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06)
- 2023(3450)
- 2022(3008)
- 2021(2808)
- 2020(2628)
- 2019(5974)
- 2018(6065)
- 2017(11123)
- 2016(6644)
- 2015(7375)
- 2014(7489)
- 2013(7166)
- 2012(6838)
- 2011(6082)
- 2010(6250)
- 2009(5809)
- 2008(5500)
- 2007(4869)
- 2006(4152)
- 2005(3567)
- 学科
- 济(30706)
- 经济(30688)
- 方法(18552)
- 数学(17476)
- 数学方法(17153)
- 管理(16226)
- 业(14151)
- 企(11534)
- 企业(11534)
- 中国(6912)
- 学(6641)
- 地方(5957)
- 农(5480)
- 财(5010)
- 理论(4924)
- 融(4180)
- 金融(4179)
- 银(4158)
- 银行(4146)
- 环境(4022)
- 行(3984)
- 业经(3972)
- 地方经济(3870)
- 贸(3834)
- 贸易(3831)
- 易(3712)
- 技术(3642)
- 农业(3606)
- 制(3497)
- 和(3442)
- 机构
- 学院(90481)
- 大学(90270)
- 济(36065)
- 经济(35357)
- 管理(33410)
- 研究(32946)
- 理学(29077)
- 理学院(28765)
- 管理学(27769)
- 管理学院(27637)
- 中国(23727)
- 科学(22393)
- 农(20458)
- 京(19511)
- 所(18189)
- 业大(17350)
- 研究所(16907)
- 农业(16715)
- 财(15104)
- 中心(14771)
- 江(13763)
- 财经(12203)
- 北京(11915)
- 院(11682)
- 技术(11600)
- 经济学(11354)
- 省(11238)
- 经(11072)
- 农业大学(10843)
- 州(10781)
- 基金
- 项目(65355)
- 科学(50501)
- 基金(46780)
- 家(43085)
- 研究(43073)
- 国家(42791)
- 科学基金(35371)
- 省(27427)
- 社会(26283)
- 社会科(24987)
- 社会科学(24984)
- 自然(24675)
- 自然科(24182)
- 自然科学(24176)
- 基金项目(23773)
- 自然科学基金(23722)
- 划(23075)
- 教育(21237)
- 资助(21017)
- 编号(16342)
- 重点(15543)
- 计划(14339)
- 部(13981)
- 发(13846)
- 创(13497)
- 成果(12974)
- 科研(12849)
- 科技(12796)
- 课题(12744)
- 创新(12663)
共检索到130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相文 高方远 任鄄胜 吕建群 陆贤军 任光俊
【目的】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长粒型新恢复系,为杂交水稻长粒型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方法】利用常规回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鉴定,结合粒型和低垩白等形态性状选择,将长粒型基因gs3导入短粒型优良恢复系中间材料R33947中。【结果】培育出了4个新的长粒、低垩白和产量较高的改良系。他们的基因位点没有差异,但粒形和产量性状有明显不同。其中,RGL3株系配合力较好,后定名为成恢637。利用该恢复系与优质香稻不育系川康606A配制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川康优637"在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比对照F优498增产4.7%,米质优良。【结论】通过常规的回交选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鉴定,结合优良形态选择的方法,筛选获得4份gs3纯合的优质抗病改良系,为选育新的优质水稻恢复系提供种质资源。育成优良恢复系成恢637,其与优质香稻不育系川康606A配制的新组合"川康优637"具有品质优良、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等特点。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颜庆夫 刘建丰 张善华 彭耀光
为了探明水稻杂种一代与其亲本千粒重的遗传关系,为大粒型杂交组合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选用粒重有明显差异的三系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杂交配组,对15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与其亲本千粒重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所有组合的杂种一代千粒重普遍超过其双亲平均值,均亲优势率2.0%~5.7%,除2个组合的超亲优势率是负值,其余组合都表现一定程度的正向超亲优势;2)父母本的千粒重与杂种一代的千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3)父母本与杂种一代千粒重的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426和0.624,母本千粒重对杂种一代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三系杂交稻 千粒重 线性回归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陆贤军 任光俊 李勤修 彭兴富
我国籼型恢复系的选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测交筛选恢复系;(2)测交筛选和人工制恢等多途径选育恢复系。目前,早、中熟恢复系选育取得一定进展,而迟熟恢复系选育仍处于徘徊,这是由于所用亲缘相近,遗传基础相似所致,因而提出了采用亲缘渐渗,拓展恢复系的遗传基础,培育超高产组合的技术对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永聪 黄俊 廖花 陈海龙 杨丰宇 赖怡帆 张旭辉 刘金灵 王国梁 刘雄伦
为了定向改良籼稻恢复系R389及其配制的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利用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设计特异性功能分子标记Ins1-1,用于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连续回交育种。室内接种抗菌圃分析结果表明,Pi9基因供体亲本75-1-127对20份供试稻瘟病菌中的18个小种表现出高水平抗性,而受体亲本R389对其中11个小种表现出抗性,双亲间抗性表现与抗菌谱差异明显,抗性频率分别为90.0%,55.0%;供体亲本75-1-127在自然稻瘟病病圃的苗瘟和穗瘟抗性表现均为高抗,R389的苗瘟和穗瘟抗性表现均为高感。Ins1-1是一个基于PCR的显性DNA标记,在两亲本间表现出明显且稳定的多态性;在Pi9供体亲本75-1-127和改良获得的R389群体及其配制的杂交种基因组中均扩增出一条大小为513 bp的稳定条带,而在受体亲本R389及两优389基因组中均无扩增产物;Ins1-1标记基因型对稻瘟病抗性表型的辅助选择效率达100%。从26个含Pi9纯合等位基因的BC6F3株系中筛选出一个高抗苗瘟和穗瘟、田间性状与受体亲本R389接近的改良恢复系R389-Pi9,并用它与温敏不育系P88s配制出高抗稻瘟病的两系杂交种两优389-Pi9;田间小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改良恢复系及其所配置的杂交种的全生育期、株高、结实率、千粒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与相应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表现为遗传背景基本一致,实现了定向改良恢复系R389及其杂交种稻瘟病抗性的目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匡逢春 萧浪涛 夏石头 李合松 童建华 何长征
以粒重差异明显的两系杂交稻为材料,研究上部籽粒和下部籽粒胚乳内源多胺变化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显示:灌浆前期,籽粒中Put(腐胺)、Spd(亚精胺)和Spm(精胺)的含量,上部籽粒高于下部籽粒,粒重大的组合高于粒重小的组合,尤以Put和Spd更明显;籽粒胚乳中Spd和Spm的含量,以及Spd/Spm,Put/Spd和Put/Spm的值与实粒平均千粒重呈正相关.表明多胺特别是Spd和Spm对水稻籽粒充实和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内源多胺 籽粒充实 粒重 两系杂交水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匡逢春 匡勇 夏石头 萧浪涛
以两系杂交稻组合培两优E32和培两优500为材料,探讨水稻籽粒胚乳内源激素与粒重的关系.结果发现,籽粒胚乳内源IAA,GA3,Z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生育期延长先升后降,ABA则相反.灌浆前期较高的ABA/IAA值有利于籽粒灌浆,增加粒重,灌浆后期高ABA/IAA值则不利于籽粒充实.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内源IAA,ABA,GA3和Z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其中IAA和ABA之间的互作效应对粒重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胚乳 内源激素 百粒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仕贵 马玉清 何平 黎汉云 陈英 周开达 朱立煌
利用籼稻窄叶青8号和粳稻京系17的杂交F1、F2 以及衍生的DH系和回交群体, 对水稻籼粳杂交的落粒性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难脱粒对易落粒为显性,易落粒植株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应用DH系已构建的分子图谱将这两对落粒性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的G270-RG541和第11染色体的G320-RZ638之间,分别定名为sh-4和sh-5; 该两对基因与经典遗传图谱上已定位的sh-2和sh-1位于相同的染色体, 但其遗传效应相反, 只有双隐性基因型(sh-4sh-4sh-5sh-5) 的植株才表现易落粒。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落粒性 基因定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瑶 赵芳明 钟秉强 查仁明 谢戎 余国东 李经勇 何光华
采用禾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两套双列杂交组合粒形性状(谷粒粒形、糙米粒形和整精米粒形)的长、宽、厚及长宽比等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粒形性状除谷粒厚和糙米厚外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影响,以种子直接加性效应为主,谷粒厚和糙米厚两性状主要受母体效应影响。大多数粒形性状的普通直接遗传率和普通母体遗传率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除糙米厚和整精米厚外都以普通直接遗传率为主,糙米厚和整精米厚以普通母体遗传率为主,但因材料和性状的不同有所差异。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缙香1A、缙香2A、缙2A、N45、缙恢34、蜀恢527和泸恢17等对改良粒性状有较好的效果,其中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况浩池 袁祚廉 李耘 刘国民 杨乾华
通过4×6不完全双列杂交和多恢系列恢复系的稻瘟病接种鉴定以及多系组合的比较试验并引用省区试结果,分析了通过“多系育种”育成的恢复系的配合力和抗稻瘟病力以及所配组合的丰产性、抗性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多系育种”育成的恢复系在配合力及抗稻瘟病上超过了公共轮回亲本明恢63,所配多系杂交稻组合大部份在产量、抗稻瘟病以及稻米品质上超过了汕优63。多系组合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应用应注意不同的多系组合应因种栽培。
关键词:
杂交水稻,多系育种,恢复系组合,改良效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华康 张卫清 林强
分析了福建省近几年来审定的籼型杂交水稻米质主要性状 ,认为目前杂交稻米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垩白率高、垩白度大、胶稠度低、直链淀粉含量高等 ,提出了稻米品质遗传改良的途径 .米质性状是遗传性状 ,杂交稻米质状况与亲本的米质状况密切相关 .利用米质性状的遗传规律 ,加强优质 A、R系的选育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杂交稻米质差的问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书化 温圣贤 李泽炳 万经猛 田亚雯 刘灿辉
选用 6个不同来源的籼型核不育系与 7个优良恢复系按 6× 7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 4 2个组合 ,估算了单株产量等 1 2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①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和其他性状 ,同时受恢复系、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作用 ;②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娟 高利军 李经成 周维永 邓国富 潘英华 卿冬进 陈韦韦 伍豪 戴高兴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同时编辑多个粒型基因,获得粒长增加、粒宽降低的理想粒型,快速提高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为三系杂交稻提供优良亲本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恢复系桂恢582(GH582)中同时敲除粒型基因GS3、GW8和TGW3,在T_(2)代选择突变位点纯合无标记基因且符合预期目标的单株鉴定为新恢复系,并对新恢复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及透明度、垩白度、垩白粒率等米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对恢复系GH582多个不同粒型突变单株的3个突变基因位点进行测序分析,获得4种突变类型:GW8tgw3GS3,GW8TGW3gs3,gw8TGW3gs3和gw8tgw3gs3。结合粒型分析显示gs3及tgw3基因的单独突变都显著增加了籽粒长(P<0.05,下同);籽粒宽的显著下降主要来自gw8突变;三者同时突变(gw8tgw3gs3)使得籽粒长增加的叠加效应明显。选择三基因位点突变体(gw8tgw3gs3)鉴定为新恢复系GH582E。农艺性状分析显示,GH582E相较GH582,籽粒长由8.62 mm增加至10.21 mm,增加了18.4%;籽粒宽度由2.82 mm下降至2.45 mm,下降了13.1%,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P>0.05)。米质分析显示,由于GH582E米粒长增加,米粒宽降低,使得透明度升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极显著下降(P<0.01),外观品质得到提升。【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改良粒型可快速提升水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促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娟 高利军 李经成 周维永 邓国富 潘英华 卿冬进 陈韦韦 伍豪 戴高兴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同时编辑多个粒型基因,获得粒长增加、粒宽降低的理想粒型,快速提高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为三系杂交稻提供优良亲本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恢复系桂恢582(GH582)中同时敲除粒型基因GS3、GW8和TGW3,在T_2代选择突变位点纯合无标记基因且符合预期目标的单株鉴定为新恢复系,并对新恢复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及透明度、垩白度、垩白粒率等米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对恢复系GH582多个不同粒型突变单株的3个突变基因位点进行测序分析,获得4种突变类型:GW8tgw3GS3、GW8TGW3gs3、gw8TGW3gs3和gw8tgw3gs3。结合粒型分析显示gs3和tgw3基因的单独突变均显著增加了籽粒长(P<0.05,下同);籽粒宽的显著下降主要来自gw8基因突变;三者同时突变(gw8tgw3gs3)使得籽粒长增加的叠加效应明显。选择3基因位点突变体(gw8tgw3gs3)鉴定为新恢复系GH582E。农艺性状分析结果显示,GH582E相较GH582,籽粒长由8.62 mm增加至10.21 mm,增加18.4%;籽粒宽度由2.82 mm下降至2.45 mm,下降13.1%,其他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P>0.05)。米质分析结果显示,由于GH582E米粒长增加,米粒宽降低,使得透明度升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极显著下降(P<0.01),外观品质得到提升。【结论】通过CRISPR/Cas9技术改良粒型可快速提升水稻恢复系的外观品质,促进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杂交稻亲本的育种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阎勇 黄大辉 秦钢 梁海福 屈秋明 粟学俊
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标记,对华南地区常用的30份杂交稻恢复系进行遗传差异分析。所有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是70个,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1.069~4.000之间,平均为2.051;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动范围为0.064~0.750,平均为0.456。聚类分析表明,30个水稻恢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8~0.97之间,有4份材料桂55、9518、测315和5058与其他材料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可在强优势组合的培育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遗传差异 分子标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雪仁 梁康迳 林文雄 陈志雄 梁义元 郭玉春 李亚娟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 NC 交配设计的两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株高的发育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株高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共同控制 ,分蘖期以加性效应为主 ,抽穗期以显性效应为主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抽穗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另外 ,株高在整个发育时期易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株高性状的表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