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6)
- 2023(8882)
- 2022(8027)
- 2021(7658)
- 2020(6467)
- 2019(14884)
- 2018(14998)
- 2017(28923)
- 2016(15857)
- 2015(17896)
- 2014(17930)
- 2013(17750)
- 2012(16091)
- 2011(14341)
- 2010(14091)
- 2009(12811)
- 2008(12222)
- 2007(10346)
- 2006(8857)
- 2005(7561)
- 学科
- 济(58877)
- 经济(58812)
- 管理(44612)
- 业(41970)
- 企(35522)
- 企业(35522)
- 方法(29688)
- 数学(25627)
- 数学方法(25339)
- 农(15369)
- 中国(14410)
- 财(14386)
- 学(14009)
- 业经(13156)
- 地方(12428)
- 理论(10579)
- 贸(10500)
- 贸易(10494)
- 和(10345)
- 农业(10264)
- 易(10181)
- 技术(9809)
- 制(9755)
- 环境(9690)
- 务(9591)
- 财务(9533)
- 财务管理(9514)
- 企业财务(9007)
- 教育(8670)
- 划(8573)
- 机构
- 大学(221753)
- 学院(220078)
- 管理(90700)
- 济(80566)
- 理学(79574)
- 理学院(78689)
- 经济(78592)
- 管理学(77266)
- 管理学院(76893)
- 研究(72217)
- 中国(51203)
- 科学(48212)
- 京(47481)
- 农(39128)
- 业大(37046)
- 所(36811)
- 财(35199)
- 研究所(34048)
- 中心(32434)
- 农业(31040)
- 江(30404)
- 北京(29767)
- 财经(29087)
- 范(28730)
- 师范(28443)
- 经(26507)
- 院(26140)
- 州(25470)
- 技术(24239)
- 师范大学(23101)
- 基金
- 项目(159611)
- 科学(123931)
- 基金(114701)
- 研究(114575)
- 家(100790)
- 国家(99959)
- 科学基金(85248)
- 社会(69289)
- 社会科(65522)
- 社会科学(65503)
- 省(63226)
- 基金项目(62116)
- 自然(57702)
- 自然科(56314)
- 自然科学(56295)
- 自然科学基金(55259)
- 划(53348)
- 教育(51859)
- 编号(47186)
- 资助(47117)
- 成果(37617)
- 重点(35367)
- 部(34294)
- 发(33503)
- 创(33300)
- 课题(31999)
- 创新(30994)
- 科研(30963)
- 计划(29974)
- 大学(29471)
共检索到304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武军 张伟 张辉 王朝斌 徐兴全 郑仕军
研究了12.5%粉唑醇SC、25%戊唑醇EW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药后14 d,12.5%粉唑醇SC、25%戊唑醇EW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可达70%以上;药后30 d,12.5%粉唑醇SC较高剂量处理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达90%以上,25%戊唑醇EW防效可达85%以上。同一剂量条件下,25%戊唑醇EW剂型防效显著优于80%戊唑醇WP剂型。试验结果表明,12.5%粉唑醇SC和25%戊唑醇EW杀菌剂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
关键词:
三唑类杀菌剂 小麦白粉病 防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国荣 韩青梅 康振生
通过室内苗期和成株期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的Folicur和Caramba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苗期1.15mL/L的Folicur,3.75mL/L的Caramba对小麦叶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已发病的小麦叶片能够抑制叶片内病菌的生长。成株期发病前施药,Folicur和Caramba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57%和82.09%,均高于常规用量粉锈宁的防治效果(68.16%);发病后用药,防治效果可达68%以上,仍高于常规用量粉锈宁的防治效果(65.7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青梅 康振生 段双科 黄丽丽
2001~2003年,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前2,3 d和接种后2,3,5 d喷施三唑类杀菌剂,与接种未喷药对照相比,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78.67%,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64.19%~81.39%,增产10.81%~21.15%;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4.64%~82.06%,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42.43%~88.01%,增产11.01%~13.35%;大田示范试验中,处理区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比对照区平均减少91.92%;对照药剂多菌灵与利德隆对小麦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青梅 康振生 段双科
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5%的戊唑醇(3.15mL/L)、6%的羟菌唑(3.75mL/L)可有效控制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小穗之间的扩展,防效高于多菌灵常规用量。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前2d喷药与接种后2d喷药,2001年,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80.32%和70.64%,产量增加12.95%与8.74%;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80.5%和68.0%,产量增加11.41%和11.45%;2002年,在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戊唑醇能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和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志强 刘国镕 严乐恩 张小风 韩秀英 王文桥 高胜国
试验比较了叶段法、小株法、试管苗法、活动苗圃法测定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药剂的灵敏度的差异,并建立了灵敏度基线,发现了抗药菌株,可供测定小麦白粉菌的抗药性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瑛阁 曹远银 魏松红 王美玲
2001 ̄2004年从山东,河南等11省采集土样78份,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菌株282株,其中真菌138株,细菌72株,放线菌61株。通过小麦白粉菌的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和小麦离体叶病害抑制试验的初步筛选,共得到12株防效较好的菌种。将所筛选的12个菌株进行温室盆栽苗病害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菌种PE4、C26、C27与真菌菌种P17-1对小麦白粉病抑制能力较强,防治效果分别达74.96%、70.1%、67.33%和64.71%。并对不同处理的小麦株高和千粒重进行方差分析,其中菌株PE4、C26、GE11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3.57,42.21,41.57g,与对照千粒重(29.22g)差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基成 刘秋 朱桂清 张璐 曹远银
以化学药剂三唑酮为对照,3测定了种新研制的生物药剂对感病春麦品种辽春10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菌剂处理的小区病情指数增长慢,最终数值低(22.90,20.33);植物源杀菌剂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66.78%和73.33%,防效均优于其他生物药剂。直接测定不同药剂对白粉病无性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为24.47,比三唑酮的EC50值(35.04)低,说明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不接种白粉病条件下,辽春10小麦喷施植物源杀菌剂等药剂后,出现了类似抗病品种的反应,体内的重要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生物药剂 生物防治 防御酶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浩洋 张炜炜 曾亮 柴继宽 焦润安 金小雯 宫文龙 黎蓉 赵桂琴
为筛选安全高效的生防药剂,本研究选取3种类型的7个生防药剂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华家岭乡对田间自然诱发的燕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avenae)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7 d,生防药剂防效普遍不及化学药剂三唑酮和腈菌唑,仅有苦参碱和大黄素甲醚防效较好,分别为85.01%和83.93%;第2次施药后7 d,各生防药剂的防效与第1次施药后7 d相比有所提高,其中大黄素甲醚和枯草芽孢杆菌防效较高,分别为91.82%和91.46%;第2次施药后20 d表现为大黄素甲醚的防效最高,达85.12%,高于化学药剂三唑酮(80.60%)和腈菌唑(84.12%),其他生防药剂如蛇床子素、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与化学药剂间防效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生防药剂处理显著提高了燕麦旗叶SPAD值、千粒重和种子产量,其中0.5%大黄素甲醚效果较好,种子产量较对照增加16.77%。研究表明,参试的7个生防药剂对燕麦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虽与化学药剂相比速效性稍差,但其持效性较好。结合防效、持效性及燕麦种子产量来看,植物源杀菌剂中的0.5%大黄素甲醚是防治燕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施,间隔7 d喷第二次,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危害,确保燕麦种子产量,有效降低经济损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建武 刘碧荣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是一种灌木果树,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具很高的经济、观赏价值。近年来,在陕西省汉中、商洛地区大面积人工栽培刺梨,在栽培区普遍发生白粉病(Sphaerotheca pannosa(Wallr.)Lev),危害新梢、蕾、花和幼果,造成减产,严重时新梢枯死。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于1988~1990年对该病的危害和病原菌的形态、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刺梨 白粉病 侵染 防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解超杰 杨作民 孙其信
小麦白粉病是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常见病害之一。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一项既安全又经济有效的措施。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该措施正在成为小麦抗病基因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 ,小麦中正式定名的抗白粉病基因位点已达 30个 (Pm1~Pm30 ) ,其中 16个位点的 18个基因已成功地标记和作图 ,为这些抗病基因的鉴别和遗传学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对RFLP、RAPD、AFLP、SSR等技术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小麦 抗白粉病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牛 李媛 廖华明 李长虹 王全生
通过1997年在四川剑阁以粉锈宁不同浓度造成白粉病病情梯度的试验,分别比较了现行较多的以茎和叶为单位的两种病情调查分级方法及小麦扬花、灌浆、乳熟期病情与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成株期的调查,以叶为单位的病情调查分级方法更优,建议成株期白粉病病情记载采用病叶率和叶病指;扬花、灌浆、乳熟三期,均以叶病指与千粒重的相关最高,扬花期病情对千粒重影响最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桑利群 王长有 王秋英 吉万全
采用SSR技术对含有野生二粒小麦AS846抗白粉病基因的N9659进行了分子标记研究。用高感小麦白粉病的普通小麦品种陕160与N9659杂交,F1表现高抗,F2苗期抗病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采用208对小麦SSR引物对"陕160×N9659"F2抗感池分析,筛选出3个在抗感池间存在多态性引物WMS67,WMS408和WMS604;经分离群体验证,该抗病基因与小麦染色体5B上的微卫星位点Xgwm67,Xgwm408和Xgwm604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7,9.0和17.3 cM,该抗病基因可能来源于母本即野生二粒AS846,此基因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雷体文
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小麦白粉病的中短期(60~90天)预报模型,经15年次实际调查数据检验,拟合率达99%以上。采用协方差分析求得了不同病情指数与小麦产量损失关系的直线回归方程,据此方程求出不同产量水平下防治经济阈值,经大面积示范,验证其切实可行。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经济阈值 预报模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涂建华 李媛 廖华明 徐兴全 陈斌
经大量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四川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川西北盆缘完全越夏区, 初侵染源为当地越夏的子囊壳和紧邻高原春麦上的分生孢子及山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 二是川南部分越夏区, 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主要来自800m 海拔以上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三是盆地中部非越夏区,初侵染源完全依赖盆地周缘秋苗上的分生孢子。2. 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西北偏北气流是盆周缘菌源向盆地内扩散的重要途径。3. 四川白粉病流行激增期均在3 月中旬~4 月下旬。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初侵染源 流行规律 四川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