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44)
2023(6974)
2022(5805)
2021(5267)
2020(4344)
2019(9586)
2018(9223)
2017(16620)
2016(9670)
2015(10635)
2014(10139)
2013(9705)
2012(8902)
2011(8028)
2010(7908)
2009(6994)
2008(6781)
2007(5897)
2006(5116)
2005(4386)
作者
(31402)
(26054)
(26048)
(24359)
(16725)
(12863)
(11499)
(10278)
(10189)
(9226)
(9057)
(8710)
(8698)
(8449)
(8330)
(8264)
(8077)
(7809)
(7652)
(7611)
(6989)
(6547)
(6266)
(6098)
(6042)
(5891)
(5825)
(5644)
(5530)
(5446)
学科
(33106)
经济(33060)
管理(25568)
(24417)
(18525)
企业(18525)
方法(15514)
数学(13931)
数学方法(13786)
(10728)
中国(9189)
(8936)
(8846)
(8303)
贸易(8302)
(8117)
业经(8026)
农业(7369)
理论(6697)
技术(6271)
(5910)
环境(5475)
教育(5328)
(5280)
财务(5278)
财务管理(5266)
地方(5064)
企业财务(5026)
(5004)
教学(4957)
机构
大学(134597)
学院(134350)
(51157)
研究(51150)
经济(50191)
管理(46475)
理学(41168)
理学院(40652)
管理学(39698)
管理学院(39513)
(38198)
科学(35850)
中国(34937)
农业(31193)
业大(29433)
(28909)
(28356)
研究所(26518)
中心(22147)
(20914)
农业大学(20673)
(20372)
(18399)
(17659)
北京(17558)
技术(17310)
财经(17279)
(16893)
(16586)
科学院(16529)
基金
项目(99939)
科学(76473)
基金(71762)
(67845)
国家(67292)
研究(63796)
科学基金(55111)
(40697)
社会(39519)
自然(39435)
自然科(38551)
自然科学(38533)
基金项目(38342)
自然科学基金(37890)
社会科(37399)
社会科学(37387)
(35249)
教育(30724)
资助(29004)
重点(23683)
编号(23629)
计划(22376)
(21766)
(21425)
(21127)
创新(20348)
科技(20281)
科研(20163)
(20068)
(18242)
期刊
(49441)
经济(49441)
学报(34988)
研究(34578)
(33978)
中国(28934)
科学(27193)
大学(24615)
农业(23758)
学学(23716)
教育(17145)
管理(16058)
(15109)
(13451)
业大(11223)
技术(10522)
农业大学(9749)
经济研究(9216)
(9195)
金融(9195)
(8686)
业经(8520)
财经(8493)
科技(7454)
(7321)
问题(6765)
中国农业(6665)
林业(6514)
自然(6026)
商业(5838)
共检索到190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刘斌  甘秀芹  申章佑  胡泊  李艳英  吴延勇  陆柳英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扈婷  陆准  姚林  贺慧  刘建霞  郑华斌  陈杨  黄璜  
选用3个水稻品种Y两优一号、黄华占和汕优63,比较了3种栽培方式(梯式窄垄、梯式宽垄、厢式宽垄)对水稻结实期剑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式窄垄和梯式宽垄栽培,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高,叶片衰老慢,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有利于保护性酶CAT、POD活性的提高;常规栽培(水种)和厢式宽垄栽培(相当于旱种),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低,衰老快,保护性酶活性变化较大,酶活性下降幅度分别为24%~44%、28%~46%;梯式窄垄栽培产量最高,梯式宽垄产量次之,分别比常规栽培高27.17%和12.12%,厢式宽垄栽培产量稍高于常规栽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严长杰  田舜  张正球  韩月澎  陈峰  李欣  顾铭洪  
目的明确高产水稻品种中与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性质,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53个典型的籼粳品种和近年育成的高产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供试品种的理化品质和RVA谱特征,并利用根据籼粳基因组序列差异设计的Wx、Sbe1、Sbe3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了53个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并分析了3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学效应。结果3个分子标记均能很好的区分3个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籼粳来源,根据3个位点的基因型可将53个品种分为6种类型。单个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基因型品种间淀粉的理化特性(AC,GC,RVA)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3个基因的联合效应在不同基因型组合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3个基因在高产品种培育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赵磊  赵秀哲  高连文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优势粒>上部弱势粒>下部优势粒>中部弱势粒>下部弱势粒。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产量提高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整精米率下降,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宇  马均  童平  朱萍  李树杏  王根齐  许远明  
在施纯氮总量180 kg.hm-2下,以II优498为材料,研究大苗移栽三角强化栽培水稻前中后期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苗情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运转、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茎基部伤流量、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含量、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种施肥方式下,依产量从大到小排序,底、蘖、穗、粒肥比例依次是5∶3∶1∶1、5∶3∶2∶0、6∶3∶1∶0、7∶3∶0∶0、6∶4∶0∶0、10∶0∶0∶0、5∶5∶0∶0。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只施底肥和分蘖肥的处理显著低于施用底蘖穗粒肥处理的产量,其叶面积衰退速率高,成熟期的伤流强度低,收获指数低。而采用底、蘖、穗、粒肥比5∶3∶1∶1施肥处理,从齐穗期到成熟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康裕  唐志伟  熊瑞  周文涛  张雅兰  欧阳宁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中嘉早17(早稻季)和泰优390(晚稻季)为试验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探究3种栽培方式(垄作栽培、厢作栽培、平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平作,垄作栽培提高了晚稻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49.43%、46.13%和52.14%、36.90%;厢作栽培降低了晚稻季分蘖盛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降低33.75%、31.39%;垄作栽培提高了早、晚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73.31%、101.14%和92.81%、52.22%;与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稻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达15.94%和13.97%;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0~2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而厢作栽培显著降低了晚稻季5~1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栽培提高晚稻季5~20 cm土层中碳氮比值;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增加了早、晚稻季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产量分别提高了30.20%和10.75%。综上,相比平作、厢作,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地力和提高双季稻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康裕  唐志伟  熊瑞  周文涛  张雅兰  欧阳宁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中嘉早17(早稻季)和泰优390(晚稻季)为试验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探究3种栽培方式(垄作栽培、厢作栽培、平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平作,垄作栽培提高了晚稻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49.43%、46.13%和52.14%、36.90%;厢作栽培降低了晚稻季分蘖盛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降低33.75%、31.39%;垄作栽培提高了早、晚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73.31%、101.14%和92.81%、52.22%;与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稻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达15.94%和13.97%;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0~2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而厢作栽培显著降低了晚稻季5~1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栽培提高晚稻季5~20 cm土层中碳氮比值;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增加了早、晚稻季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产量分别提高了30.20%和10.75%。综上,相比平作、厢作,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地力和提高双季稻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煦  刘强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张玉平  石其伟  
为了探明不同栽培方法对稻米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栽培方法对湘早籼29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糙米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栽培改良I与习惯栽培法相比,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功能叶硝酸还原酶(NR)、蛋白水解酶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提高糙米全氮、蛋白氮的含量与籽粒蛋白质产量,其中全氮含量提高了17.86%,蛋白氮提高了17.96%,籽粒蛋白质产量提高了29.62%.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佑宏  王治虎  张舒  张瑞洋  杨小林  
采用旱育免耕抛栽、小苗机插、盘育免耕抛栽、油林免耕套播、直播、常规栽插6种栽培方式,比较水稻发育进程、主要病害严重程度以及产量的差异,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为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直播和常规栽插稻叶龄发育进程总体快过免耕抛栽方式;不同栽培方式之间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发生程度均有差异,产量从高到低顺序为常规栽插、小苗机插、直播、盘育免耕抛栽、旱育免耕抛栽和油林免耕套播。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生育进程、主要病害的发生程度和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常规栽插和小苗机插方式病害发生的总体情况优于其余4种栽培方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红梅  刘强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陈军文  
比较研究了3种栽培法对水稻植株生长,光合速率,植株及籽粒全N,P,K含量,糙米全N,蛋白N含量,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拟栽培法最优,"三壮三高"栽培法次之,常规栽培法最低.与常规栽培法相比,初拟栽培法、"三壮三高"栽培法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早稻分别增加了11.36,8.63g/kg,晚稻分别增加了8.33,6.19g/kg,早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9.14%,9.57%,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2.49%,13.5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逄焕成  聂泽民  李玉义  汤文光  于天一  汪柯  李强  杨光立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对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和产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在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机插,但各栽培方式间在成熟期无显著差异。2)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在水稻主要生育期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3)手插早稻的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17.7%、20.6%和10.0%,抛栽晚稻分别比机插平均增加29.1%、37.3%和12.1%。4...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宴义  
本试验研究了人参榕第1次上袋种植时不同栽培基质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基质对人参榕的影响差异显著.经过24个月的种植试验,以细沙70%+煤渣20%+腐熟有机肥10%为栽培基质,人参榕平均每株2.84个块根,每个块根平均343.6 g,产品一级率达60.0%、二级率达20.2%,在产量和品质上明显高于对照(细沙50%+煤渣49%+过磷酸钙1%)和其他配方.因此,该培养基是人参榕第1次上袋种植比较理想的栽培基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倩  逯明辉  巩振辉  王军娥  贺玉梅  
【目的】研究温室辣椒最适宜的栽培方式,为温室辣椒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椒1号"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穴距、行距、定植方式对温室辣椒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穴距35cm、行距为窄行50cm/宽行70cm时,辣椒植株的株高、茎粗、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物质质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定植方式对下层叶片光合作用影响较大,且单株定植时植株的光合作用较强。在穴距35cm、窄行50cm/宽行70cm条件下,双株定植时辣椒折合总产量最高,为102 583.5kg/hm2;单株定植时折合总产量为94 735.5kg/hm2,综合经济效益最好。穴距对辣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