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05)
- 2023(6732)
- 2022(6020)
- 2021(5504)
- 2020(5023)
- 2019(11519)
- 2018(11429)
- 2017(22236)
- 2016(12672)
- 2015(14225)
- 2014(14603)
- 2013(14617)
- 2012(13956)
- 2011(12603)
- 2010(12778)
- 2009(11857)
- 2008(12111)
- 2007(11143)
- 2006(9241)
- 2005(8302)
- 学科
- 济(51281)
- 经济(51229)
- 业(33360)
- 管理(32210)
- 方法(27449)
- 企(26099)
- 企业(26099)
- 数学(24634)
- 数学方法(24407)
- 农(14271)
- 财(14043)
- 学(13688)
- 中国(11978)
- 贸(9885)
- 贸易(9884)
- 易(9606)
- 制(9596)
- 地方(9420)
- 农业(9373)
- 业经(9318)
- 务(9113)
- 财务(9091)
- 财务管理(9066)
- 企业财务(8622)
- 银(8183)
- 银行(8140)
- 融(7804)
- 金融(7798)
- 行(7692)
- 和(7667)
- 机构
- 大学(189550)
- 学院(187862)
- 济(73531)
- 经济(71894)
- 管理(67073)
- 研究(67006)
- 理学(58183)
- 理学院(57439)
- 管理学(56240)
- 管理学院(55892)
- 中国(48147)
- 科学(45990)
- 农(45170)
- 京(40091)
- 所(37255)
- 农业(36718)
- 业大(35302)
- 研究所(34346)
- 财(33727)
- 中心(30819)
- 江(28908)
- 财经(27264)
- 经(24732)
- 北京(24458)
- 农业大学(23836)
- 范(23798)
- 师范(23426)
- 经济学(23145)
- 院(22845)
- 州(22558)
- 基金
- 项目(127867)
- 科学(98205)
- 基金(92417)
- 研究(85546)
- 家(83782)
- 国家(83143)
- 科学基金(68458)
- 社会(52300)
- 省(51157)
- 社会科(49537)
- 社会科学(49519)
- 基金项目(49216)
- 自然(47158)
- 自然科(46082)
- 自然科学(46059)
- 自然科学基金(45259)
- 划(43761)
- 教育(39824)
- 资助(38504)
- 编号(33533)
- 重点(29679)
- 部(28342)
- 成果(27637)
- 发(27396)
- 计划(26921)
- 创(26232)
- 科研(25705)
- 创新(24687)
- 科技(23919)
- 课题(23599)
共检索到266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素君 戴良英 刘雄伦 吴俊 宁约瑟 高佳 胡亚军 刘金灵 王国梁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导入籼稻品种1701中,得到了大量的T1代和T2代转基因植株.对T2代植株进行遗传分析和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外源基因Pi9已转入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在T2代植株中得到表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素君 李魏 高佳 戴良英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Pi9基因导入籼稻品种R996,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对这些转基因植株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Pi9基因已经整合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上得到了有效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潮霉素抗性、GUS染色和PCR检测分析,鉴定出Pi9基因阳性转化子;经稻瘟病抗性鉴定,从T1代符合孟德尔分离比(1∶2∶1)的分离群体中,成功筛选出转Pi9基因的籼稻R996纯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南 王素华 李智强 文婷 梁毅 吴俊 杨婷婷 戴良英 王国梁 刘雄伦
采用35个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对3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9、Pi2、Pizt的供体亲本和以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转基因近等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鉴定,比较分析3个基因的抗谱差异。结果表明:Pi9和Pi2的抗谱较广,抗性频率均达到94.2%,Pi9对菌株ROR1和X2007A–7表现感病,Pi2对菌株CHNOS60–2–3和RB14表现感病,Pizt抗谱较窄,抗性频率仅为60%,使用13对SSR引物分析其中20个稻瘟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可划分为4个宗谱,菌株的遗传宗谱和来源相关性不显著,与致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悦 邓晓娟 江南 黄红梅 王丹 何峰 孙平勇 王国梁
为了更好地揭示天津野生稻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机理,以天津野生稻与感病品种CO39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稻瘟病菌株CHL1743、110–2和318–2进行室内接种鉴定,F2群体的抗感单株分离比符合3∶1,表明其对3个稻瘟病菌株的抗性均由1个主效基因控制,命名为Pi2–1。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和隐性群体分离法进行初步定位分析,将Pi2–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SSR标记AP5659–5到RM7213之间,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1.4 cM。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抗性遗传 基因定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文婷 梁毅 江南 李智强 刘金灵 杨婷婷 戴良英 王国梁 刘雄伦
利用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基因序列设计的特异分子标记Pi9–a,通过回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8份受体水稻材料(丰源B、Ⅱ32B、天龙香103、香丰187、明恢63、轮回422、R747、25H003)的稻瘟病抗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Pi9–a对8份受体亲本与Pi9供体亲本75–1–127间进行的多态性检测中,除香丰187外,其余7个组合间均存在稳定明显的多态;对4个BC1F1群体进行随机取样的基因型和表型鉴定中,Pi9–a对抗稻瘟病表型选择的效率均为1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覃静萍 易自力 蒋建雄 唐忠海
针对部分杂交稻在生产上不抗病的问题,通过传统选育方法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将转溶菌酶基因水稻中花9号(粳稻)与杂交稻亲本MH63(籼稻)进行杂交和多次回交,以期快速筛选出持久高抗的优良株系,进而配制新的杂交稻组合,获得既抗稻瘟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稻亲本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均明显优于轮回亲本,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39.39,穗颈瘟的发病率降低了10.21%.经病圃筛选和室内分子检测,证明转育后代已携带有溶菌酶基因.现已得到167个综合抗性好且表型趋向于轮回亲本的单株.
关键词:
溶菌酶基因 转育 粳稻 籼稻 稻瘟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弯弯 王健康 丁成伟 郭荣良 吴玉玲 王友霜 赵轶鹏 胡婷婷
【目的】探明抗稻瘟病基因Pib、Pi9、Pi2、Pi54和Pish 在粳稻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及不同基因型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方法】利用该5个基因的分子标记及人工接种稻瘟病的方法对93份材料进行研究。【结果】包含3个、2个和1个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为19份(占20.4%)、25份(占26.9%)和28份(占30.1%),但这5个抗性基因在93份材料中均有分布。携带抗性基因Pib、Pi9、Pi2、Pi54和Pish的材料分别为49份(52.7%)、16份(17.2%)、8份(8.6%)、31份(33.3%)、31份(33.3%),抗性基因Pib的检出率最高;抗性较好的6个基因型或基因组合分别是Pi9、Pi54、Pib+Pi9、Pib+Pi2、Pib+Pish和Pi9+Pi54,但检出率均很低。【结论】本研究进行的抗稻瘟病基因检测和抗病性评价结果为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杰 朱永昌 龚学书 黄宁远
核质不同的杂交稻亲本抗瘟性遗传分析@朱杰@朱永昌@龚学书@黄宁远¥四川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稻瘟病,抗病性,遗传,杂交水稻核质不同的杂交稻亲本抗瘟性遗传分析朱杰朱永昌龚学书黄宁远InheritanceAnalysisofBlastResistanceofD...
关键词:
稻瘟病,抗病性,遗传,杂交水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继琼 孙一丁 杨奕 李进斌 陈惠查 焦爱霞 谭金玉 阮仁超 许明辉
【目的】了解"贵州禾"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以明确其利用价值。【方法】对来自贵州省黎平、从江、雷山、榕江、荔波5个县的82份"贵州禾"品种在云南宜良(海拔1600 m)条件下鉴定了其田间叶稻瘟抗性,并用与抗稻瘟病基因Pikh、Pi2、Pi9、Pi5紧密连锁的4个分子标记进行了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检测。【结果】46个品种对叶瘟表现高抗(0~1级),占56. 1%,表明多数贵州禾对云南宜良的稻瘟病菌具有一定的抗性;贵州禾通过长期的人工和自然选择,Pi5(32. 35%)、Pikh(30. 86%)基因频率相对较高,而Pi9(2. 56%)和Pi2(2. 47%)频率较低;这4个基因可以组合成0、Pikh、Pi5、Pi9、Pi5+Pikh、Pi2+Pi5、Pi9+Pi5等7种基因型,其比例分别是50%、21. 95%、14. 63%、1. 22%、8. 54%、2. 44%、1. 22%,即50%不携带这4个抗性基因。每个县分布有其中2~6种基因型,从江县61. 54%的品种不携带这4个抗性基因,0型是优势类型,黎平县的优势类型是0型(46. 43%)和Pikh型(42. 86%),荔波县基因型达到6种,比从江县(4种)和黎平县(3种)多,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品种类型相对丰富; 0、Pikh、Pi5+Pikh和Pi5这4种基因型平均抗性分别为2. 39、1. 28、1. 57和1. 17级,Pikh、Pi5+Pikh和Pi5这3种基因型平均抗性明显高于0型,说明田间叶瘟抗性与所检测的Pi5、Pikh基因有一定的关联,携带0个基因的部分品种在田间也表现出对叶稻瘟抗性,表明这些材料携带所检测的4个基因之外的抗性基因。【结论】研究结果为挖掘和利用贵州禾种稻瘟病抗性基因资源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水稻 贵州禾 抗稻瘟病基因 分子标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陶蓉 潘根 江玲 程遐年 刘裕强 万建民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掘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为抗褐飞虱品种培育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印尼抗褐飞虱籼稻品种‘BP360e’与感虫品种‘02428’分别构建F2∶3和BC2F2∶3分离群体,采用苗期集团法进行抗褐飞虱表型鉴定。利用151对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选取F2∶3群体中的极端个体进行初连锁分析,构建具有连锁迹象的染色体连锁图谱进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检测。再利用BC2F2∶3群体验证F2∶3群体检测到QTL的可靠性。[结果]在第4染色体标记RM16382与INDEL4-5之间,约15.3 c M的区间内检测到1个抗褐飞虱主效QTL,LOD值为14.4,贡献率为56%,将其命名为QBph4。用BC2F2∶3群体重复检测到该QTL。该区间包含已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Bph3。序列分析表明,QBph4可能为Bph3的一种新的等位基因。[结论]‘BP360e’高抗褐飞虱,其抗性受1对主效QTL控制,该抗性基因的发掘为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阐明及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抗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爱农 章琦 王春莲 白建法 杨文才
分析和研究了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5个籼稻品种二九丰、三黄占2号、川植5号、扬稻1号和83007对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HB84-17、PXO16和T7174的抗性遗传,对这5个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的F_1、F_2和B_1F_1群体植株对供试3个菌系的抗性反应和分离世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例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籼稻抗病品种对菌系HB84-17和PXO61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均由二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其中一对能控制对这3个菌系的抗性,另一对只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而对菌系HB84-17和PXO61表现为感病。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抗病性遗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谭向红 王玉平 刘世贵 黎汉云 周开达
中籼迟熟水稻品种8987 含未知的迟熟生育期基因, 在杂交水稻育种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本研究应用该品系与4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稻品种杂交, 对其F1 和F2 群体进行生育期调查和遗传分析, 确认8987 的迟熟生育期受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期 隐性基因 遗传分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车凡昊 黄俊 邹玉莹 邓吉奇 周庚 姚威 黄浩 黄希来 易晓璇 谌强 李家鑫 刘金灵 刘雄伦
以携带广谱持久的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为供体亲本,以保持系金23B及其不育系金23A为受体亲本,采用Pi9基因共显性标记CoInDF1R2进行MAS回交育种,以改良三系不育系金23A及其保持系金23B的稻瘟病抗性;用25份稻瘟菌代表性菌株进行室内苗瘟接种,观察苗瘟抗性表现。结果显示:金23A和金23B的抗性频率仅为28%,而75–1–127的抗性频率为92%;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5–1–127高抗苗瘟,而金23A和金23B受体亲本均高感苗瘟;共显性标记CoInDF1R2在75–1–127基因组上扩增出大小为354 bp的PCR产物,对金23A或金23B基因组的扩增产物大小约470 bp,说明该标记在2个亲本间的多态性明显且稳定;利用CoInDF1R2开展连续多年MAS回交育种实践,培育出了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较好的抗病不育系金23A–Pi9–1及抗病保持系金23B–Pi9–1,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抗稻瘟病亲本材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车凡昊 黄俊 邹玉莹 邓吉奇 周庚 姚威 黄浩 黄希来 易晓璇 谌强 李家鑫 刘金灵 刘雄伦
以携带广谱持久的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为供体亲本,以保持系金23B及其不育系金23A为受体亲本,采用Pi9基因共显性标记CoInDF1R2进行MAS回交育种,以改良三系不育系金23A及其保持系金23B的稻瘟病抗性;用25份稻瘟菌代表性菌株进行室内苗瘟接种,观察苗瘟抗性表现。结果显示:金23A和金23B的抗性频率仅为28%,而75–1–127的抗性频率为92%;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5–1–127高抗苗瘟,而金23A和金23B受体亲本均高感苗瘟;共显性标记CoInDF1R2在75–1–127基因组上扩增出大小为354 bp的PCR产物,对金23A或金23B基因组的扩增产物大小约470 bp,说明该标记在2个亲本间的多态性明显且稳定;利用CoInDF1R2开展连续多年MAS回交育种实践,培育出了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较好的抗病不育系金23A–Pi9–1及抗病保持系金23B–Pi9–1,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抗稻瘟病亲本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婷婷 陈海龙 黄俊 梁毅 张婷 李博文 赖怡帆 邹玉莹 车凡昊 吴俊 刘金灵 刘雄伦
为改良水稻不育系丰源A的稻瘟病抗性,以籼稻品系75-1-127作为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的供体亲本,先后以三系保持系丰源B和不育系丰源A为受体亲本,利用Pi9基因内共显性标记ClonDF_1R_1开展MAS连续回交育种。利用来自国内外不同稻区的33份稻瘟菌菌株进行温室内人工接种,分析丰源A、丰源B、75-1-127的抗菌谱,75-1-127的抗性频率为87.9%;而丰源A和丰源B的抗性频率均仅为33.3%。田间病圃抗性鉴定表明,75-1-127高抗苗瘟,而丰源B和丰源A高感苗瘟。结果表明,含有Pi9基因的75-1-127抗谱广、抗性水平高,在稻瘟病抗性育种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而丰源A和丰源B抗谱窄、抗性水平低,需要改良。根据Pi9基因序列信息开发了一个共显性分子标记ClonDF_1R_1,它从75-1-127基因组中扩增出一条320 bp的条带,而丰源B和丰源A基因组的扩增产物约450 bp。利用ClonDF_1R_1先后开展丰源B、丰源A稻瘟病抗性改良的MAS育种实践,获得了13个含Pi9纯合等位基因的改良抗病保持系丰源B-Pi9,以及11个含Pi9纯合等位基因的改良抗病不育系丰源A-Pi9。经过连续11 a的MAS回交育种实践,育成1个高抗稻瘟病、不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优良的新三系不育系丰源A-Pi9-5,实现了丰源A和丰源B稻瘟病抗性的定向改良,为三系杂交水稻育种应用创制了新的亲本材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