茬小麦的单产长期低而不稳,在200kg上下徘徊。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以旱作水稻替代水稻,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水稻比水稻早熟10天,并能调整土壤理化性状,旱作水稻稻茬小麦比水稻稻茬小麦增产100kg。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